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看南科大学生不参加高考随想 -- 大西洋14

共:💬243 🌺743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高考与科举有本质不同

虽然形势上与科举很像,大家也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本质上却是完全不同。楼主说科举弊端不过是近几百年才有的事情,要知道科举延用了一千多年,是打破士族垄断的利器。八股那些也不过是考试的内容出了问题,就像现在的高考为人所诟病也只是针对考试内容,但对于高考这个形式还是普遍认同的。因为这是唯一尽可能公平的形式。

让我们试想一下,当古代上层皇权与相权激烈斗争的时候,科举作为一个搜罗新鲜人才的利器,各大考官又岂能不尽心尽力?皇帝又岂能不着重关心?与现在考好考不好都与考官自己没关系的高考能同日而语吗?

当然,如果一件事人的因素一放大就容易造成不公平,比如古时候经常会出现的科考舞弊案。但科考舞弊案中几方的角力和斗争之精采程度又岂是什么三权分立所能望其项背的?

其实我几年前也是支持素质教育而不喜高考的,但当听到有人说:如果不再高考,农民子弟恐怕再无出头之日。我想了又想,确实再没有什么制度能更好了,高考确实是一条笨一点的公平之路。

科举考试的内容

隋、唐、宋

隋炀帝时的科举分两科,一称明经,另一称进士。虽然唐代大大增加了科目数量,但明经和进士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

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进士科的考试主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

唐高宗时代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士科考生需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而明经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而且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甚严格,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当时曾有一句说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道出了进士科的难度。

另外,在武则天时代开始,亦设立了武举考试,用以挑选武官。

宋代大部份时间的科举内容与唐代分别不大,但王安石执政时,曾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帖经、墨义和诗赋等考试都取消了,改为以经义 (解释经书) 、论 (对时局的评论) 和策 (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 作为考试内容。然而,苏轼等人对该项改革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元代的科举虽然对自身的统治影响不大,但它的内容却有重大转变。第一是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士科取士。第二是考试的指定读物有所变动。新的规定是,如果经义的考试内容包括四书,则以朱熹著述的《四书集注》作为主要的依据。

这两项改动并没有随元朝而消亡,而是成为明、清两代八股文的基础。

摘取一部分关于科举的内容,相比来说古代的科举似乎更贴近素质教育的本意啊。不过也是与考试目的不同分不开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