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黄维行军”说起——充斥古典色彩的电影长镜头 -- 秋原

共:💬47 🌺44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充斥古典色彩的电影长镜头(下)

看前面回帖的诸位,有提到《人类之子》里那段城市巷战的长镜头。

其实分析这些镜头,无非注意这些罢了——取景的远近(角度)和深浅,摄影机移动的轨迹。《人类之子》里的这个长镜头和我前面说兄弟连里的那个例子,在运镜难度上都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摄影机的运镜轨迹是要反复多次进入到景中的。

具体来说,诸位看“黄维行军”的航拍,摄影机机位的这个运动点始终在镜头取景内容之外的,在拍摄运动中,一直没有出现“景”和“镜”的重合点。

但是《兄弟连》和《人类之子》则不同,镜头起始,机位在这场镜头的0秒位置处在置景空间的A点处,然后逐渐拉远,抬起,转向;在此后0+X秒的时候,运动到B点,此时,启镜的A点正好在镜头取景构图内容之内——这样一个复杂的运动长镜头的完成过程中,“景”和“镜”会出现多个重合的投影点。无论对导演、摄影的运镜技巧,还是拍摄现场包括导、摄、演在内的所有人员,都是个颇有难度的考验——为了表现一个完美的没有破绽的“空间”,必须严格控制好“时间”,千万不能让投影点变成相交点,而对于节奏激烈《人类之子》来说,这个问题可能还更严峻。

这么说起来简单,但实际做起来相当费脑子,需要反复的设计,画分镜头。咱先不提怎么避免相交,光是现场的指挥调度就很让人头疼。设想一下,景物在运动,机器也在运动——假设你就在“兄弟连”第九集开头这个长镜头里扮演一个践砖头的德国人——你走的慢了一点,机器已经摇过去了,你没入镜;你走的快了一点,机器还没走到你已经走过去了,也没入镜。

无论快了还是慢了,没拍到你都不影响全局,毕竟您只是诸多充当“肉景”的群众演员之一,但怕就怕你现在的位置正挡住了摄影机即将到达的下一个运动点上,导致一个错误的时间和一个错误的空间就因为您这个“车匪路霸”的阻挡,紧密团结在一起……

这一条废了,重来~

所以,长镜头的设计上看,摄影机位置从不进入景内的固定长镜头和轨迹为平行线长镜头(就如“黄维行军”)是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其次是景/镜只有单一一方移动的运动长镜头;最难就是双方都在运动,景/镜多次出现重叠的复杂运动长镜头。

我看到影视区的本帖,前面ID“大肥猫”举出一个动画片《大炮之街》。但在哲理请注意:动画片(无论手绘还是电脑3D制作)和摄制片中的由电脑动画处理合成的长镜头要单独另讲,不属于我们本文所说的长镜头。因为动画片和电脑3D是通过手绘或者电脑合成完成的镜头制作,不用考虑摄影机位的设置和运动路线问题,因而能表现摄影机无法实现的镜头。包括很多美国科幻/恐怖类电影里的长镜头,都是靠后期电脑动画技术处理实现的,是“伪长镜头”。

三、无声胜有声

本来没想写这么多,但对着键盘敲敲打打,才发现说的少了根本就解释不全。我现在就想着赶紧给本文画句好,然后在年底前把《拍戏》那个坑填完。所以我用“无声胜有声”和“有声似惊雷”当作本文的下篇和收尾。我这些文字写的很匆忙也很粗糙,长镜头运用的技巧和特点远远不是这么点字就能概括的。前面也有人问能否推荐一些摄影和镜头技巧方面的书籍。

其实,摄影是个技术活,最不应该信奉的就是书本教条。我当年教摄影课程的老师,上课讲构图、讲光线,什么佛斯宾德框架啊束缚框架啊,从来不用教材,也不建议我们死抠教材。因为电影的摄影、编剧等等技术类学科都是活的,都是在不断有新的创意出现的,而我们用的教材的主要内容,几乎几十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了(>30年)。而且在西区大师和黑泽明之后,这几十年来,东西方电影在摄影/构图上还没有出现什么具备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创新。欧美(尤其在好莱钨)很多极端牛逼的电影镜头的出现,多是受益于这十几年电脑动画合成技术的突飞猛进~

我上学时不是摄影系毕业的,而且和摄影/镜头相关的那些学科,成绩也不怎么样。现在北电导演系和摄影系的学生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人受一个DV,随时拍点照点东西。这是一种靠实践积累经验的工作,拍的多了,看的多了,对镜头的“感觉”就自然敏锐起来。我现在看电影、电视ju8、广告,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一边看剧情,一边拆他的镜头,看构图。

前面西西河里的ID花大熊说我的“纯艺术派”。嚯哈哈哈……您太抬举我这么个三流电影人了。无论是长镜头还是其他什么镜头技巧,都是电影摄制技术的基本内容,艺术片导演、商业片导演、纪录片导演、电视剧导演和广告导演都应该掌握的。看商业娱乐片找镜头感,和看艺术片找镜头感,两者并没有啥特别大的区分——我们现在一些商业片的“屎”和“烂”,绝大多数是剧本情节写的忒“屎”,故事拍的很“烂”,不代表画面也如此。

之前都是用几个著名中外战争片举例,不是航拍就是上摇臂,仿佛长镜头都是需要高成本的。现在我就举两国产低成本艺术片里的长镜头:

也有人说到《非诚勿扰》一开始滚字幕过程中对一个女子背身的跟拍,与此类似的是电影《苹果》(就是张玉导演、范冰冰主演的那个)的开头——镜头随着少女移动,随着她前进,上楼梯、她的耳饰和马尾辫在镜头中晃动,一直跟到粮家辉扮演的林东的房间前,敲门……

《非诚勿扰》和《苹果》这个很类似的长镜头,都是用最普通的斯坦尼康完成的跟拍,同属于廉价的制作成本。

我在前文里还说了一句:一些艺术电影里的长镜头,可以达到没有一句台词和解说字幕的前提下,只通过镜头的移动和人物的肢体/表情变化,告诉观众丰富的信息。几年前,在由安战军导演、范伟主演的小成本文艺片《看车人的七月》,恰好有这么一个例子。这个长镜头出现在影片开始的字幕中,将人物背景、情节发展和主创人员字慕同时完成: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可以看到,景物和角色人物都是固定的,通过摇臂的运动完成一个空间层次跨度明显的长镜头。镜头一开始是空景,远景,在立交桥上空横向扫过(同时出现片名),摇下去,对准桥下的卤煮火烧大排档,改为俯视,推近,平视,直到到两位主演面前,让人清楚看到范伟同志四脖子流汗的吃相。

首先来说,画面由立交桥上运动到桥下。以立交桥为分隔线,有一个清晰的高度层次,同时又是由远景推到近景,镜头的空间感在横/纵两个方向上都很充实;其此,整个镜头直到最后对准范伟,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一句画外音,没有打出一句提示交代剧情的字幕,也没有音乐。只有取景现场车流的噪音,呈现出原始和写实的风格。然而就是在这个镜头里,已经向观众提示了很多关于角色人物的信息了——通过一个长镜头中展现了他们所处的环境、行为、形象,观众就可以大致看出他们的社会身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再如前面WOY已经说到的这个本田ACCORD旅行轿车广告: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TYwMDA0MA==/v.swf[/FLASH]

拿中国来说,从CCTV到各地方卫星频道和有线频道,黄金时段单条广告的播放时间通常只有15秒,在要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把广告的主题明确告诉观众,并极力突出产品的特征和品牌。我门在现代的电视广告里使用长镜头的比例非常之低,因为绝大多数拍摄广告的导演都喜欢采取快切的方式剪辑一堆短镜头,靠多个细碎的镜头拼合出广告要表达的的逻辑和意念。

ACCORD这个广告就非常奇特,画面非常“素”,没有音乐、没有配音,没有情节,从始至终就是一个长镜头,除了那些金属零件接触、碰撞时发出的声音外,再我别物。但就是在这个长镜头——属于汽车不同的零部件如连锁反应一般接触、碰撞时,让人感到一种表现到极至的程序化风格,让观看过人体会到现代工业设计的精密之美。

这两个例子,就是“无声胜有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