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孔融传 -- 陈不到底

共:💬6 🌺4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孔融传

孔融传

孔融(153永兴元年~208建安十三年),字文举,鲁国(东汉属豫州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世说新语注作“二十四世孙”)。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他的父亲孔宙任太山都尉(应是泰山都尉,后汉书本传作“太”,通字,泰山郡属?贾荩?十二城。都尉是郡太守的佐吏,为武官,职责是“典兵禁,备盗贼”)。

孔融出生的时候是东汉桓帝登位的第八个年头,东汉帝国初显崩溃的征兆。

孔融年幼时就很出名,像大家熟知的孔融让梨,引自《融家传》,“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后来这个事被编到三字经里,就是“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琅琅上口,妇孺皆知。

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进京。当时的河南尹李膺虽身为名士却不愿随意会见客人,非当代名士或亲戚就不见。孔融很想拜见他,《融家传》曰:“闻汉中李公清节直亮,意慕之,遂造公门。” (感慨一哈,我10岁时想见谁呢?),就上门对李膺的家人通报说,“我是李君的世友的子弟。”当时大概李膺在开宴会,有很多人,他见到孔融后很奇怪,问他,“我家和你家认识吗?”孔融回答说,“我的老祖宗孔子曾向您的老祖宗老子问礼,身为师友,所以我们可是累世的交情啊!”(我很奇怪啊,难道他老爸真没跟他同去?是他一个十岁的孩童独自赴宴吗?)当时在座的人都很惊讶,有个叫陈炜(世说新语里作陈韪)的来晚了,旁边的人告知他。陈炜不屑地说,“ 人小时了了者,大亦未必奇也。”大概意思是人小的时候聪明,大的时候就未必如此了。孔融就回答说,“那么,听您所说,阁下小时一定是很聪明的了。”李膺听了大笑,“高明必为伟器。” 将来这孩子肯定了不得。

孔融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孔融悲伤过度,在别人的帮助下才重新振作。当时州郡的人都认为孔融很有孝道。孔融居家守丧期间博览群书好学不倦,名声开始显于州郡。

孔融十六(应该是桓帝建宁二年,这一年朝廷宦官为与外戚争权,制造“党锢之祸”,很多名士被捕,前面那个李膺就是个著名的党人)岁时,当时的另一个著名党人张俭得罪了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侯览,外逃避难,因为他和孔融的哥哥孔褒(又作?铮┯芯桑?就到孔家避难。没想到孔褒不在家,张俭觉得孔融太小不想告诉他,一时之间没了主意。孔融看到他的窘色就说,“哥哥虽然不在家,但是我可以拿主意。”就做主收留了张俭。后来事发,张俭虽然逃走,孔融和哥哥却都被抓,孔融争辩说,“当时是我做主收留张俭的,应该我坐牢。”孔褒也争辩说,“张俭是来找我的,跟我弟弟没关系,应该我坐牢。”官吏没了主意问孔母,没想到老太太来句,“我是一家之主,应该我坐牢。”州郡的官吏傻了眼,哪有一家子争着坐牢的?就上书请问,后来诏书下来判决由孔褒坐牢。这件事以后,孔融的名声更大了,和当时的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都被看作是青年中的俊才,“融......并以俊秀为后进冠盖,融持论经理不及让等,而逸才宏博过之。”当时州郡推举孔融,都被他拒绝掉了。

《后汉书》说,后来孔融被“辟司徒杨赐府。”这个时间不好说,杨赐两次任司徒,第一次是熹平五(176)年十一月,杨赐任司徒,第二年十二月被免掉。第二次光和二年(179),十二月又任司徒,光和四年(181)闰九月又被免。

有的资料里说孔融28岁时被辟为司徒尉,就是光和四年(181)这一年。不知真假,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张俭事件到征辟司徒府的期间,孔融从青年俊才成长到正式从政,已经跻身于汉末的大名士之列了。

孔融为官耿直,当时有规矩只要写信告官吏贪污,就可严加查办,有点像现在写信上*访,当时孔融就揭发了好多宦官的亲戚。大概是管信*访的同志(后汉书中说是“尚书”,大概是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受不了了,老收到孔融对宦官的揭发信,因为畏惧宦官的势力,就派属官去责问孔融。孔融却毫不畏惧,没有因此而有任何改变初衷的想法。“融陈对罪恶,言无阿挠(挠,曲也,言无阿曲,不因为信*访办来人威胁就改变态度阿谀奉承)”

后来河南尹何进迁为大将军(中平元年184三月),杨赐(这时的杨赐身居太尉)派孔融向何进祝贺,因为通报不及时?(“不时通”),孔融气愤之下夺过贺礼扭脸就走。何进的属官认为受了侮辱,就私自派门客(我的电子版后汉书是“剑客”,原文如此吗?)追杀孔融。这个门客倒很有见地,反而对何进说,“孔文举重名于世,大将军如果因此结怨孔融,恐怕天下的士人就会愤而离去。不如趁此事(可能何进的人都认为孔融在这件事上是很无礼的)反而对他敬重有加,就可以向世人昭示将军爱才的名声了。”在《融家传》上的记载,这个门客把孔融比作群星中的北辰(北极星),百谷中的黍稷(稷是小米,黍类似小米,是当时人的主食,类似今天大米的地位),说明他受到万人的敬仰。

何进很是同意,“进然之,既拜而辟融,举高第,为侍御史”。侍御史位在御史中丞之下,七品,六百石(每月拿70斛),负责“掌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举劾之”,就是举报百官的违法行为。何进还挺知人善任。但孔融和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俸禄千石,每月80斛)赵舍合不来,就托病回家了(但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是,中平元年黄巾作乱时王允做豫州刺史,辟荀爽、孔融为从事)。这年孔融32岁。

《后汉书》记载后来孔融又被征辟司空(这个司空应该是董卓,时间是中平六年189,灵帝崩,董卓为司空)掾,拜中军候。中军候找不到这个官,在《续汉书》中作北军中侯,北军中候负责监控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那五个负责京师卫戌的校尉。刘表之前也做过这个官,他是“以大将军掾(就是何进的属官)为北军中候”。掾吏是属官的统称,也称掾属,正职称掾,副职称属。孔融在官三日就升为虎贲中郎将(孔融的情况很像蔡邕,估计都是董卓为笼络士人,蔡邕是被董卓强请来的,想来孔融也是。蔡邕三日内从补侍御史升迁至尚书和孔融何其相似!),虎贲中郎将(比二千石,月俸100斛)并不是纯粹的武官,隶属光禄勋,负责皇帝的宿卫杂役,以及出巡的礼仪。

这时正碰上董卓商议废立少帝,孔融很不同意。董卓就将他转为议郎,议郎也隶属光禄勋,但不负责皇帝宿卫,只负责谏议政事得失。这点就可以看出孔融和蔡邕的区别(或者是因为蔡邕已经吃过董卓威胁的苦头,所以缄口不闻?),面对董卓的废立,蔡邕选择了沉默,孔融选择了不合作,但并没有明显对抗,同时的卢植因为态度强硬因此免官。

然而董卓也不打算让孔融好过,后汉书说“(融)以忤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因为北海(北海为国,属青州,十八城)的黄巾势头最大,所以派孔融做北海相(相就相当于郡太守,是相对于国而说的,国是过去诸侯的封地,等同于郡。北海相就是北海郡太守,统领全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去最前线。这个时间我说不准,董卓废少帝是在中平六年189九月初,这里所说的黄巾寇境(黄巾复起在灵帝中平五年188)也没有找到资料,唯一相似的初平元年190,讨董联盟成立,当时的青州刺史焦和亦起兵讨董卓,结果导致“黄巾已入其境”。有的资料上说孔融是在初平元年(190)被董卓任为北海相的。这一年孔融38岁。

孔融有三首五句六言诗留世,其中一首

汉家中叶道微

董卓作乱乘衰

僭上虐下专威

万官惶布莫违

百姓惨惨心悲

从记事来看,大概作于这个时期。

孔融到了北海(北海的治所在剧县,今山东昌乐西。另说治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之后,“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马上遇到了二十多万的流寇,孔融出击却被打败,退保朱虚县,待流寇掩走之后,收留了一些流民,开始“更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以彭?G为方正,邴原为有道,王??为孝廉”,方正,有道和孝廉都是当时对人的品行的评判,是举荐做官的标准。孔融还上表为当时的大儒郑玄在故乡高密县特设一个“郑公乡”。随后黄巾军又来攻打,孔融在都昌县被管亥围困,派遣太史慈向平原相(属青州,有时称郡有时改国,刘备当时和孔融一样的职位)刘备求救。听到这个消息的刘备激动地说,“原来孔北海也知道有我刘备这个人!”得到救兵的孔融终于解退黄巾之围。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这年八月,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孔融被征为将作大匠,离开了北海赶赴许昌。

孔融在北海大概七年(《张?[汉纪》说‘融在郡八年’,不知道怎么算的?)初平元年(190)―建安元年(196),从38岁到45岁。这七年,后人都讥刺此时的孔融“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以致后来“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

在我看来,是孔融这个人的确不适合做郡守,他也是被董卓给强迫的。虽然到任之后孔融也曾立下志愿,匡扶汉室。

从他的《杂诗?岩岩钟山首》可以看出他远大怀抱,情辞也很慷慨。

岩岩钟山首,

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

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

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

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

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

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

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

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

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

夷齐何足慕。

但是另一方面汉末的战乱割据却让这个恃才傲物的名士吃尽了苦头,他比起来他所调侃的“吕望老匹夫”和“管仲小囚臣”简直差得太远了。对黄巾军屡战屡败。初平中年,孔融征招北海营陵人王??做主簿,其后的战斗完全依靠王??,“融每有难,??虽休归在家,无不至。融常赖??以免。”后来袁谭进攻北海(建安元年196),自春至夏,战士只剩下数百人,失去王??的孔融面对袁谭的军队却整日“凭几读书,谈笑自若”。在司马彪《九州春秋》里说早年黄巾军大军将至,孔融却还在“大饮醇酒”!(孔融这样的士人是打不了仗的,他在洛阳时结交的豫章人徐宗,也算名士,《吴书》说此人“儒生诞节,部曲宽纵,不奉节度,为众作殿”,后来被潘?F砍了头)

除了军事上的无知,《九州春秋》说孔融“租赋少稽,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当时汉末割据,州郡的长官大概都滋生了独立一方的心态,妄想势力膨胀后再去进行所谓的匡扶汉室,很有些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九州春秋》既说孔融没有什么好的政绩,而且刚开始孔融曾经想收编来自幽州的乱兵,也没有成功(这段记载,我觉得是这个意思,请多提意见“幽州精兵乱,至徐州,卒到城下,举国皆恐。融直出说之,令无异志。遂与别校谋夜覆幽州,幽州军败,悉有其众。无几时,还复叛亡。”而且这个地点也有些问题)。《后汉书》记载在打退管亥的黄巾军后,当时北方曹操,袁绍等实力都逐渐增强,一些州郡的长官都分别依附,而孔融却没有选择。当时孔融身边有个人“左丞祖”劝孔融早选依托,(大概他已有选择意向了吧,“称有意谋”),孔融认为曹袁等人并非真心匡扶汉室,竟把左丞祖给杀掉了。《九州春秋》里说孔融只信任王子法、刘孔慈这样的“凶辩小才”,左丞祖、刘义逊等“清隽之士”却被搁在一边,结果左丞祖被杀,刘义逊弃融而去。做过孔融主簿(主簿就是掌管文书簿笈)的王??,当州郡有人造、反时,孔融对身边的人说,“能冒着危险来的,肯定是王??。”话一说完,王??就到了。可是最后呢,王??还是被袁谭辟为治中从事(治中也是管理文书档案,从事是刺史的佐官,袁谭是曹操表的青州刺史)到青州去了。王??是公认的正直之士(陈寿说“王??忠贞,足以矫俗”),他为什么离开孔融呢?找不到记载,后来袁谭猛攻北海,不知道王??去了没有?“凭几读书,谈笑自若”的孔融怎么想呢?(刚开始孔融推举王??做孝廉,王??想让给邴原(选孝廉是郡人口二十万一人),孔融答??教曰:“原之贤也,吾已知之矣。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尧不能用,舜实举之。原可谓不患无位之士。以遗后贤,不亦可乎!”??重辞,融答曰:“掾清身藉己,历试诸难,谋而鲜过,惠训不倦。余嘉乃勋,应乃懿德,用升尔于王庭,其可辞乎!”),

孔融当时征召的另一人邴原(邴原也是名士,《魏略》载,华歆、管宁、邴原俱游学,时人号“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也不愿意留在北海。《三国志邴原传》载,邴原是北海仇虚人,“孔融为北海相,举原有道。原以黄巾方盛,遂至辽东”。

在《三国志》注引《原别传》中记载,早先邴原被征招做孔融的计佐(管文书的佐官),当时孔融非常赞赏身边一人,后来却因为生气要杀他。旁人苦劝甚至“叩头流血”,只有邴原不求情,孔融就问他,

邴原对曰:“明府於某,本不薄也,常言岁终当举之,此所谓‘吾一子’也。如是,朝吏受恩未有在某前者矣,而今乃欲杀之。明府爱之,则引而方之於子,憎之,则推之欲危其身。原愚,不知明府以何爱之?以何恶之?”大概意思是您对于“某(就是要被杀的那个人)”的态度变换搞得我都不知道您的爱恨标准了。

孔融回曰:“某生于微门,吾成就其兄弟,拔擢而用之;某今孤负恩施。夫善则进之,恶则诛之,固君道也。往者应仲远为泰山太守,举一孝廉,旬月之间而杀之。夫君人者,厚薄何常之有!”这个人出身贫苦,是我将他选拔,如今他却辜负了我的好意。我听说君子的道理就是要“善则进之,恶则诛之”。以前泰山太守应劭(应劭是和孔融同时代的人,熟悉演义的朋友知道当年护送曹操老爹的就是他,曹嵩被杀,他脚快跑掉了,世说新语上也是这么讲的。史实上,这个人只适合做学问,他给汉书作注,还写过汉官仪什么的,扯远了)曾经推举过一个孝廉(举孝廉是东汉郡太守的一个职责),不到一个月就杀了。这哪有什么变换的爱恨标准嘛?(到这里,我有很大的疑问,东汉郡太守的职责是统领全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诉讼、检奸外,亦可自行任免所属掾吏。似乎没有生杀大权,但是,前面也提到孔融“一朝杀五部督邮”,大概这是汉末战乱割据导致的通病罢了。像孙策就是“自领会稽太守”,想来他杀人更是不可计了。但像孔融应劭这样的文人随便处置属官,即使在乱世我也觉得很有些心理问题。孔融列举应劭杀人似乎还认为很正常,我都要觉得他很变态了)

邴原对曰:“仲远举孝廉,杀之,其义焉在?夫孝廉,国之俊选也。举之若是,则杀之非也;若杀之是,则举之非也。诗云:‘彼己之子,不遂其媾。’盖讥之也。语云:‘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仲远之惑甚矣。明府奚取焉?”邴原应该很气愤,这段我也不用翻译了,文言文更有力度!邴原说,要选他做孝廉时就说他好,要杀他时就说他坏,应劭的错太深了!难道您还要学他吗?!(以史为鉴,现在的许多社会现象都是如此,是非标准到底何在?!)

融乃大笑曰:“吾直戏耳!”(孔融却大笑说是戏言,我要是邴原就给他一拳)

邴原又曰:“君子於其言,出乎身,加乎民;言行,君子之枢机也。安有欲杀人而可以为戏者哉?”

融无以答。

《原别传》接着记载,邴原当时很灰心,带着家人隐居到郁洲山中。后来,孔融给邴原写信说,

“??性保贞,清虚守高,危邦不入,久潜乐土。王室多难,西迁镐京。圣朝劳谦,畴咨隽?V。我徂求定,策命恳恻。国之将陨,嫠不恤纬,家之将亡,缇萦跋涉,彼匹妇也,犹执此义。实望根矩,仁为己任,授手援溺,振民於难。乃或晏晏居息,莫我肯顾,谓之君子,固如此乎!根矩,根矩,可以来矣!”

现在汉室危难,希望根矩(根矩是邴原的字)不要隐居,出来帮忙。

结果,邴原反而躲到辽东游学教授去了。后来邴原回归中原,孔融写信给他,

书曰:“随会在秦,贾季在翟,谘仰靡所,叹息增怀。顷知来至,近在三山。诗不云乎,‘来归自镐,我行永久’。今遣五官掾,奉问榜人舟楫之劳,祸福动静告慰。乱阶未已,阻兵之雄,若馇弈争枭。”

邴原在乱世选择逃避,王??也想躲避,孔融身为文人“负其高气,志在靖难”,但他也很迷惑。孔融身为孔圣人之后,曾有着匡扶汉室的大志,可是自桓帝灵帝以来,宦官和外戚的争权,导致社会动荡,士人受到迫害,百姓也跟着造、反。持续的动乱造成了人口大量死亡,人们深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暂,这时期的诗文中充满了士人的哀愁和感伤、牢骚和怨愤。他们理想破灭,把希望寄托在出现英明的外戚来打、倒宦官,可却是党锢之祸的结果。价值观也发生变化,自黄巾起义之后,董卓进京,独揽朝政,而后郭李交战,各地军阀,拥兵自立,并互相攻打,黄河流域战火连绵,社会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东汉皇室威信扫地。战乱破坏了社会生产,经济衰退,人口大量死亡。乱世之中,人的生命到底有多重?皇帝的威严到底有多重?传统的儒家观念到底有多重?在孔融身后的魏晋时代形成的“魏晋风度”难道真的只是飘逸潇洒、放达不羁这么简单吗?我无意去评说魏晋之风,我也没那个能力,现在人们在慢慢看清魏晋士人空谈,群交,嗑药表面的潇洒之后,实际上是他们内心的迷惑和失落。

这种迷惑,身在汉末的孔融也是无法逃避的吧。

以前有个北海营陵人是仪(是仪后来在吴官至尚书仆射)在孔融的郡里做官。是仪本来姓氏,孔融嘲笑他说,“氏”字不就是“民”无上吗?你还不如改姓“是”。是仪还真改了。后人评说,“古之建姓,或以所生,或以官号,或以祖名,皆有义体,以明氏族。故曰胙之以土而命之氏,此先王之典也,所以明本重始,彰示功德,子孙不忘也。今离文析字,横生忌讳,使仪易姓,忘本诬祖,不亦谬哉!教人易姓,从人改族,融既失之,仪又不得也。”说孔融望文解字,使人易姓,简直是太荒谬了。这样无视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做法,俨然是后世魏晋之风的鼻祖(后来司马昭和钟会以隐括对方父名作为调笑戏谑的谈资,魏晋时文人互相以祖、父之名的忌讳开玩笑来显示自己对传统孝道礼规反抗的勇气和旷达的水平)。

当初匡扶汉室的志向也有所改变,孔融的幼子夭折,有一首杂诗传世

杂诗(远送新行客)

远送新行客,

岁暮乃来归。

入门望爱子,

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

日已潜光辉。

孤坟在西北,

常念君来迟。

褰裳上墟丘,

但见蒿与薇。

白骨归黄泉,

肌体乘尘飞。

生时不识父,

死后知我谁。

孤魂游穷暮,

飘摇安所依。

人生图嗣息,

尔死我念追。

俯仰内伤心,

不觉泪沾衣。

人生自有命,

但恨生日希。

末尾的两句和以前言志的《杂诗?岩岩钟山首》中“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这一句对比,可以看出孔融心境的变化。

建安元年(196),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这年八月,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孔融被征为将作大匠(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赶赴许昌。孔融也有两首六言诗传世赞许曹操

郭李分争为非

迁都长安思归

瞻望关东可哀

梦想曹公归来

从洛到许巍巍

曹公忧国无私

减去厨膳甘肥

群僚率从祁祁

虽得俸禄常饥

念我苦寒心悲

虽然以前是那样激烈的反对归依曹操,这样的诗是显示孔融对曹操扶持汉室的信任?还是对自己能力的疑惑?

八月里孔融到许昌为将作大匠,九月,曹操因奉迎汉帝任大将军,封武平侯。十月,袁绍不满朝廷任命的太尉位在曹操之下,曹操让大将军绍,改任司空。第二年建安二年197,孔融持节拜绍大将军。而后孔融升迁为少府,少府是九卿之一,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这年孔融46岁。

这时,太傅马日??的灵柩到达许昌。当初在李?嗳氤ぐ彩保?为了拉拢袁术,就派马日??持节(节是皇帝赐给高级官员行使权力的一种凭证,以前有苏武持节牧羊的典故)任命袁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术夺日??节,拘留不遣。”《献帝春秋》说“术从日??借节观之,因夺不还。”“(马日??)既以失节屈辱,忧恚而死。”(袁术是被宠坏的世家公子哥,只要跟他挨边就没好事)马日??死在兴平元年194冬天,在袁术那里都耗了两年多了。马日??的灵柩返回许昌,“朝廷议欲加礼”。

孔融上书反对说,

“日??以上公之尊,秉髦节之使,衔命直指,宁辑东夏,而曲媚奸臣,为所牵率,章表署用,辄使首名,附下罔上,奸以事君。昔国佐当晋军而不挠,宜僚临白刃而正色。王室大臣,岂得以见胁为辞!又袁术僭逆,非一朝一夕,日??随从,周旋历岁。《汉律》与罪人交关三日已上,皆应知情。《春秋》鲁叔孙得臣卒,以不发扬襄仲之罪,贬不书日。郑人讨幽公之乱,斫子家之棺。圣上哀矜旧臣,未忍追案,不宜加礼。”

于是朝廷从之。

当时有很多人议论是否要恢复肉刑,孔融反对说,

“古者敦?恚?善否不别,吏端刑清,政无过失。百姓有罪,皆自取之。末世陵迟,风化坏乱,政挠其俗,法害其人。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绳之以古刑,投之以残弃,非所谓与时消息者也。纣斫朝涉之胫,天下谓为无道。夫九牧之地,千八百君若各刖一人,是下常有千八百纣也。求俗休和,弗可得已。且被刑之人,虑不念生,志在思死,类多趋恶,莫复归正。夙沙乱齐,伊戾祸宋,赵高、英布,为世大患。不能止人遂为非也,适足绝人还为善耳。虽忠如鬻拳,信如卞和,智如孙膑,冤如巷伯,才如史迁,达如子政,一离刀锯,没世不齿。是太甲之思诵,穆公之霸秦,南睢之骨立,卫武之《初筵》,陈汤之都赖,魏尚之守边,无所复施也。汉开改恶之路,凡为此也。故明德之君,远度深惟,弃短就长,不荀革其政者也。”

最终朝廷决定不恢复肉刑。

这时候荆州牧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遂乃郊祀天地,拟斥乘舆。”针对刘表这样窥视天子之位的牧伯,孔融上疏曰,

“窃闻领荆州牧刘表桀逆放恣,所为不轨,至乃郊祭天地,拟仪社稷。虽昏僭恶极,罪不容诛,至于国体,宜且讳之。何者?万乘至重,天王至尊,身为圣躬,国为神器,陛级县远,禄位限绝,犹天之不可阶,日用之不可逾也。每有一竖臣,辄云图之,若形之四方,非所以杜塞邪萌。愚谓虽有重戾,必宜隐忍。贾谊所谓“掷鼠忌器”,盖谓此也。是以齐兵次楚,唯责包茅;王师败绩,不书晋人。前以露袁术之罪,今复下刘表之事,是使跛??欲窥高岸,天险可得而登也。案表跋扈,擅诛列侯,遏绝诏命,断盗贡篚,招呼元恶,以自营卫,专为群逆,主萃渊萎。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桑落瓦解,其势可见。臣愚以为宜隐郊祀之事,以崇国防。”

建安五年200,献帝在七月和十月连着死了两个儿子,他很难过,“欲为修四时之祭”,四时之祭属于宗庙祭祀,定时祭祀死去的皇帝的,但有些皇帝就没有这种祭祀,比如殇帝,冲帝,质帝都是些娃娃皇帝,甚至不到一岁,献帝提出这样的说法估计是糊涂了。他向孔融询问时,孔融回答说,

“圣恩敦睦,感时增思,悼二王之灵,发哀愍之诏,稽度前典,以正礼制。窃观故事,前梁怀王、临江愍王、齐哀王、临淮怀王并薨无后,同产昆弟,即景、武、昭、明四帝是也,未闻前朝修立祭祀。若临时所施,则不列传纪。臣愚以为诸在冲□,圣慈哀悼,礼同成人,加以号谥者,宜称上恩,祭祀礼毕,而后绝之。至于一岁之限,不合礼意,又违先帝已然之法,所未敢处。”

孔融流传于世的文章不多,除了五首(三首六言诗,两首杂诗)可以确定为他所作的诗外,剩下的就是这些针对时政的上表(包括上面的上疏还有一些给曹操的)了。曹丕后来在《典论?论文》称颂孔融,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叹为“扬(雄)、班(固)俦也”。他的这些上表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

大概在建安元年196,避难荆州的平原人祢衡北上到了许昌。祢衡字正平(173―198,祢衡只有一篇《鹦鹉赋》流世,书写才智之士生于乱世的不幸遭遇,词气慷慨,为咏物小赋中的佳品*辞海),这一年24岁,他年纪轻轻就已经名声远扬,但为人“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取笑当时许昌的人物,说陈群,司马朗“屠沽儿”,荀??可以“借面吊丧”。但是十分赞赏孔融和杨修。孔融也很欣赏祢衡,他上疏推荐他曰,

“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V,旁求四方,以招贤俊。昔孝武继统,将弘祖业,畴咨熙载,群士响臻。陛下睿圣,纂承基绪,遭遇厄运,劳谦日昃。惟岳降神,异人并出。窃见处士平原祢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砾。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瞥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诚不足怪。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鸷鸟累伯,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昔贾谊求试属国,诡系单于;终军欲以长缨,牵致劲越。弱冠慷慨,前世美之。近日路粹、严象,亦用异才,擢拜台郎,衡宜与为比。如得龙跃天衢,振翼云汉,扬声紫微,垂光虹握,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门之穆穆。钧天广乐,必有奇丽之观;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激楚》、《杨阿》,至妙之容,台牧者之所贪;飞兔、蜊??,绝足奔放,良、乐之所急。臣等区区,敢不以闻。”

《张衡文士传》载孔融数次向曹操推荐祢衡,弥衡却总是“因狂疾不肯往”。后来曹操为了羞辱祢衡,任他为鼓吏,反而惹得弥衡裸衣击鼓,甚至后来“坐太祖营门外,以杖捶地,数骂太祖”。曹操怒斥“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但曹操怕留下骂名,将祢衡送至刘表处,刘表也不喜欢祢衡,又把他赶到江夏黄祖处。后来终于在一次宴席上,因为“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而被黄祖砍了脑袋。死时26岁。

祢衡太过狂妄,这样的士人,我还没有见到有谁喜欢过他。我也懒得去评论。祢衡和孔融关系亲密,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夸赞祢衡“颜回复生”。孔融更向祢衡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灿中,出则离矣”。鲁迅在他的文章里解释道“孔融有下列的两个主张:第一,孔融主张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是如瓶之盛物一样,只要在瓶内把东西倒了出来,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便算完了。第二,假使有天下饥荒的一个时候,有点食物,给父亲不给呢?孔融的答案是:倘若父亲是不好的,宁可给别人。”这样的话居然出自大圣人之后,的确让人瞠目结舌了。孔融说这话的时候,可没想到已为自己的死埋下了一个引线。

孔融除了这个荐贤表,另一篇著名的文章是《与曹公论盛孝章书》,盛宪字孝章,据《会稽典录》载,“宪字孝章,器量雅伟,举孝廉,补尚书郎,稍迁吴郡太守,以疾去官。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宪素有高名,策深忌之”。孔融和盛宪的关系不错,他觉得孙策可能会加害盛宪,就劝说曹操征召盛宪到许昌。(曹操征召过很多曾与孙策对抗的人,如华歆王朗)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於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谭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於幽执,命不期於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仇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也。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平皮柄反。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民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乡使郭隗倒县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曹操应允后征盛宪为骑都尉。制命还没到,盛宪就被孙权杀掉了。

孔融和曹操之间的关系,大概因为祢衡的事情慢慢恶化了。除了上面记述的孔融对时政发表的这些评论,针对曹操的政策,孔融总是有意无意的反对。

建安二年197,袁术在寿春“僭号,自称‘仲家’”。袁术和当时的太尉杨彪是亲戚(杨彪的夫人是袁术的妹妹,后来杨彪的儿子杨修死也多少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曹操和杨彪关系本来就不好。曹操想杀掉杨彪,孔融听说连朝服都没来得及穿就去见曹操。他跟曹操说,“杨公累世清德,四叶重光。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之罪乎?易称‘积善余庆’,但欺人耳。”太祖曰:“国家之意也。”融曰:“假使成王欲杀召公,则周公可得言不知邪?今天下缨抉?|绅之士所以瞻仰明公者,以明公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措枉,致之雍熙耳。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褰衣而去,不复朝矣。”孔融跟曹操说,不要横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还说,你要杀了杨彪,我孔融堂堂鲁国男子(汉代地方大姓常常用郡名前缀,好像今天说俺们山东大汉,不过当时一般老百姓不能这样说),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曹操倒也消了气,没有杀杨彪。

建安三年198,曹操收服张绣,灭掉吕布,占领徐州,开始与袁绍对抗。虽然如此,许昌还是有许多人觉得曹操实力小于袁绍。当时孔融对荀??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

建安九年204八月,曹操攻破邺城。城破之后,将袁绍次子袁熙的夫人甄氏送给曹丕。当时孔融给曹操写信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很奇怪,心想我怎么没听说过呢?后来问孔融,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是以今例古,大概那时也是这样的。(这样的古文,我笑了半天)

后来曹操攻打乌桓,孔融又嘲笑道,“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说如今曹公远征,当年肃慎(商周时北方的蛮夷)不向伐纣的武王贡奉??矢(??是生长在北方的树木),以前苏武出使匈奴牧羊却被丁零(羌族一支)盗走,如今这些都可以归案了。

等到曹操出禁酒令,孔融又数次写信相讥,

“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类帝??宗,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着旨酒之德。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樊哙解□鸿门,非豕肩钟酒,无以奋其怒。赵之厮养,东迎其王,非引??酒,无以激其气。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盎非醇醪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不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故郦生以高阳酒徒,着功于汉;屈原不鹗眼?f狎,取困于楚。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

又书曰:“昨承训桥,陈二代之祸,及??人之败,以酒亡者,实如来诲。虽然,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

头一篇多处典故,大家都很熟悉。第二篇说曹操因喝酒亡国所以禁酒,但是夏商因为妇人亡国,何以不禁婚姻?禁酒无非是可惜谷物罢了,还非得说亡国为戒那么高调。

(老实说,我觉得对于曹丕纳甄氏,孔融是在讽刺;关于北征乌丸的言论,孔融是在调侃;对于禁酒令,孔融就显得很没理了)

(想起来蜀也曾因天旱禁酒,规定酿酒就犯法,连携带酿酒器具也犯法。有次简雍和刘备同行,见一对男女路过,简雍说,“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刘备奇道,“你怎晓得?”简雍回答,“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这个简雍也够搞笑,想来那时的士人诙谐幽默,戏谑调侃,已然走在魏晋之风的前头了。)

孔融写给曹操的信,语气越来越刻薄。“既见操雄诈渐着,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当初孔融刚到许昌的时候,曾经说应该按照古制,京城千里之内不应该封建诸侯。当时曹操刚被封武平侯,武平在豫州陈国,离许昌很近,这不明显和曹操过不去吗?现在接二连三的对曹操的政策讥刺嘲讽,曹操对孔融极是头疼。但孔融已经是天下闻名的人物,曹操也无可奈何。这时,郗虑揣摸到曹操的意思,就找了个小错上奏,孔融就被免官了。(《三国志》注引《虞溥江表传》,献帝曾召见郗虑和孔融,问孔融,“鸿豫何所优长?”鸿豫是郗虑的字,孔融说,“可与唔道,未可与权。”郗虑旁边气坏了,举着朝板说,“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其权安在也!”两人闹得不可开交,结下了怨仇。)

孔融被免了官,曹操给他写信说,

“盖闻唐、虞之朝,有克让之臣,故麟凤来而颂声作也。后世德薄,犹有杀身为君,破国为国。及至其敝,睚眦之怨必仇,一餐之惠必报。故晁错念国,遘祸于袁盎;屈平悼楚,受谮于椒、兰;彭宠倾乱,起自朱浮;邓禹威损,失于宗、冯。由此言之,喜怒怨爱,祸福所困,可不慎与!昔廉、蔺小国之臣,犹能相下;寇、贾仓卒武夫,屈节崇好;光武不问伯升之怨;齐侯不疑射钩之虏。夫立大操者,岂累细故哉!往闻二君有执法之平,以为小介,当收旧好;而怨毒渐积,志相危害,闻之怃然,中夜而起。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于郑玄,又明《司马法》,鸿豫亦称文举奇逸博闻,诚怪今者与始相违。孤与文举既非旧好,又于鸿豫亦无恩纪,然愿人之相美,不乐人之相伤,是以区区思协欢好。又知二君群小所构,孤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抚养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余矣。”

孔融回信道,

“猥惠书教,告所不逮。融与鸿豫州里比郡,知之最早。虽尝陈其功美,欲以厚于见私,信于为国,不求其覆过掩恶,有罪望不坐也。前者黜退,欢欣受之。昔赵宣子朝登韩厥,夕被其戮,喜而求贺。况无彼人之功,而敢枉当官之平哉!忠非三闾,智非晁错,窃位为过,免罪为幸。乃使余论远闻,所以惭惧也。朱、彭、寇、贾,为世壮士,爱恶相攻,能为国忧。至于轻弱薄劣,犹昆虫之相啮,适足还害其身,诚无所至也。晋侯嘉其臣所争者大,而师旷以为不如心竞。性既迟缓,与人无伤,虽出胯下之负,榆次之辱,不如贬毁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子产谓人心不相似,或矜势者,欲以取胜为荣,不念宋人待四海之洛,大炉不欲令酒酸也。至于屈焚巨瓠,坚而无窃,当以无用罪之耳。它者奉遵严教,不敢失坠。郗为故吏,融所推进。赵衰之拔郄焚,不轻公叔之升臣也。知同其爱,训诲发中。虽懿伯之忌,犹不得念,况恃旧交,而欲自外于贤吏哉!辄布腹心,修好如初。苦言至意,终身诵之。”

曹操的信要孔融不要因为罢官和郗虑的关系搞得更僵,孔融回信说,我和郗虑以前就挨着(郗虑是山阳人,山阳挨着鲁国),互相知道很早。再者“前者黜退,欢欣受之”,引了一大堆典。最后又说,知道曹公的苦心,一定和郗虑和好如初云云。

孔融在家歇了一年,又被任作太中大夫(职掌言议,顾问应对。续汉书注中说“职在言议,故云闲职”)。这时的孔融宽容好士,听到别人的优点就好像是说自己那样高兴,有人当面指出他的缺点,他在背后便要称道这个人的优点?r如果了解?e人的才能而未加荐举,就认为是自己的过失?r其余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无不受到他的礼遇。孔融的家中,每日宾客盈门,他感慨地说?s“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孔融喜欢品评人物,他和陈群曾就汝南和颍川的士人比较讨论,孔融认为汝南士人远胜于颍川士人。

融以汝南士胜颍川士。陈长文难曰:“颇有芜菁,唐突人参也。”融答之曰:“汝南戴子高,亲止千乘万骑,与光武皇帝共揖于道中,颍川士虽抗节,未有颉颃天子者也。汝南许子伯,与其友人共说世俗将坏,因夜起举声号哭,颍川士虽颇忧时,未有能哭世者也。汝南许掾,教太守邓晨图开稻陂,灌数万顷,累世获其功,夜有火光之瑞,韩元长虽好地理,未有成功见效如许掾者也。汝南张元伯,身死之后,见梦范巨卿,颍川士虽有奇异,未有鬼神能灵者也。汝南应世叔,读书五行俱下,颍川士虽多聪明,未有能离娄并照者也。汝南李洪为太尉掾,弟杀人当死,洪自劾诣阁,乞代弟命,便饮崆而死,弟用得全,颍川士虽尚节义,未有能杀身成仁如洪者也。汝南翟文仲为东郡太守,始举义兵,以讨王莽,颍川士虽疾恶,未有能破家为国者也。汝南袁公著为甲科郎中,上书欲治梁冀,颍川士虽慕忠谠,未有能投命直言者也。”

这样身居在家的孔融名声却更大了,“海内英俊皆信服之”。

虽然孔融复官后抱了一种避世的态度,但是曹操还是没有放过他。曹操想到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海内英俊皆信服之”,他所发表的言论无疑会影响自己的统治。在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开始南征刘表。八月里,由时任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的郗虑“复构成其罪”,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表奏孔融罪状:

“1,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

2,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

3,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

4,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

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四条罪状,头三条都算不得理由。孔融在北海是曾有过招收幽州兵的念头,可是他哪有那个能力呢?而且让孔融说天下非是刘姓这样的话也太露骨了吧。孔融交友极广,孙吴的张??,虞翻与孔融关系都很好(??既好文学,又善楷篆,与孔融书,自书。融遗??书曰:“前劳手笔,多篆书。每举篇见字,欣然独笑,如复睹其人也。”)(翻与少府孔融书,并示以所著易注。融答书曰:“闻延陵之理乐,睹吾子之治易,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又观象云物,察应寒温,原其祸福,与神合契,可谓探赜穷通者也。”会稽东部都尉张??又与融书曰:“虞仲翔前颇为论者所侵,美宝为质,??摩益光,不足以损。”),吴国的第一个丞相孙邵也做过孔融的功曹,孔融称赞他“廊庙才也”。

这三条,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大罪状就是所谓孔融有背孝道,他所提到的那段父子母子关系的论断。

最后,孔融下狱弃市,死时56岁,妻子皆被诛。

当孔融被抓的时候,他7岁的女儿和9岁的儿子因为年幼寄放在别人家中,旁人问他们,“你父亲被抓起来了,你们为什么没什么反应呢?”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后来两人还是被抓,妹妹对哥哥说,“如果死者还有直觉,我们还能见到父母岂不是太好了。”然后从容赴死。

孔融弃市后,无人敢收尸,孔融生时的好友脂习抚尸大哭道,“文举舍我死,吾何用生为?”

孔融最后还有一首临终诗留世

临终诗(言多令事败)

言多令事败

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

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

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

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

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

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

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

长寝万事毕

曹丕很喜欢孔融的文章,后来做了皇帝,曾“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辄赏以金、帛。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那个脂习被认为很有气节,被曹丕加为中散大夫。

曹丕在《典论?论文》称孔融的文章:“体气高妙,有过人着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

孔融著述,《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辑本,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在这篇文章里应该是全列出来了。

最后我的想法,写这个传是很费力的事情,因为孔融身为文学家,又被曹丕列为建安七子第一人。古人说诗文以言志。我的文字功底很差,相对来说我很喜欢孔融的书信,比如给曹操的那几封信,文字犀利诙谐,虽然有些强词夺理,但是列出的句子我都挺喜欢“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很有些嬉笑怒骂的杂文味道。另外他写给张??的信,“每举篇见字,欣然独笑,如复睹其人也”文字浅显却很感人。他写的那些举荐表引经据典,搞得我很是头痛,很多资料我能力有限都查不到,就失掉了一些兴趣。写这个是因为看了李敖在《要把金针度与人》里对孔融的介绍,别的书不敢说什么因为大部分没看过,孔融还了解一些,觉得他写得有些出入。李敖说,“孔融是勇敢的人。他做青州刺史,被袁谭围攻,自春至夏,守城的只剩下几百人了,危在旦夕,但是他"隐儿读书,谈笑自若"。城陷之夜,他妻子被俘,他得以逃出。”这样的“勇敢”,我无法理解,所以就查资料写这个,跟以前的两贴一样,还是把各种资料(每一处都注明了出处)汇集在一起。让大家自己去看,自己去评论。欢迎讨论。

我对孔融的看法,是为人刚直(他写的评论汝南士人颍川士人的文章很像一种表白),有才可傲,但乱世的环境却让他更迷惑,像他早期在北海的活动。但我想那时的知识分子都是如此吧。曹操罗致孔融的罪状是因为不孝,但早期曹操的求贤令里说“有德之士未必能够上进;上进之士未必能够有德。陈平难道有德吗?苏秦难道守信吗?但陈平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辅佐弱小的燕国度过难关。由此而论,才智之士既然有缺点,难道就不能重用吗?”鲁迅说,“为什么他(曹操)的行为会和议论矛盾呢?此无他,因曹操是个办事人,所以不得不这样做;孔融是旁观的人,所以容易说些自由话。”但这样必定会使人困惑呢。后来魏晋的士人面对更虚伪的司马政权时,逝去的孔融不正是一个例子吗?

李敖的评说“孔融的遭遇,是乱世中一个真人的悲剧。”我能够同意。

孔融传的另一些杂感

孔融的一辈子集结了无数的矛盾。从小就是。

四岁让梨。到底是让还是不让?要说中国传统道德是尊老爱幼,另一方面抛掉年龄差别却是要自己首先要谦让。

小时了了者,大亦未必奇。幼小的神童真的将来不成器吗?孔融还算没有堕落,别人呢?这句话真的有那么强的宿命性吗?贴一段《挪威森林》里玲子的话,

“世上就有这种人哦。尽管天赋杰出才华,却无法努力把它组织起来,最终把才华逐渐消

耗殆尽了。这种人我见过好几个。他们起初令人觉得阡厉害。譬如有些人可以凭第一次见到

的百难度乐谱,一下子就会弹了,而且弹得相当好。观众都被征服了,觉得自己万万比不

上。但他们不过仅此而已,无法往前再踏出一步。为何不能,因为不肯努力往前。不肯接受

努力的训练。才华被糟塌了。由于他们有小聪明,从小不怎么努力也弹得很好,大家拚命赞

好,淤是看轻努力的重要性。其他孩子要花三值星期才会的曲子,他只花一半时间就会了,

于是老师也以为这孩子行,教他下一首。他又是花别人一半的时间就学会了,又教别的。就

酌样,他不晓得什么叫挫折,不知不觉地失去了人格形成所必须的要素。这是悲剧。”

孔融的张俭事件,李敖居然说是皇帝判决孔褒坐牢,他从那看的是皇帝?就从“下诏”吗?

孔融在北海的所作所为无不矛盾,像他在袁谭攻城时的“凭几读书,谈笑自若”,李敖说是勇敢,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同意的。

他在北海的胡乱杀人,极其的不理解。是资料的问题?还是他的问题?

孔融后来脱身而逃,他怎么逃的?

孔融对朝廷说,“马日??跟随袁术那么长时间,没治他罪就算好的了,更别想加什么礼了!”马日??地下有知,说你孔融要是持节被袁绍扣住,你怎么办?

祢衡这样的才到底要不要?狂妄就真是才吗?

娶寡妇这样的事,那时哪都有。刘备后来的老婆,就是刘璋的寡嫂。难道人人都要学夏侯令女刮鼻守节吗?依我看,曹操还是很进步的,虽然这件事不算娶寡,是强抢,那时袁熙还在逃。

征乌丸的事,我觉得孔融很有幽默感,可惜不知曹操怎样回答的。

禁酒令的事,孔融也挑刺,毕竟不是永久禁酒。话说回来,“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尧的时代有酒吗?不是到夏康时才有吗?还是我记错了?还有先前孔融所说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现在的史料不是都能佐证,此老子非彼老子。那时的史料齐全,到底是哪一个?

最后我替曹操发愁,孔融这样的人到底杀不杀?

关键词(Tags): #孔融传(嘉英)#孔融(嘉英)元宝推荐:香山居士, 通宝推:嘉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