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是高校的普遍现象还是地域性现象? -- 左右采荇菜

共:💬9 🌺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可能说不上是地域性或普遍性的现象,

是在现有运行框架下存在的商业空间。回顾了一下历史,整理了一下思路,没有调研,结论建立在自身阅历的成分居多。

10+年前因偶然的机会需要指导一批人工作,受“软件工厂”思路的影响,认为软件产品的生产过程向传统制造业管理模式靠拢是可行的,流程化、标准化都是重要的,因此在传统概念上的技术之外,在人员中侧重开展软件工程、编码规范等方面的意识养成,阻力很大,短期未见成效;次年也属偶然,介入若干知名企业的外包业务,人员被认可程度很高(或者说推荐人员入选的比例很高),除技术特性外,当时优胜性的因素在于人员略有工程观念(至少是口头上),实际写过主要的工程文档,具备一定规范的编码风格,对测试有相对合理的认识等。正式开展外包业务需要大量补充人力资源,需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主要不在技术本身(除非cics、400、6000等小众技术),而在观念、认识和文档能力上。在寻找可用人力资源方面,在我所知的范围,我是第一个把罪恶的黑手伸向了学校,和高校老师协商,将研二的学生外包到了外企的。当时我面试对研究生的淘汰比例就非常高,老师几乎生气了,认为我在苛求,其实我又何尝不希望多挑到合适的,多一个人就多一份钱,但合适的实在有限,不论在技术本身还是工程观念上,更不用说实际经验。

回顾这段历史,结合谈话,其实是一个我认为应该在“软件学院”解决的问题,但可能“软件学院”要解决的不是我想象的问题或未完全解决因此有了一定的商业空间。

在10+年前就业压力还没有现在这么大的时候,研二的学生能被挑中参加企业内部针对性培训进而推荐到发包企业面试的比例都相当低,更何况现在大量的本科(我之前一直未意识到二本、三本和民办学院的本)学生,不经过合适的养成培训,就算是初程的职位,也不是那么符合企业的胃口。想起了“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主人翁的见习,前同事不过是以培训的名义为很多人提供了一个见习的机会(他同时做外包,很合适),助人的同时也利己。

因此,问题本身与高校关系不太大(前同事的答“高校老师都去做科研了,...,没人愿意教学生。...,又没有老师教...”一语可能有部分案例,但应算不上现象)。或者说问题是社会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而高校并不培养。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