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帝国的精英:英军元帅亚历山大小传 -- 顾剑

共:💬14 🌺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帝国的精英:英军元帅亚历山大小传 (续2)

3。考验:敦刻尔克和缅甸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对德宣战,组成第2支远征军赴大陆参战,总司令是戈特,最初也是只有2个军:第1军军长迪尔Dill,后来担任帝国总参谋长和驻华盛顿代表,下辖亚历山大第1师和劳埃德Lloyd第2师;第2军军长布鲁克,后来二战大部分时间的帝国总参谋长,下辖蒙哥马利的第3师和约翰逊的第4师。在西线大战开始前的“假战争” 期间,又增添了罗纳德。亚当的第3军Ronald Adam,远征军扩充到10个师规模。同时迪尔回国升任副总参谋长,巴克尔将军Barker接任第1军军长。

1940年5月10日,德军闪击西线。按照预定计划,英国远征军越过边境,挺进中立国比利时,亚历山大的第1师展开在布鲁塞尔以东,左邻第3师右邻第2师。德军的主要打击方向,是战线中部A集团军群。即便北部博克上将的B集团军群,也没有把主要打击目标放在英军身上。5月14日,荷兰投降,英军左翼被迂回,随后,德军突破南方法军防线,占领康布雷Cambrai,5月16日英军开始退却,但是正面仍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斗,为了防止两翼被德军包抄,英军逐条河流向法比边界退却,同时以一部兵力向南支援法军作战。法比边界英军开始和正面进攻的德军激烈交战。到开战后10天,英军仍然在坚守阵地,而南方,德军已经突贯法国领土,到达海边的阿贝维尔Abbeville,5月22日,形势越发严重,德军开始从南方沿海岸向北卷击,有占领布伦,加来港口,切断英军回国退路的态势。而在北方,B集团军群猛攻英军左翼与比利时军的接合部。5月26日,英国远征军退向敦刻尔克,这里港口设施不足,无法装载大部队,於是英军组织从海滩渡运部队上船撤退。5月29日,“发电机计划”全面启动,英国皇家空军以部分战斗机中队遂行空中掩护,皇家海军动员一切大小船只,甚至游艇接部队回国,而远征军陆军和一部分法军则集结于敦刻尔克周围,组成环形防线。第3军先撤,第2军,第1军,和法军从右到左依次排开保卫滩头阵地。第3军撤完以后,第2军军长艾伦。布鲁克将军奉调回国另有任用,蒙哥马利临时接替指挥第2军,5月31日,远征军总司令戈特勋爵被召回国,临行前,接受蒙哥马利的建议,解除了无能的第1军军长巴克尔的职务,命令亚历山大临时代理1军军长。这样,整个敦刻尔克滩头英军,就由蒙哥马利和亚历山大两人指挥。按照既定顺序,蒙哥马利的第2军下一个撤退,亚历山大留下来指挥后卫。6月2日至3日夜,英国远征军全部撤退完毕,亚历山大带着他的副官最后一遍巡视已空无一人的海滩,然后坐小艇登上外海的驱逐舰回国。在最后那几天,亚历山大不顾法军敦刻尔克要塞司令的抗议,坚持优先撤退英军,让法军单独承担外围防线的压力,只有在运输船只有空的情况下,才撤退法军。这是来自英国战时内阁的命令。结果,敦刻尔克海滩的英军全部安全撤出,外围法军4万人向德军投降。所以,战后直到今天,法国方面对敦刻尔克撤退一直有严重的不满。盟国统计,“发电机计划“总共撤退了338226人,其中英军198315人,法军比利时军129911人。

回到英国以后,亚历山大因为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和组织能力而受到赏识,正式担任第1军军长,1周后晋升中将,负责英格兰东北沿岸的登陆防务,年底又晋升集团军级的南方总司令部司令,接替奥钦莱克(奥钦莱克调去担任印度总司令)。蒙哥马利则担任最危险的英格兰东南沿海防御任务。他们两人共同的上司,是新任英国国内军总司令,艾伦。布鲁克将军。至此,英军战时高级指挥部的铁三角:布鲁克-亚历山大-蒙哥马利,正式形成。

整个1941年,亚历山大都在本土指挥南方司令部。随着苏德在东线开战,英国本土遭受入侵的可能性已不存在,但是北非隆美尔的非洲军,开始给英国制造越来越大的麻烦。英军统帅部把注意力转向地中海战场。在1941年到1942年初,英美已经开始计划西北非登陆,在阿拉曼正面作战的同时,从背后给北非德意军插上一刀。亚历山大当时就已经内定为指挥西北非盟军登陆的人选。1942年2月底亚历山大调往缅甸,实际是计划外临时抽调救急的举措。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发动全面攻势。从日军已经占领的法属印度支那和被迫与日军合作的泰国出发,日军只需要稍微向西挺进,就能从中段把英国远东殖民地的南北一字长蛇阵,从正中间拦腰斩断。从这里向北,日本陆军第15军在饭田祥二郎中将指挥下,以4个师团的兵力(第18,33,55,56师团)进攻缅甸。向南,日军第14军山下奉文中将直下马来半岛,从背后袭击英国的远东要塞新加坡。

饭田第15军这一路,1941年12月下旬轰炸缅甸南部港口城市,首都仰光,1942年开始向缅甸大举进攻。当时缅甸英国守军只有两个师。第1缅甸师师长是英国的斯科特Scott少将。这个师是1941年4月才组建的,有两个缅甸旅和一个印度旅,士兵训练不足,武器装备低劣,而且缅甸士兵对英国殖民者有敌意,士气低落。另一个师是从印度调来的第17英印师,师长是科文Cowan少将。除了这两个师之外,后来还增援英国第7装甲旅。开战之初,中国远征军入缅前,英军人数相比日军居于劣势。这倒不是最糟糕的。主要问题是士气低落,纪律松弛,训练不足,再加上完全没有丛林战的经验,一旦后路被迂回就惊慌失措。他们对日军所擅长的丛林包抄、远程渗透的战术完全不适应。英军的补给和机动完全依靠道路,而且在当时没有值得一提的空中侦察,更不用提空中补给和空中火力支援,所以甚至无法获得准确的战场情报。在缅甸最南端的初战中,第17印度师首当其冲,被日军优势兵力从东南向西北逼退,最后在渡过锡唐河退往仰光的过程中,惊慌失措,提前炸掉锡唐河上唯一的桥梁,而17师的两个旅还在河东岸,被日军切断。结果到1942年2月24日,前线主力第17印度师只剩下3400人,其中2千人连枪都没有。

为了改善缅甸形势,丘吉尔试图向远东增兵,但是计算下来,他根本无兵可派。於是丘吉尔做了两件事:一是请求中国政府蒋委员长派遣远征军协助抵抗日军。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国民政府所倚重的苏援渐渐停止,美国军援开始成为国军重装备和后方大量生活物资的主要海外来源。而抗战初期日军已经占领中国沿海主要港口,这些美援,最初是走法属印度支那。日本占领印度支那以后,唯一的外援通道,就是从海路运到缅甸仰光,然后经铁路向缅北运输,再由汽车经滇缅公路运进云南。这条从仰光起始的南北通道,可以说是国民政府的生命线。所以,丘吉尔没有费太大劲,就说服蒋委员长,为了保障这条生命线,中国应该出兵帮助英国保卫缅甸殖民地。中国远征军十万人,包括杜聿明的第5军,甘丽初的第6军,和张轸的第66军。总司令官卫立煌未到任,后来改由罗卓英出任,实际指挥权,则由中国战区最高司令官蒋介石的参谋长,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掌握。

丘吉尔为缅甸做的第2件事,就是任命敦克尔刻的英雄亚历山大中将出任缅甸军队司令,归印度总司令韦维尔上将指挥(韦维尔1943年1月晋升元帅) 。原任缅甸司令赫顿中将Hutton转任亚历山大的参谋长。亚历山大的司令部是集团军级,不仅指挥两个英国师,而且指挥中国远征军。2月底,丘吉尔和帝国总参谋长布鲁克向亚历山大交代两项任务:1,阻止日军的推进,守住缅甸南部港口和首都仰光;2,如果做不到的话,至少要在缅甸腹地阻止日军,同时避免英军主力被歼灭。另外,亚历山大和丘吉尔之间还有一个默契:既然丘吉尔没法向缅甸抽调援军,亚历山大只是临时被抽调来救火,尽力而为,如果失败了,责任不在亚历山大身上。

亚历山大经埃及飞往缅甸,1942年3月5日到达仰光。这个时候,实际上日军已经到了仰光郊外,另外抽出有力一部从北面迂回,战场形势,实际上仰光已经没有指望了。但是亚历山大刚刚到任,并不熟悉情况,虽然知道形势危急,但并不知道已经有多么危急。新任总司令总不能上任第一天就命令放弃最重要的任务吧。因此亚历山大命令不准撤出仰光,而向东南方向正面日军反击。自然,英军反攻失败,3月6日上任第2天夜间,亚历山大认清仰光已不可守,为了防止日军从正东绕道北边包围仰光,下令撤退。这是亚历山大军事生涯最接近灾难的一天,如果北撤的决定再晚1天,日军对仰光的合围就成形了。实际上当天夜晚,日军迂回部队已经切断了仰光城北的唯一退路,但是到天亮,这支日军出发去进攻仰光市区,反而放弃了这个至关重要的据点,结果亚历山大的主力幸运地从这个空档里跳出包围圈。

缅甸的地形是南北狭长,仰光在南端,向北,伊洛瓦底江峡谷在西,锡唐河峡谷在东,这两条南北平行的河谷纵贯缅甸。在缅甸北部,向西与印度接壤,向东北与中国云南接壤。当时中国远征军陆续入缅作战,先头部队杜聿明第5军已南下到到中缅甸,但是第6军在第5军后面确保后路,而第66军,甚至还没有出国门。所以,中国军队虽然在总人数上多于日军,但却是呈梯次配备,没有集中,先锋只有一个200师,还很弱。这也难怪蒋委员长作战决心犹豫:中英的缅甸战场战略目标根本不一致。中国是要保卫滇缅运输大动脉畅通,但是铁路线尽头的仰光港一丢,这条动脉已经没有了源头,远征军出国作战之初,战略目标已经丢了。另外,还有一个东侧翼安全的问题:远征军从北向南在缅甸中部迎击日军,左翼(东边)是泰缅边境。当时泰国还是中立国,但是处於日军的淫威之下,越来越多跟日本合作,当时无论中英,都担心日本会从泰国的掸邦高原再派一支军队,由东向西拦腰截断中英两军北退的道路。事实上,日本倒是没有这个计划。但当时这个侧翼威胁,远征军却不得不顾虑。

中英之间更大的困难,是相互间不信任。英国是老牌殖民国家,而中国近代以来深受殖民主义的欺压,蒋介石本人就对英国人深深的不信任,总怕英国是要拿中国军队当炮灰,来保卫殖民地,或者英军自己逃命。所以,蒋对作战胜利的渴望,远远不及对保存远征军实力的渴望程度。这也可以理解:中国在缅甸的战略目标已经失去了,何苦为了英国火中取栗,牺牲国军的精锐呢?所以蒋名义上让史迪威指挥远征军,实际上直接从重庆遥控杜聿明,这样一来,从上层就没有战斗意志,令出多门,怎么可能胜利呢?而英国人,原本就看不起国军的战斗力和作战意志,蒋越这样,就越是怀疑国军在耍滑头(实际如果从英国人的角度来看,蒋也确实在耍滑头) 。真正信任中国军队作战意志,尤其是中下层官兵抗战决心的,实际只有史迪威一人而已,而史迪威,一直以为自己是远征军的指挥官,却不知各军长都直接受命于重庆的委员长。

还有一个后勤问题。委员长当然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领袖,个性上却是有点贪小便宜的人(从抗战到内战,黄埔军校校长的这点个性,也会时常不自觉地在战场决策上流露出来) 。而且,中国抗战多年艰苦卓绝,物资军备也的确匮乏,出境为英国人防卫缅甸,让英国负责后勤物资供应,也是应该的。但是不要忘了,英军大溃败之中,自己的前线后方都是一塌糊涂,哪里有余暇为中国军队操心呢?结果双方为后勤物资问题,都搞得很不愉快。我看,恐怕也很难怪罪任何一方。

亚历山大在回忆录里,对中国远征军是这样评价的:“中国军队士气很高,战术具有弹性,被围困的情况下敢於作战,入夜再穿越丛林撤退。但是装备太差,仅仅第5军才有炮,而且还是一战时期的法国75毫米或者德国77毫米步兵炮(这个,他大概是猜的),而且中国军队好像从来都不用这些炮。他们是英军后勤上的一大负担。”

长话短说,英军撤离缅甸以后,沿西边的伊洛瓦底江峡谷逐渐北撤,中国远征军在前锋200师同古阻击战之后,也站稳脚跟,沿着东边的锡唐河谷北撤。3月19日,为了便於指挥,英军建立缅甸军(Burcorps) ,由斯利姆将军出任军长,控制缅甸第1师和印度第17师。(斯利姆后来一直在缅甸作战,直到担任第14集团军司令指挥缅甸中南部大反攻,战后晋升为陆军元帅,接替蒙哥马利担任战后第2任帝国总参谋长,退役后出任澳大利亚总督。斯利姆和后来缅甸英军反攻的详细过程,可以参见拙作“英国陆军元帅斯利姆和缅甸战场对日作战) 。而亚历山大,不再负责前敌指挥,而是控制中英两支军队,所以斯利姆和史迪威,都是亚历山大的下属。日军方面,以第33师团追击英军,以第18和第55师团追击中国远征军。更厉害的是,日军以新增援的第56师团,直接在丛林中向中国远征军左翼穿插,潜伏迂回数百公里,越过杜聿明的第5军主力,抢先占领远征军后方回国的必经之地腊戍,打跑了把守后门的国军。这样,就逼得后来杜聿明不得不穿越野人山原始森林回国,可怜数万远征军将士抛尸野人山。(说句公道话,二战当中日军的装甲机动作战理论和实践都是一塌糊涂,但是步兵穿插迂回之大胆果敢,却颇有可观,起码在战争初期,无论国军,英军,美军,都吃过很大苦头) 。

不过在三月底四月间,中英还不知道有这一支奇兵。亚历山大所面临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组织后勤供应和部队撤退路线,二是要在战略上下一个决心,究竟是在缅甸中部固守反击呢,还是干脆放弃缅甸,退回印度(中国军队退回国)呢?这后一个问题,因为亚历山大,韦维尔,和伦敦的三方意见不一致,迟迟拿不出决策来。与此同时,前敌的斯利姆在撤退中,和远征军的将领一起计划了几次固守反击的方案,都因为双方协调困难而胎死腹中。远征军同古保卫战的时候,亚历山大命令斯利姆趁机反击日军,其实两人都怀疑这个计划能不能成功,印度第17师最初的反击获得不小进展,结果却是3月29日17师反而被日军反包围,好不容易才突围出来。同古失守后,英军向普罗姆退却Prome,这里地形比较开阔,英军只有两个严重减员的师,向远征军请求派兵从平满纳向英中两军接合部延伸防线,掩护两军之间缺口,杜聿明最初派了一个营,很快又撤了。4月14日,又一次严重危机,第1缅甸师驻守仁安羌油田,日军从第1师和第17师之间的缝隙插入,从北面切断包围了仁安羌的缅甸第1师主力。斯利姆向史迪威求援,孙立人新38师及时赶到,经激战肃清日军穿插部队,为英军解围。这就是著名的仁安羌之战。不过与以前个别文献记载的不同,亚历山大本人并不在包围圈中。他当时已不负责前线指挥,不在前线。军长斯利姆也不在包围圈里面。(亚历山大本人被包围,是在这之前,跟印度17师在一起在Pegu地区被日军切断了后退的公路,但日军不明情况,很快撤掉了封锁,继续赶路。英军没费什么劲就突围了。这是亚历山大回忆录里记载的。)

国军名将孙立人在仁安羌这一仗打出了威风。英国人和史迪威都认为,他是远征军将领里少数有战斗精神的人物。我想,当时的孙立人大概是个比较纯粹的军人,至少比杜聿明这种政治将军要纯粹。个人感觉,杜聿明后来对远征军这段历史的回忆,颇多揽功诿过的文笔,自此对杜的为人多有负面看法。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杜写回忆录的时候,可能有必须“政治正确”的苦衷。孙立人,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弗吉尼亚军校毕业,后来在税警总队任职,隶属于宋子文的财政部。新38师就是从税警总队变来的。如果讲派系的话,除了西北军东北军晋军桂系这些大的派系,即便蒋的中央军嫡系里,也还有派系之分,比如陈诚的土木系就是嫡系里的一支,杜聿明关麟征这些人,属於何应钦系统,而孙立仁呢,称不上蒋家嫡系,大概可以划归宋子文系统。

仁安羌之战后,英军和远征军原本计划4月22日集中4个师,对当面日军发动大规模反攻,但是噩耗传来,4月18日甘丽初的第6军,为远征军把守回国后门的部队,突然遭到日军袭击,擅自溃退回国内,远征军主力后路被断。这个形势,最终让盟国下定决心,只能放弃缅甸,分头向印度和中国撤退了。由於亚历山大和斯利姆一个前线一个后方的出色组织,英军这方面的撤退虽然经历过几次危机,但总算有惊无险,比较安然地从北缅甸向西,渡过伊洛瓦底江回到印度。5月份东南亚季风季节到来,道路一片泥泞,日军的追击也被阻隔于江河天险之外。

亚历山大前后在缅甸作战两个月,虽然没有完成防守缅甸的任务,但是总算达成了安全撤出英军主力的第二目标。因为战前与丘吉尔的默契,他的声誉显然没有受到缅甸失败的损害。这在二战英军将领里,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丘吉尔并不是一个很好伺候的老板,很多英军将领都因为战争初期的失败被解职,再也没有出头机会,例如奥钦莱克,例如戈特,后来都有人为他们叫屈。不过这次,丘吉尔也明白他派亚历山大去干的,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不但亚历山大1942年7月回到英国继续制订他的西北非登陆作战计划,内定担任登陆部队英国第1集团军司令,而且缅甸军军长斯利姆也没有受到失败的牵连。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