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是暴乱,不是革命。 -- 拿不准

共:💬160 🌺524 🌵2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關於畢業生分配工作的一些資料...

我看過一些當事人的回憶,有人提及學校流傳著大學後不分配工作的說法。也有可能是真,也有可能是假,但在當時有人故意煽動學生上街,要令學生上街,一定會甚麼手法都用盡。

或許八九年風頭火勢,要安撫學生,所以不能推行太急。但是要來,怎麼都會來。停止分配工作的計劃,終於會實施。

http://12945294.blog.hexun.com/38691637_d.html

从1986起,国家教委逐步提出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并于1989年予以实施。在该方案中,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逐步把竞争机制引向高等学校。

关于改进1989年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报告

http://law.51labour.com/lawshow-35936.html

==

剛才看了一本書,"國家,社會關係與八九北京學運 - 趙鼎新", 提及國家擴招引的問題。第二次大學擴張發生在1982-1985年間,三年內大學的數量從715所上升到1016所,結果大學生人數在11年間一下子增加了3.3倍。

(增加大學學位的好處是普及教育,令大家讀書的機會多了,但問題則是大學生沒有以前般珍貴,競爭也大。國外許多大學生要去掃街就是這個原因,因為通街都是大學生。)

作者提及,人文社科又是激進主義的風頭浪尖,其中部分原因在於這些專家所教授的觀念,許多是來自西方的文化及政治思想。而這也是人文社科專業的學生更傾向參加激進運動的原因。\\

文革剛結束時,一些大城市對大學畢業生需求很大。80年代初和中期,350萬大學生容易找到工作。但是幾年間,理想職位就達到飽和,政府也不能像文革那樣,要學生上山下鄉,怎樣處理這些大學生畢業,是一個問題。與此同時,大學仍在擴張。

另外,經歷文革後的人,因為有了空白期,他們很勤力讀書,但是89時也有不少大學生,比較怠惰,會玩樂及打麻將。

也因為工作緊張,所以出現 "兒子負責搞成績, 老子負責搞工作" 的情況。因此,成績差的學生因為父母的背景有了好工作,成績優良的卻一無所獲,而心生怨氣。作者提出,其中一位受訪者堅持認為,造成89年初怨氣在學生中彌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對新的工作分配政策的不滿。

個人引申出來的想法,尤其是文科生,他們的怨氣應該更大,因為供應與需求的問題,他們競爭更大。

還有就是精英意識問題,即是大學生的自己感覺。但是,70年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學生生活很樸素,對學習非常認真,去到80年代後期,卻出現一些人仍努力學習,另一些人則每天只花幾小時學習...因為社會整體情緒低落,尤其是學生,許多學生都厭倦學習,在想逃課的心情下,又或逃避的心情下,想要找出路。

所以,那時候的學潮,也是有其社會背景。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