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 -- 北大28楼

共:💬498 🌺4517 🌵20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说你不讲逻辑是你从来没有证明过集体化为什么能增产

另外,你的数据和网友的数据直接证明了改革开放后,人均卡路里1975-1981是从2500-2700,6年增加200,而从1981-2003是22年增加了1000。

中国的粮食消费和生产不存在一个合理的数字,也就是说适合的数量是最好的。因为我国的粮食体制和国外是不同的,在80年代及以前,农民的粮食主要去处是国家收购,黄宏有个小品换大米,就是表现农民的粮食很难进入市场,要靠小规模的换大米来消耗一部分,那么国家收购价的高低和多少直接影响了粮食的产量。国家收购的资金多,价格高,农民的积极性就高,否则就是1985年的减产效应。

而对国家来说,粮食的收购不会是无限的,是受整个经济水平制约的,一旦收购不足,就容易产生谷贱伤农。

实际上,我们大家都同意,基本上在改革开放有头几年也就是80年代初期,温饱问题就解决了,但这跟集体化生产无关,而主要是跟化肥、良种、水利有关。

那么好了,1958年是什么年代?靠小农经济能够发扬出共产主义的义务劳动精神?共产党离开了共产主义精神,靠什么组织群众?

你的逻辑错误在于,把不相干的事物拉在一起。上面这段话都是哪跟哪啊。小农经济和共产主义的义务劳动精神有什么冲突?我一再说的淮海战役支前你怎么解释?共产主义精神和集体劳动又有什么关系?难道共产主义就是把人集中起来?这都挨不上。

无可否认,俄罗斯的集体农庄,中国的人民公社都是共产主义农业的一种尝试,但不代表人民公社就是共产主义了,这点逻辑你总该有吧。

最后告诉你一点,成立乡和包产到户不是一回事,包产到户要早于撤消人民公社成立乡政府。按百度百科的词条在1981年6月就已有19%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

最后,我的逻辑就是,农业生产不管是怎么样的方式,都不需要集体化,不管是不是机械化,不管种的田地大小,都不是一个需要集中人力来进行的工作。集中人力对农业增产毫无作用,只有负面影响(就是大锅饭)。你倒是以你的逻辑来证明一下,把人力集中起来是如何让农业增产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