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高铁发展势头降温的解读 -- 陈经

共:💬359 🌺2153 🌵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泉大观点有点片面了

今天正好看到关于周厉王时期的一个礼器铭文,铭文记载了周厉王的励精图治。完全不是史记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那个残暴的周厉王,那个导致国人暴动和周公、召公共和的周厉王。

这个说明什么?说明古人不是史料上那样单薄的。我们看到史料上脑残的行为,也许历史不是那样的。毕竟那个时代的历史演员们好歹是有他们逻辑的,如果是脑残的,早给那个时代的野心家们玩死了。

说典故是为了说说 刘大夏,刘大夏这个人在明史中名声相当好,就是他烧了郑和航海资料。以我们今天的观点看,无疑是将中国在大航海时代前彻底的关上了希望之门。当年我曾经对此人恨之入骨,中国此后百年屈辱实际来自于此人。不过后来反复多年,平静之后,我发现,刘不过做的是他的本分。在明帝国的后来时代,我们发现很多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事件,大礼议、万历的怠政等等。

不可思议是我们错了,我们用我们后来者得眼光穿越的去看待当时的状况。

事实上那些明朝士大夫脑残的做法。吃饱了撑着的清流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个王朝或者帝国需要一个稳定的架构,一个长远的措施需要持续的正反馈。郑和的下西洋对于帝国而言恰恰是负反馈。帝国的财税结构在郑和开辟的商业航线中居然得不到利益,天朝的朝贡体制是赔本买卖。在东南的海商中,依靠海外贸易发家的大户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愿意交税给遥远的北京皇帝。皇帝为了东南的安定,禁海禁的是小百姓的生计,禁不掉海商巨富的欲望,实际上海商们垄断了航线恰恰是最符合他们利益的。当然他们需要的不是严厉海禁。

源于秦的帝国结构在明已经不能外向的容纳异质了,帝国的上层为了稳定的结构牺牲掉那些外向的萌动,于是异质的海商集团在此后居然成为了祸害东南的倭寇。(倭寇主脑是中国人,郑成功家就是海盗海商集团)这个应该是常识了。

一句话,明帝国不能在海外扩张中获得利益,相反为了维护海疆稳定还要投入大量的国防力量。明帝国始终面对的都是北方的蒙古的威胁。所以,花费巨大的对于明帝国的儒家官员来说,仅仅是炫耀和猎奇的郑和下西洋无疑是要被砍掉的,以帝国的名义。而且义正词严。

所有向外的扩张带来的兵连祸结大大掏空帝国的可怜国库,所以明帝国开国洪武皇帝就列个长长的名单。

明帝国以及后面的清帝国的征税能力都是很低下的。大量的利益没有进入小百姓手中,而是进了官僚和各地的豪门。他们才是帝国稳定的中坚。

对比西方,大航海带来的惊人利益迅速的形成正的反馈,随着大量财富的输入,西欧的社会结构发生惊人的变化。贵族们,国王们必须去适应这样变化。英国王室给予海盗们特许证,于是海盗们叫私掠船,甚至帮伊丽莎白女王打败了无敌舰队。国家在庞大的海外利益输入下不断成长,于是殖民帝国建立起来。

这样的区别是刘大夏脑残行为的注脚。

在今天印尼的领土上曾经有过一个华人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对于当时的母国清王朝来说,无疑是一个叛匪割据的化外之国,所以他们的覆灭,清政府是没有反应的,换了明也一样。

泉大说的高铁战略,所谓中欧铁路桥,其中的正反馈形成了吗?没有形成,那么中央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

500年来之所以全球贸易的主要发达国家是沿海国家,就是因为海运对于陆地的惊人便宜。

想想在中亚这个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地上,政治稳定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比起浩瀚的大洋来说是不是更加困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