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0)养鸡场主的叛乱

思想的作用十分重大,也正因为如此接下来的故事才尤其重要。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伊顿出身,信奉国教的科学家,前皇家空军飞行员,养鸡场主以及不成功的海龟饲养户,名叫安东尼.费舍(1)。在1945年往后社会主义与中央计划大行其道的几年间,费舍一直是一名坚定的个人主义者与反社会主义者。就他看来,“共产主义是提供给人民的毒药,社会主义是装毒药的杯子,而福利社会则是用来引诱人的标签。”在四五十年代的英国公开持有这种观点使他成了别人眼中的另类。这个国家也曾一度是世界自由经济的中心,其国民对大政府的厌恶人所共知,这里既没有身份证也没有多管闲事的中央政府。可是现在甚至连自由党都成了战后共识的热心支持者(再怎么说这也是贝弗里奇与凯恩斯所在的党派)。倒是也有几个挺身而出进行反对的人,不多,但的确有。令人意外的是,这些人的精神导师居然是弗雷德里希.海耶克,一名背井离乡的维也纳经济学家。他的祖国是国际知识界的竞技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弗洛伊德理论与法西斯主义曾在那里斗得难分高下。他还是素以理论艰深著称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表亲。正是此人将会帮助英国重新拾起经济自由主义的教条。

海耶克早在1931年就来到了伦敦教授经济学,并与另一位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2)交情甚笃。后者是伦敦园丁的儿子,当初正是福利国家的创造者贝弗里奇把他教出来的。海耶克与罗宾斯在伦敦经济学院结成了十分密切的合作关系。二人颠覆性的友谊将最终在扭转英国知识分子大环境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海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出版于1944年,这是当时影响力最大的书,书中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攻击。很多人对书中内容嗤之以鼻,但这些内容也得到了乔治.奥威尔与凯恩斯两人有所保留的赞赏。但是一本书算不上一场运动。自由派经济学家们自1947年起就经常在瑞士碰面,但是在英国,类似的运动则要等到费舍正式登台之后才算开始。现在人们基本上已经把费舍忘记了。他在不列颠之战期间曾不幸目睹自己兄弟的死亡,大受刺激的他改行在苏塞克斯当了一名农夫。作为坚定的个人主义者,他一直在关注海耶克的著作,还在战后想方设法与自己的偶像见了一面。海耶克劝他不要从政,而是要成立某种机构或者组织,从思想层面上与国家的影响力对抗并取得胜利。费舍将这番忠告铭记在心。万幸的是,国家很快就推了他一把。1952年,他的牛群染上了口蹄疫,必须全部宰杀焚毁。费舍拿到赔偿金之后用这笔钱去了一趟美国。*25*

他在美国不光接触到了最新的自由市场思潮,还造访了一座位于康奈尔大学的巨型实验性“肉用仔鸡”农场。费舍认为这正是肉类匮乏的英国最需要的东西。当时从美国进口全套笨重的养殖设备并不合法,因此(反对管制的)费舍用锡纸裹了两打受精的白洛克鸡蛋,放在行李里面当做“复活节彩蛋”带回了英国。他在苏塞克斯修建了煤气供暖的鸡舍,顶部还安装了轨道投喂系统。很快24只小鸡就变成了2400只,接着又变成了24000只。不出几年他就繁育了125万只鸡,布克斯特德鸡肉公司就此成立,而费舍也赚了个盆满钵满,成为了全欧洲最成功的家禽养殖户。廉价的烤鸡成了英国家庭周日午餐餐桌上的招牌菜,费舍则用自己的收入成立了经济事务学会(3),当代英国历史上最富影响力的智囊团。学会创始人是费舍与一位神经质的前伞兵兼自由派奥利佛.斯梅德利(4),经济事务学会的目的是要对抗费边社(5)的社会主义影响*26*。之后拉尔夫.哈里斯(6)与阿瑟.塞尔顿(7)。海耶克的先见之明得到了验证,思想的播种远比常规政治生涯更有影响力。

经济事务学会在1957-58年的冬天第一次对英国政治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力,当时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了4%而工资率上调已经达到了两位数。和大部分政治危机一样,这次问题的根源也位于私营领域的核心。问题在于是否应当削减政府开支来作为控制经济领域货币总量的手段之一。银行也收到指示要紧缩贷款。和物价上涨相比麦克米伦更担心社会动荡与失业。他的财长彼得.桑尼克罗夫特(8)则持反对意见。他坚持要依靠节省来压制通货膨胀并由此拯救英镑。他的敌人称麦克米伦为没有原则的懦夫。无疑他一门心思都在想如何保住首相的位置,但是首相还有另外一面。他是在凯恩斯的影响之下成长起来的,他认为也许并没有必要进行极其痛苦的支出削减,而经济早已开始放缓。尽管麦克米伦经常在面对分歧时手忙脚乱,胡乱叫价,致使分歧进一步扩大,这次他的决定却很精明。而且他身边有许多花钱的大臣,分管着军队、医院、福利等等领域,这些人都极力反对削减开支,他也担心这些人中有的会辞职。

事实证明,这场争论的另一边真有几个下定决心要辞职的人,例如桑尼克罗夫特和他的两位手下——一位是奈吉尔.伯奇(9),家道殷实,刻薄理性,而且几乎就没有视力,另一位就是艾诺.鲍威尔。他们对于控制货币供应重要性的坚持并不仅仅是专业观点,还与他们个人对于统合主义与大政府的怀疑有关,这种想法与经济事务学会所推动的更为知性的经济学案例十分接近。莱昂内尔.罗宾斯一直在为这三位大臣出谋划策,尽管更愿意达成一致意见的官员们对这些建议直嘬牙花子。而费舍的追随者则将桑尼克罗夫特一伙人在财政部的反叛行为视为英雄之举。他们不但为桑尼克罗夫特提供智力弹药,还通过鲍威尔与少壮派托利党员建立了联系。鲍威尔很早就接触到了海耶克的思想。在三大臣辞职几个月之前,他们曾经碰过一次头,发现彼此观点十分一致——政府开支过高,必须加以严格控制。他们不顾自己的人马以及同事们的本能,出台了一系列削减方案,其中包括将学校午餐价格上涨50%,停止上调工资以及取消对生二胎的补助。这些措施将会影响到五百万家庭以及上百万名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她们的支持对于托利党来说至关重要。

这项一揽子政策有意制定得强硬而刺激,一下子就将内阁推入一场混战。七十年代有名的政治大冲撞当中,大臣们可以为了在通货膨胀问题上坚持自己的观点与白厅和工会的一致意见作对。如果想在七十年代到来之前就欣赏到这一幕的话,现在正是时候。一天又一天过去了,争论双方的拉锯战毫无终止的迹象。妥协方案摆上桌面,先被人部分接受,然后又遭到全盘否决。人们的脾气越来越坏。财政部的人马在唐宁街10号杀进杀出,周五举行了内阁特别会议,周日紧接着又举行了一次。但是尽管愤怒的同事们都把桑尼克罗夫特的做法称为“希特勒战术”,他就是不为所动。麦克米伦急着要从混战当中抽身出来好去进行英联邦国事访问,但既便如此他依然不打算在开支削减问题上让步。于是三大臣就辞职了。桑尼克罗夫特后来成为了撒切尔执政时期的托利党党主席。伯奇由于视力问题而永远告别了政坛。鲍威尔风雨交加的职业生涯才刚刚起步,还有好几场危机在未来等待着他。麦克米伦用精心考虑过但看似随口说出来的措辞将这次的事件称为“地方上的一点点困难”。他随即任命了一支新队伍,然后就按原定日程施施然地踏上了访问之旅。这件事并没有立即产生什么后果。新任财长还是裁掉了一部分开支,但是经济状况并没有好转,说明桑尼克罗夫特开的药方的确狠得有些过头。

但是这标志着形势的转折——人们终究远离了自由市场理论,步入了计划经济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将会以灾难收场并最终导致撒切尔主义的诞生。这是经济事务学会的最终胜利,安东尼.费舍的鸡蛋终于等到了孵化的那一天。在此之前,1959年迎来了另一场选举前繁荣,同时振兴英国经济的新想法也开始获得支持,也就是法国人正在推行的中央计划制度。到了1961年政府试图通过“暂缓支付”的方式来控制通货膨胀,然后是国家经济发展理事会的成立,这使得工业家、公务员与工会坐到了同一张桌子旁边,讨论如何增产的问题。雷金纳.麦德宁(10)曾直接要求汽车制造商在苏格兰,默西赛德郡以及威尔士开设新厂来应对不断加剧的失业问题。次年政府下达了4%增长率的目标。一位新任首相为了给1964年选举做准备通过了此时已经升任财长的麦德宁提出的预算,日后工党将会抨击这一预算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几乎所有工党日后试图用来将自己从经济衰退中计划出来的武器,从收入目标到国家计划再到地区性规划,早在麦克米伦与他的继任者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11)执政时期就已经得到了落实。这一切手段都会失败。至于为什么会如此,安东尼.费舍早就看出来了。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tony_Fisher

(2) http://baike.baidu.com/view/5768728.htm

(3) http://www.iea.org.uk/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Oliver_Smedley

(5) http://baike.baidu.com/view/229309.htm

(6) http://en.wikipedia.org/wiki/Ralph_Harris,_Baron_Harris_of_High_Cross

(7)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thur_Seldon

(8) http://en.wikipedia.org/wiki/Peter_Thorneycroft,_Baron_Thorneycroft

(9) http://en.wikipedia.org/wiki/Nigel_Birch

(10)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ginald_Maudling

(11) http://baike.baidu.com/view/295419.htm

*25* Gerald Frost, Anthony Fisher, Champion of Liberty, Profile Books, 2002

*26* Richard Cockett, Thinking the Unthinkable, HarperCollins, 199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