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竞争经济学》精义 -- 乾道学派

共:💬50 🌺18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精义(续20)——正反馈机制与经济周期的内在规律

二十一.正反馈机制与经济周期的内在规律

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周期的逻辑是这样的。当某企业引进新技术,或新操作方式,或开辟一个新市场时,产品定价有可能远高于成本。这时虽然没有同行竞争,但企业在与顾客的竞争中获取了最大利益。丰厚的利润吸引众多厂商投资该行业,发投资狂热,投资狂热又导致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市场紧张,工资上升,需求进一步扩大,亦即繁荣带来繁荣,但是由于工资上升总是赶不上利润的上升,需求扩大总是跟不上投资扩张,于是上升正反馈无法继续,仓库爆满,大量生产能力闲置,经济摸顶崩溃,价格战爆发,同时则削减工资,降低成本,从而缩小市场。其结果便是利润萎缩乃至亏损,那些性能/价格比差、后备资本缺少的企业,即弱者被淘汰出局,工人大量失业,需求进一步下降,市场进一步缩小,失业进一步增长,形成下降正反馈,亦即萧条导致萧条。什么时候触底反弹呢?有三种可能,其一,“大部分背有孩子和疾病负担的家庭毁灭了;从那时起,劳动力供给下降,而由于劳动力供给不足,其价格就上升”(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教程,1828--1829》),从而需求上升,经济回升;其二,在死亡威胁下,劳动者反抗的机会成本降为零,而收益变得无穷大,统治阶级提前作出让步,以最低工资、失业救济等方式确保工人最低需求的维持,从而使下降正反馈触底反弹;其三,新的技术、市场、产品出现,需求回升,经济回升。

也就是说,从控制论角度看,市场机制不是负反馈的自稳定机制,而是正反馈的自激机制,每一次自激的结果则是系统崩溃。股票市场的正反馈特性最明显,追涨杀跌,导致股市常常在熊市和牛市之间震荡。

我们把过度投资引发原材料和工资上涨时期称为繁荣期,而激烈竞争、利润率下降、大批破产、裁员时期则称为危机期。危机是竞争的决战期,为击败对手,胜利者需要付出代价,即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经济竞争的各方伤亡惨重而胜负未决之际,在统计数字看来是经济危机不断加深之际,双方的士兵——工人——所感受到的是弹痕累累、死亡在即:不断减薪,不断裁员,却可能不断加班加点。在这一过程中,胜利者则增强了技术能力,巩固了市场地位,开始能控制甚至垄断某一细分市场。如果这时出现新的市场,或者新的产业崛起,带动需求增长,则这部分需求将会落到胜利者手中,成为胜利者丰厚利润的来源。这时,统计数字表明,市场开始复苏。

应该注意到,竞争既意味着同业自相残杀,也意味着新的市场不断被开拓,新的技术不断出现。英国工业革命后一个多世纪的大部分危机就是如此。尽管本国工人消费能力仍然低下,但印度或中国这样广大的海外市场突然加入,会使全部机器开足马力运转;或者铁路建设形成热潮,吸收大量筑路工人,从而解决了纺织工业的生产过剩危机。二十世纪后半叶,随着分期付款和信用卡透支方式的发明,更出现了将危机进行代际转移的方式。

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既没有新的产业革命出现,又没有新的海外市场出现(甚至由于各国贸易壁垒高筑而缩小),实现危机代际转移的信用工具尚不发达,于是萧条变得格外严重,无法摆脱。官方统计的失业率高达25%,工人生活向死亡线逼近。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还进一步加剧了需求的萎缩。不得已,罗斯福只好代表统治集团做作出一定让步,通过罢工和工会合法化增加工人工资,增加社会购买力,并实行赤字财政,向下一代透支需求,重而使萧条得以缓和,出现增长。但是罗斯福的让步遭到了保守主义者的强烈反抗,成就有限。因此从1937年下半年起,经济重新陷入危机。直到1938年欧洲战事紧张后,国内外军事需求急增,才摆脱危机。

每次危机都促使垄断程度和范围提高,同时,也使竞争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从地方竞争走向全国竞争,从全国竞争走向全球竞争。当竞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时,垄断就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当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时,垄断就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反过来说,垄断每提高一步,都需要经历一场危机。垄断程度越高,所需危机的范围和程度就越深。目前这股全球化潮流使各国垄断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竞争,这必将在每个产业形成垄断全球市场的若干家企业,而同时世界经济将经历一场空前的大危机。这是工业革命两百多年来,西方市场竞争演进过程的基本轨迹。

这一危机理论可以简化为一句话,竞争缓和导致繁荣,竞争激烈导致危机。影响竞争程度的因素很多,如新技术、新市场、金融组织、行业竞争格局、工会、石油输出国组织、国际竞争、法律、税收、财政及货币政策等等,这些因素或者缓和竞争、或者激化竞争,从而对危机和繁荣的持续期、震动幅度产生影响,使每一次危机的爆发点和爆发形式都各不相同,而走出危机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在经济繁荣期,若干行业就可能率先进入了下降螺旋,在经济危机期,若干行业也可能率先走入上升螺旋。甚至可能有某些行业与大势相反,在经济繁荣期大量破产,例如二战以后的煤炭业受到石油的冲击逐渐萎缩;也有某些行业在萧条期却生意兴旺,如三十年代意大利的化学工业,特别是人造纤维业。事实上,正如萨缪尔森所承认的那样,没有一次危机的爆发形式和持续时间是相同的,“商业周期更可能像气候那样变化无常。”

因此,重要的并不是着迷于建立经济周期的数学模型,寻找可以辨认的稳定参数,也不是为繁荣或衰退、高涨或危机的精确定义而辩论不休,而是研究既相互较量、又相互依赖的重大经济力量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旦这些复杂关系被清晰地揭示出来,则作为企业可以预测危机到来的时机、方式及其对本企业的影响,从而决定企业的重大投资或撤资决策;作为国家,可以寻找调节这些复杂关系的杠杆力量,从而减缓危机对社会造成的损害,或者将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10/13/188386.html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