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歪评《汉武大帝》中的几个人物(一)?D?D景武二帝的七宗罪 -- meteorite

共:💬11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歪评《汉武大帝》中的几个人物(一)?D?D景武二帝的七宗罪

听朋友介绍,说是央视新拍的《汉武大帝》不错,因而借来看看。想不到还真长,总共六十几集,看得我是头晕脑胀,总算把它看完。整体感觉还不错,集数虽多,但情节较紧凑,也没有太多的情情我我的烂镜头,又相对尊重历史,难怪好评如潮,就连我这个无聊之人,也不由得想凑热闹,发上一通歪论。首先声明,在下即将胡说的是歪论,看法未必合所有人的口味,如果一言不慎,冒犯了哪位fan’s feeling to his or her idol,先行致歉。不过在下保证,所有言论,皆就事论事。诸君看者看矣,全当一家之言。如不认同,尽管炮轰,方不失百家争鸣的原则。

要谈《汉武大帝》中的人物,最恰当莫过于从景武二帝说起。虽然此片名为汉武大帝,但他老子汉景帝的戏着实不少,况且焦晃老先生所饰的汉景帝,不可谓不传神。当然在下要探讨的不是焦晃先生的演技,而是戏中汉景帝和他儿子汉武帝的七宗罪。历史上虽有“文景之治”,“秦皇汉武”一说,可我从这部戏中实在没看出,这对父子皇帝都做了些什么好事,细想起来恶心的勾当倒没少干。

一, 翻脸无情,六亲不认

汉朝自流氓皇帝刘邦开国以来,实施的是诸侯分封制。据说是刘老先生,总结秦朝统一中国后,实施集权制,结果政权只传了二世,便灭亡了。反观周朝,自武王灭商,分封天下,历西周东周,共八百余年。虽说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早名不副实。不管怎样,周朝的朝代延续时间,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长的,这毋庸置疑。所以这位高祖皇帝登基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分封。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时,有句名言“我和项羽不同,项羽分他的地,就象割他的肉;凡跟我刘邦打天下的人,都有肉吃。”也许这便是他能最终笼络住韩信,替他打下天下的原因。起初他还学周公,分封了几个非刘姓的王,象韩信就曾被封为齐王。不过韩信最终被吕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干掉了。为了防止非刘姓王侯篡夺他的江山,这位老先生在他挺脖子之前,来了个白马之盟,“非刘姓者不得封王”,真TMD绝。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老兄恐怕做梦也没想到,位子传到他孙子辈,便要骨肉相残了。 七国之乱中的七王,哪个不是他刘邦的血脉?一个个被他当皇帝的孙子刘启,送上屠宰场。到了他重孙,刘猪即刘彻也,更是赶尽杀绝。其实我想,刘邦“非刘姓者不得封王”的本意是管他哪个子孙当皇帝,只要江山是他姓刘的就行。不过汉景帝可不这么想,何谓汉家江山,谁做了皇帝,谁就代表江山,维护他自己就是维护江山。唯恐自己的权力控制范围不够大,千方百计地要从他堂兄堂弟,甚至亲兄弟里争利夺地。削藩削藩,其意何为?他让晁错派密探四处搜寻藩王的罪证,以便做为削藩的口实。楚王与一歌伎同寝便是大罪,景帝自己夜夜笙歌又有谁敢过问?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终官逼民反,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焉得不反?Lucky 的是,他老兄最终打赢了,他的七个堂兄弟及其子孙,个个死于非命。到了武帝继位,还嫌诸王的势力削减的不够,变本加厉的推行“推恩令”,即蚕食政策,又逼死一批。正如刘猪的亲舅舅,田袜所言,“当今的天下,既不姓王,也不姓田,也不姓刘,就只是皇帝他一个人的。”真不知刘邦老先生的在天之灵,对他两位英明神武的庶系子孙屠杀他的嫡系子孙,作何感想?

此外,这两个皇帝还做了一件同样的事情,就是活活逼死了自己的太子。俗话说“虎毒尚不食子”。他们的行为,只能用六亲不认来解释。当然从古至今,也不独独只他们两个帝王杀过自己的儿子。最是无情帝王家,看来一点没错。

二, 贪财好色,挥霍无度

两位皇帝皆好色,这是不争的事实。景帝时期,他的妹妹长公主,便是皮条客,找了两个千娇百媚的狐狸精,讨好她当皇帝的哥哥,结果是从此君王不早朝。更何况,他身边已有个绝色美人-栗妃,难怪他老兄二十几岁登基,四十岁不到便玩完。武帝更不用说,年少时期,与阿娇恐怕就不清不白,刚做皇帝,便把太后派来的侍女搞上了,不久又看上了歌女卫子夫,李夫人,老的不行了,还能宠幸钩弋夫人。还是窦老太后厉害,一语道破“父子俩怎都这个毛病。”

除好色外,武帝还贪财,好挥霍。刚刚继位,便嫌自己的座骑不够威风,宫殿不够气派,文武百官的朝服不够鲜艳整齐,府邸不够体现档次,等等。当着文物百官面说“以前高祖文景时期不讲究,是因为没钱。现在有钱了,我不用给谁用?”活脱脱败家子之言,难怪百官都私下议论“儿子卖老子的地,不心疼。”一天到晚,就知道向财政部长桑弘扬要钱,说什么“你好好替朕把钱管着,每个子儿我都替你派上用场。”钱不够了,就加税,向各藩王逼捐,甚至鬻官卖爵。靠,想钱都想疯了,美其名曰“打匈奴”。在快蹬腿之前,才明白国库已被他老人家折腾得空虚超前。难怪自他以后,西汉就没一个有脾气的皇帝,敢情他老人家一个人就用了好几代人的钱,子孙后代兜里没钱了,怎能挺起腰杆?

三, 穷兵黩武,民不聊生

穷兵黩武,不用我说了吧。这部戏给我的感觉是,这两位皇帝,除了打仗,似乎没干什么正事。事实上整个西汉二百余年,除刘邦东征西讨建国外,剩下的仗几乎都让这两位皇帝打光了。何谓打仗?无非就是劳民伤财。先有七国之乱,后有烽火狼烟,连年征伐,民不聊生。无论是七国之乱中的成者为王败者寇,还是所谓的不灭匈奴誓不休,全是拿老百姓不当人,当炮灰而已。古人云:“一将成名万骨枯”。那么一帝成名呢?

四, 心口不一,口蜜腹剑

淮南王刘安久有不臣之心,早在汉武帝刚继位,朝廷上下因传统黄老治国学说与新兴儒家学说之争时,其献《淮南王书》时便已显露。汉武帝非但不及时制止,反而赐其免年年朝觐的金仗,将姐姐金俗之女嫁与淮南王太子,助长其气焰。不由得令我想起<<左传中>>的开首篇《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同出一辙,口蜜腹剑,欲擒故纵。

五, 暴戾成性,草菅人命

汉景帝尚为东宫太子时,因一盘棋的输赢之争,便抡起棋盘把吴国太子的脑袋砸了个粉碎,其性格暴虐可见一斑。

禁军统领只因报告未找到武帝幻觉中的刺客,便被立即处死。而后的整蛊之祸,被汉武帝满门抄斩,又有多少人?简直不胜枚举,连太子和他的两个女儿也不放过。

董仲舒本是其老师,武帝变法,以儒家学说治国的国策,基本上都是出自董老夫子。起先董公还是畅所欲言,后来索性隐居起来,不肯出山,因何?那时的汉武帝,何其刚愎自用,哪还听得进他人半点不同的意见。一言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果不其然,董老夫子只因对时政稍加了点个人评论,触犯龙颜,便被收之入狱,差点就脑袋搬家。

博士狄山是太子刘据的陪读,太子刘据生性仁厚,不喜战争。身边结交的人,自然也都是和平人士。他只因为太子辩护几句,便被武帝斥为腐儒,贬到边关哨卡,结果在巡查中丢了性命,反被武帝定论为夸夸其谈,误国亡身。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其人自言不善为官,也算有自知之明。非要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去卫戍边关,除了有意让其送死,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用意。况且其人既然能入宫侍读于太子身边,必有其学识过人之处,总比那些目不识丁的人强的多。就这么白白的送死,不是草菅人命是什么?

李广利勾结刘屈?樱?苏文陷害太子事败,武帝一怒之下,便将几家全部收之入狱,处死。而其时的李广利,正帅十万大军出征匈奴。李广利固然该杀,可十万大军的将士性命,那时均掌握在李广利手中。因一己之忿,便置十万大军的将士性命于不顾,任他们无家可归,葬身于茫茫漠北草原,非草菅人命乎?

六, 兔死狗烹,残害忠良

最恶心的莫过于此,在我映象中,这对父子皇帝在这部戏里,杀的基本上都是忠良。晁错,郅都,周亚夫,王恢,窦婴,灌夫,主父偃,哪个不是为他父子俩拼杀的忠良?

七, 好大喜功,嫁祸于人

功归自己,错属他人。削藩本是景帝本意,晁错不过是秉承圣意罢了,七国之乱之初,因惧怕叛军势大,危及自身皇位,便把自己的受业恩师做替罪羊腰斩,还胡说什么天意,演出一段送师上路的秀,欺瞒天下。郅都办梁王案,拘禁前太子刘荣,谁是真正背后主谋?一旦事发,同样将罪责推给他人了事。派三十万大军伏击匈奴单于,本是武帝一锤定音。出了叛徒,计划失败,不怨自己行事草莽,却将苦心积虑为其筹划的大行令王恢赐死。说什么“朕有过,用人之误,所以现在要改正。”主父偃献推恩令,进一步削减各藩王的势力,又是谁默许的?一旦赵王告发,便将主父偃做替罪羊杀了息宁人事。这样的主子,亏得那么多人替他卖命,不是自寻死路又是干什么?

评曰:世言景武是明君,平乱灭匈千古勋。

贪财好色从无厌,穷兵黩武草菅民。

暴戾多疑亲不认,兔死狗烹害忠臣。

好大喜功善移祸,堪笑圣主是虚名。

元宝推荐:雪个,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