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联合记者招待会上的插曲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 天边眼前

共:💬5 🌺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从联合记者招待会上的插曲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在美国白宫网站上(http://www.whitehouse.gov/photos-and-video/video/2011/01/19/president-obama-and-president-hu-press-conference)又看了一遍完整的现场录像,其间的插曲是由美联社记者(Ben Feller)的提问引发的。他的问题是:“And, President Hu, I’d like to give you a chance to respond to this issue of human rights. How do you justify China’s record, and do you think that’s any of the business of the American people? )这时,看来美方的现场中文翻译确实出现了“疏漏”,但更可能的是他不知道是否应该或者如何将美联社记者明显不恭敬的提问照实翻译,而奥巴马很清楚美联社记者对胡锦涛的发问表现了明显的不尊重,有意在自己回答问题之后“忽略”了留给美方翻译有时间将美方记者的问题翻译出来,也没有示意轮到胡锦涛回答。这种相当聪明的技巧避免了现场可能给胡锦涛造成的尴尬。面对这种带有某种歧视含义的提问,他估计到了胡锦涛会不知道该如何应付。这样处理的效果从后来的另一位美方记者(Hans Nichols)再次提问同一个问题(President Hu, first off, my colleague asked you a question about human rights, which you did not answer. I was wondering if we could get an answer to that question.)时,从这里用词和语气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奥巴马的有意“忽略”让美国记者确实意识到了先前提问中言辞上的不妥。

胡锦涛实际上对于美联社记者同时对两位国家元首的提问不可能没有听见,在向奥巴马提问后Ben Feller转头面向胡锦涛,而且开问便称呼(President Hu),这种情况下即便没有中文翻译任何人都应该知道美联社记者的问题是明确向谁提出的并且是需要谁来回答的,而且后来现场的进展表明了胡锦涛确实不知道该如何得体并有力地回应对方的不尊重, 所以会出现后来的情况。

第二个美国记者问的并不是为什么有人不参加国宴,而是问对国会中这些不参加国宴和认为中国是经济威胁的人胡锦涛怎样做才能减缓他们的忧虑,(And then also, on Capitol Hill, Senate Majority Leader Harry Reid, House Speaker John Boehner are not attending tonight’s state dinner. Many on Capitol Hill see China as an economic threat. What can you do to allay their fears?)而胡锦涛的回答:“至于谁参加或不参加国宴以及是什么原因不参加,你应该去问他”。这里显然首先是答非所问;第二,美方记者在提问中明确点到的就是两个人不参加国宴,而胡锦涛回答的是“他”而不是“他们”;第三,回答时有一个明确无误的面向奥巴马的动作,所以这里的“他” 无可置疑就是指奥巴马。中方的现场翻译把“他”翻成President Obama 应该说是对这种场合显然不合适的用词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多少算是一点补救。中文媒体却将这里的“他”解释成指不参加国宴的人,显然是中国文化传统惯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国家领袖又是在这样的场合无论如何即便错了也是不能指出的。而实际上胡锦涛是对第一个美国记者明显的不恭敬想借此“机会”给以某种形式的回击。但中国领导人确实不具备像奥巴马那种经历大量竞选辩论唇枪舌剑中磨练出来的临场机智,结果不快的情绪是表现出来了,却显然不是得体的方式而且矛头也不恰当地指向了奥巴马。其实应该意识到实际上奥巴马是在有意“保护”他的客人,应该理解奥巴马的善意。因为美国记者的现场提问最多会事先规定范围,不可能像中方那样事先准备严格规定词句和语气,现场用什么样的词句和语气发问完全是美联社记者的自由,即便是总统也不可能事先知道。奥巴马更不可能要求国议会员必须参加国宴。而胡锦涛很可能认为不管这些不友好的举动是谁发起的那也是美方的责任,当然与总统有关。自己作为国家元首怎么能在现场与一个记者发生口舌之争,有不满当然应该是对官场中同级别的奥巴马总统做出表示,可惜所有这些可以说都不是奥巴马可以控制也是不应该为此负责的。

至于后来中方新华社记者的提问专门针对中方翻译提出近似苛刻的要求则是一种有意但不必要也不得体的炫耀,本来是已经将前面发生的疏漏责任归咎于翻译了,显然是针对美方的翻译,而且已经由奥巴马明确表示了歉意。中方自己的翻译并没有任何疏漏和不准确,表现的相当不错。实际上对中方翻译如果再有什么要求也完全应该用信任并鼓励的方式来表达,而且那样做也同时就恰到好处地显示了中方的准备充分和重视。相形之下也就不露声色地表现了对美方翻译和准备工作的不满。在中国新华社记者渗透了官本位深刻影响的潜意识中,要求甚至苛求自己的翻译(显然官场中的级别低于官方媒体新华社大记者)才是表达不满的“得体”方式,他会认为美方应该能从这种举动中体会到中方的不满。

这个插曲的许多细节都显示了中美不同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几乎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会有所表现。

关键词(Tags): #中美关系#记者招待会#文化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