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由明治维新前日本的识字率想到的问题 -- 花生米

共:💬6 🌺3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个人见解

幕末日本的识字率达到70%以上

70%太夸张了,我看的材料是40%。另外不止有寺子屋,各藩国有各自的藩校,藩校入学的门槛是逐渐降低的,到了幕末时期很多藩国的藩校都对下级藩士开放了

识字率是怎么估计出来的?近代以来日本首次人口普查还是大正年间的事情,江户时期有无做过类似中国古代那样全国性的户籍普查?寺子屋的入学率又是怎么估计出来的?

江户做过人口普查,不过仅限于自己的天领。人口普查本意是要方便征税。比如确定某村多少人种多少地,好求出来生产量(石高)。因为社会身份的差异,征税量是不同的,所以征税之前必须先普查一下确定什么人是什么身份。

各藩国也做过人口普查,目的也是确定人的身份方便征税。藩国的这种普查报告一般叫做“人别账”。这些帐目维新后基本都被政府接收了。

寺子屋的入学率和脱盲的标准真的没有研究过,不敢说。

咱们古代人送孩子去学经,图的就是一个功名。日本可以勉强称得上有科举的时代,不过大化革新之后的200年左右。而江户年代有非常严格的“士农工商”等级制度,官员多为世袭制,等级间流动性要比天朝差很多。对于一个前工业化社会,农业人口占了主导的日本来说,要那么多不能做官的读书人干嘛?难道江户时代的日本农民工匠全都启迪开化了,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观,德智体全面发展,不教小孩怎么种水稻或者做陶罐,而是送他们去学一些这一辈子都用不到的“四书五经”。

可能是这样,首先武士阶级必须识字。因为随着内乱结束,武士阶级逐渐转为国家官员,一个不识字的国家官员是不可想象的。识字已经成为武士的象征。所以武士阶级必然识字。商人和城市居民也大多需要识字。因为他们日常要和武士和官厅打交道,识字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用的工具或者必须要使用的技能。农民大多确实是不识字的。

“士农工商”等级制度森严是有的,但是等级内部的等级,也就是亚等级或者子等级则没有那么森严。比如商店内部也是可以一级一级往上升,从手代做到番头最后分出去自己开店这并不是梦想。 而内部等级流动往往都是需要识字的。

另外四书五经不是用不着的,新学派和古学派就是解四书五经意见不同划出来的。四书五经只是一种理论工具,是用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的方法。

最后又说到兰学了,在明治之前,日本对外获取知识只有长崎这一个窗口,但尼德兰不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兰学在日本国内也仅是极少数一些人的兴趣爱好罢了。一则当时的幕府不可能有科技政策鼓励大家学习,二则学了这些东西也挣不了银子。换个角度来看,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好事之徒也从西方引进翻译了数学化学方面的书籍,甚至于日本人还乐意从中国再进口这些三手知识。中国也没有因此而比日本在科技引进普及方面抢到多少先机。社会环境使然,没有这个市场,没有外界环境的压迫,再多人去学兰学也没有意义。

首先兰学是一种有用的科学,日本早期兰学研究是医学占大头,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治病。再次是武器,引进的目的是为了要打仗,毕竟战国时期火枪的表现给日本人很大的震撼。这样修习兰学的人也不是挣不到银子。第二幕府虽然不鼓励,但是并不拒绝兰学,毕竟幕府还是要了解一下外国的情况。这样兰学就必不可少。第三当时儒学家很多都学习兰学,甚至有把兰学作为儒学的补充部分的。所以兰学可以依附于儒学而存在。因此兰学可以在日本长期存在下去。甚至有兰学的小团体出现。

兰学在日本的爆发式发展的确是因为幕末国内外危机加重的原因。现实迫使日本人加速引进和研究兰学,于是兰学一下子吃香了。但是日本的兰学研究几乎都是技术流,这也就解释了老兄所讲的为何日本并非一个基础科学的强国。因为当时日本兰学研究走的就是技术流而不是基础科学。例如琴纳的安全种痘术发明之后,日本人很快也学会了种牛痘,但是日本人并不知道琴纳的安全种痘术的原理是什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