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帝国的精英:英军元帅亚历山大小传 -- 顾剑

共:💬14 🌺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帝国的精英:英军元帅亚历山大小传 (续1)

2。两次大战之间的冒险家

1918年战争临近结束的时候,亚历山大得到他4年战争里唯一的一个后方任职:英军第10军的战术学校校长。在这个职务上呆到战争结束后的1919年。但是亚历山大天性是个战士,闲不住想找个有刺激的岗位。正好参加英国军事使团,去波兰华沙搞救济。不久又从华沙转往波罗的海沿岸的拉脱维亚的英国军事使团。在这里,当大多数同事已经在战后解甲归田的时候,亚历山大又卷入一场更复杂的小型战争。

当时拉脱维亚的情况简直象迷宫一样复杂:拉脱维亚当地人主要是古波罗的海民族,历史上曾经由条顿骑士团统治,这样,也有不少条顿人移民,经过了几百年渐渐也成了当地人,但是这些日尔曼当地人主要是地主贵族。1796年俄普奥瓜分的时候,拉脱维亚成为沙皇俄国的领土。1917年十月革命,很多保皇党白俄逃亡到此,然后苏联与德国媾和,德军占领拉脱维亚。战争结束,德国占领军没有撤,苏联红军又向拉脱维亚反攻。而拉脱维亚名义上的太上皇,则是协约国派出的军事使团,以英国为主。所有1919年亚历山大中校到达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时候,这个小小的弹丸之国,居然有6股利益不同的政治军事势力在缠斗:一是苏联红军在从东部进攻,这是其他5股势力一致敌对的。但这其他5股势力互相之间就纠缠不清了。德国驻军名义上向西方盟国战败投降,实际上,他们企图占领波罗的海诸国,把这里变成德国复兴的基地。所以德国驻军既与红军敌对,也企图阻挠拉脱维亚独立。冯-戈尔茨将军指挥的德军是当地6大势力里,最训练有素,战斗力最强的正规军。跟德军关系密切的,是当地条顿贵族民兵武装Landswehr,大约6千人,由德国人训练,德国装备,唯戈尔茨将军之命是从。第4支力量是逃亡到拉脱维亚的白俄武装。他们一方面想反攻苏联本土,一方面,他们也是俄国人,拉脱维亚的旧宗主国,所以也不希望拉脱维亚独立。白俄武装跟德军的关系也相当密切。第5方势力,是拉脱维亚新成立的独立政府,有一支政府军,战斗力不强,主要由当地人平民组成。这是拉脱维亚名义上的唯一合法政府。最后,是高夫Gough将军为首的英国使团。1918年德军“迈克尔行动”大反攻的时候,高夫的英国第5集团军首当其冲,损失严重,高夫因为此战被解职。英国军事使团,是支持拉脱维亚政府的,它名义上代表协约国的意志,是拉脱维亚的太上皇,但是高夫手里除了港口的英国军舰以外,没有任何军队可用,为了抵挡苏联红军,他不得不借重德军和条顿民兵,就象孙中山借重军阀武装搞革命那样,要施展点空手套白狼的功夫。英国人想做的,是利用德军击败红军,然后让德军按照和约尽快回国。而条顿民兵武装战斗力不弱,又是当地人,英国想最好把他们跟德国人分开,跟拉脱维亚政府军捏到一块。至於白俄,他们能复国最好,不能复国,也别来干涉拉脱维亚独立。

当时最大的矛盾,还不是苏联红军的进攻,而是在联合阵线内部,德军暗中控制并唆使条顿民兵,试图消灭拉脱维亚政府。拉脱维亚条顿民兵在首都里加,曾以“私通红军”为罪名,制造了一起屠杀拉脱维亚平民3千人的惨案。德军明白,协约国迟早要迫使自己撤回本土,他们想的是,把条顿民兵并入白俄,继续反苏反拉脱维亚独立。在这种背景下,高夫将军以协约国的名义,任命亚历山大中校为拉脱维亚条顿民兵司令。这个空降任命很有意思,亚历山大作为英国贵族,跟这些条顿贵族还很有共同语言,作为一名勇敢的战士,亚历山大也赢得这些当地贵族的尊重。他上任伊始,先撤换了一批跟德军戈尔茨走得太近的高级指挥官。为了避免条顿民兵继续受德军控制,亚历山大把全军开上对红军作战的联合前线德维纳河,夹在右翼波兰军队,和左翼拉脱维亚政府军之间。这段时间,红军没有进攻,前线平静,亚历山大就用繁忙的训练和整编,来转移条顿民兵对国内政治的注意力。3个月以后,亚历山大对部队的控制渐渐稳固,把6千人的民兵组织,合编为3个营和1个骑兵连,1919年10月11月,这支武装还能在前线的局部反攻中击退红军,取得一些小的战术胜利。就在10月,协约国限令德军撤回德国本土的最后期限将至,德军伙同白俄武装,公然叛乱,反扑首都里加,结果被拉脱维亚政府军和英国军舰炮火击败,最终德军被迫撤回本土。在这个过程中,亚历山大始终牢牢控制住手下部队,条顿民兵没有参与这次叛乱。1920年1月,拉脱维亚的联合战线对苏联红军发动总反攻,一举将红军赶出拉脱维亚传统国境,1920年3月底,拉脱维亚条顿民兵集体加入政府军,亚历山大最终完成使命,辞职回国。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中,亚历山大取得宝贵的与盟国合作的经验。他后来在地中海战区指挥多国盟军作战,必须驾驭复杂的国际政治利益冲突。这段经历助益不小。

亚历山大回国后任爱尔兰近卫团1营营长,很快又卷入第2场战争。这次,是爱尔兰近卫团派驻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担任维持和平任务。一次大战以后,奥斯曼帝国崩溃,土耳其共和国取而代之,同时希腊向土耳其进攻,英国原来是支持协约国盟友希腊的,但是不希望希腊胃口太大,而希腊军队不仅越过爱琴海侵入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腹地,而且试图占领伊斯坦布尔。1922年4月,亚历山大的英军奉命防守这座欧亚交汇处的名城,必要时以武力制止希腊人。亚历山大本人获得中校的永久军衔。数月之后,希腊军队打破停战状态,在小亚细亚重新进攻,结果被土耳其军队击溃。希腊不得不收缩回欧洲,也不再威胁要占领伊斯坦布尔。1923年7月,英国从土耳其撤军。

1926年,亚历山大进英军参谋学院深造。参谋学院是英国高级军事教育系统里,相当初级的军校,教授陆军参谋业务。亚历山大一直担任战场指挥官,进参谋学院培训的时候,已经是34岁的上校了,同班的同学,平均年龄30岁,军衔最高的仅是上尉。而教官也只是少校中校,比如蒙哥马利当时就在参谋学院任教。所以,亚历山大在1年上学期间,由上校临时降为少校。1927年亚历山大毕业,即任爱尔兰近卫军团团长。仅仅4年后,亚历山大又直接进入英军最高军事学府,帝国国防学院。这样其实不符合常规:亚历山大跳过了联合参谋学院,这里培训的是诸兵种合成参谋业务,比陆军参谋学院高一级,比国防学院低一级。国防学院,是培养高级军官讲授战略问题的最高学府,学员的平均年龄45岁,而亚历山大当时仅38岁。毕业之后,亚历山大在陆军部和北方司令部当了3年参谋。这是他军事生涯中仅有的3年参谋经历,在这期间,39岁的亚历山大上校与Lucan伯爵的小姐结婚。

1934年,亚历山大又得到一个英军中令人艳羡的职位:驻印度西北边疆瑙谢拉旅Nowshera准将旅长。当时是和平年代,驻印度西北边疆的两个旅,瑙谢拉旅和白沙瓦旅,是英军唯一有作战任务的部队,当时印度西北边境的山地部落好斗,热爱自由,对印度边境时常骚扰,时降时叛,这两个旅就是驻边防的打击部队。大致上,这个区域,就是今天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山区,也就是本拉登藏身的地方,美国第10山地师和特种部队,也在干着当年亚历山大同样的活。亚历山大到任后,1935年,两个旅很快发动了一次联合出击,亚历山大的友邻,白沙瓦旅旅长,是奥钦莱克准将,后来1942年的中东总司令,亚历山大的前任。亚历山大在印度边境的作战基本上是剿匪或者反游击战性质。1937年亚历山大升任英国本土的第1师少将师长。当时英国陆军一共只有4个常备师,能当上其中一个师的指挥官很不容易,而45岁的亚历山大,是当时英军中最年轻的少将。与他同时,英军第3师师长,是蒙哥马利少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