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脑残的问一句,为啥非要台湾回归? -- 海上生月明

共:💬89 🌺860 🌵2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3

戰後台灣史記第二章

----------------------------------------------------------------------

日本遺留臺灣的殖民地傷痕

戰後台灣史記目錄

  肉體的傷痕容易辨識,心理的傷痕不易理解。

  在日本帝國崩潰前兩年的一九四三年,有臺中鹿港人陳火泉改名為「高山凡

石」,出版一本小說『道』,成為皇民叢書第一本,同時得當時的「臺灣文學賞」

[註一]。

『道』的主人翁是一名臺北工業學校應用化學科畢業的工程師,為追求皇國日本

的臣道,不倦不撓的持續修煉,以便超越任何障礙,變成真正的日本人。他說:「本

島人在肉體上未能繼承享有日本人的血液,但以國語(日本語)為精神的血液,以國

語為教育訓練,將心理培養磨練成日本人是可能的[註二]。」

  一九三○年代中期,日本積極侵略中國,軍人勢力抬頭,臺灣總督又再改由武官

擔任,並實施「皇民化」運動。臺灣的「皇民化」和「工業化」、「南進基地化」是

三位一體進行的。因為日本推行戰爭體制和臺灣的工業化,而對臺灣人要求協力合作

是一體的,故皇民化也是不可避免的[註三]。然而皇民化運動,企圖摧毀臺灣原有文

化,以日本文化徹底改造臺灣社會,其介入臺灣人民生活之深,手段的激烈,造成的

影響可以稱得上是一場臺灣的「文化大革命」。

  一九三六年九月 , 日本海軍預備役大將小林躋造正式被任命為第十七任臺灣總

督,結束以往由文官出任總督的時代。十二月,中國發生「西安事變」,戰爭一觸即

發。小林總督乃於翌年(一九三七年)四月,下令限制臺灣各族群人民使用母語、廢

止報紙漢文欄,並推行國語(日語)普及運動。於是不稱父親為「阿爸」,而改稱為

「多桑(????)」,同時還強制臺灣人民祀奉日本神道教的天照大神。一九四○

年四月,臺灣的寺廟遭到日本當局的所謂「整理」,孔廟、關廟及漢民族原有的一切

寺廟均廢止,燒卻神壇、神像、牌位,為了污辱中國文化,還刻意將祖宗牌位與馬桶

一道焚毀[註四]。更進一步強迫民眾改參拜日本神道神社,並規定所有家庭供奉日本

伊勢神宮的大麻。除了宗教生活外,連日常娛樂也遭到嚴重破壞,傳統的歌仔戲、木

偶戲、皮猴戲等民俗技藝都被強迫禁演。 總督府又定一九四○年二月十一日, 日本

「皇紀紀元二六六○年紀念日」為改姓名運動實施日。一九四○年八月十一日,改姓

名運動實施半年,朝鮮約有二千萬人響應;臺灣的漢人則僅有一百六十八人配合 [註

五]。

  一九四○年七月日本中央政界成立第二次近衛內閣,十月十二日成立「大政翼贊

會」,並公佈「國民精神總動員令」,展開「舉國一致」體制。朝鮮、滿洲、南樺太

(庫頁島)紛紛效尤,臺灣也不例外。於是,皇民化運動在臺灣如火如荼地展開,臺

灣人皆必須變成恭順的「皇民」。

  一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日本海軍大將長谷川清出任第十八任臺灣總督。一

九四一年四月十九日,臺灣總督府組織「皇民奉公會」,由長谷川總督兼任總裁,總

務長官齋藤樹兼任中央本部部長。該會中央組織與臺灣總督府相結合,地方組織與地

方官廳結合,州、廳設支部,市、郡設支會,街設分會,區、部落設區會及部落會,

最基層則為奉公班。各級地方首長兼任各層級「皇民奉公會」組織首長。除此之外,

還組織「奉公壯年團」、「產業奉公團」、「挺身奉公隊」、「文學奉公隊」以及由

未婚女性所組成的「桔梗俱樂部」等作為外圍團體。

臺灣各地士紳都被收編進該組織當中,如辜振甫(臺灣皇民奉公會實踐部長)、

林呈祿(改姓名為林貞六,皇民奉公會文化部長)、何傳(改姓名為永野德,皇民奉

公會中央本部委員)、羅萬硨(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委員)、林獻堂(皇民奉公會中

央委員)、洪元煌(皇民奉公會委員)、黃媽典(改姓名為廣田正典,皇民奉公會中

央本部奉公委員)、洪火煉(改姓名為芳澤煉平,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奉公委員)、

杜聰明(皇民奉公會臺北州支部生活部長)、蔡式穀(皇民奉公會臺北州支部奉公委

員)、黃純青(皇民奉公會臺北州支部奉公委員)、戴炎輝(改姓名為田井輝雄,皇

民奉公會高雄州支部總務班主事)、黃金火(奉公醫師團臺南分團副團長)、吳石麟

(奉公青年隊總務部長)等,被迫為「皇民化」搖旗吶喊[註六]。

  一九四一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皇民奉公會」成為驅策總動員的機關。奉公

會中有些成員還兼地方公醫,負責軍伕身體檢查,不肖者便借機上下其手,使富豪子

弟得以免徵,而貧困者即使久病,也不得倖免[註七]。「皇民奉公會」還設置「拓南

農業戰士訓練所」、「拓南工業戰士訓練所」、「海洋訓練所」、「高砂青年隊」等

組織,訓練臺灣青年,投入戰爭,擔任軍伕。臺灣民謠「雨夜花」改歌詞為「榮譽的

軍伕」,將近二十一萬人被動員到東南亞及華南戰線,其中約有兩萬八千多人充當炮

灰戰死。戰後,僥倖免於一死的臺灣軍伕都淪為戰俘,被關在集中營,受盡種種折磨

後,才得以重返家園。

  臺灣原住民史倪育唔,改日本姓名為中村輝夫,一九四三年充當皇軍一士兵,被

遷送南洋戰線而在印尼摩若泰島森林躲避三十一年,不知日本投降而「皇軍」滅亡,

於一九七一年十一月十八日才被發現,先遣送日本,一九七五年一月始回到臺灣,依

光復後其家族所報戶口稱為「李光輝」[註八]。這位臺灣原住民在森林中三十多年的

肉體折磨,令人驚奇,但是又有誰理解其深層的心裡傷痕呢?

  一九四二年四月一日,臺灣正式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一九四二年六

月,日本海軍在中途島遭受致命打擊,戰局情勢惡化。一九四三年八月一日,日本軍

方徵召三千名臺灣青年擔任海軍特別志願兵。此後日軍在太平洋節節潰敗,到一九四

四年初臺灣已經成為前線。於是在該年五月至七月,臺灣總督府又徵召八千餘名海軍

志願兵。

  一九四四年十月,日軍於菲律賓雷特灣(Leite Bay)戰敗,臺灣成為日軍要與

美軍決一死戰,避免美國大軍順利進攻日本本土之決戰戰場。新任臺灣總督兼日本陸

軍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索性在臺灣實施徵兵制。

  徵兵制實施後,有一個臺灣人在一九四四年徵兵為「皇軍」的一等兵,並改日本

姓名,向日本天皇宣示盡忠。當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裕仁天皇宣佈日本無條

件投降時,當天晚上這名可憐的日本「皇軍」,即舉起自己的刺刀自殺[註九]。到底

他是羞於繼續生存下去,還是決心與日本敗戰共命運,不得而知。但亦可窺見日本在

臺推行皇民化運動的慘烈!

  皇民化運動在破壞臺灣寺廟、焚燒神像,摧殘漢人民俗文化,可以稱為在臺灣的

「文化大革命」,自然激起臺灣人民的憤慨。戰爭末期,日本神社炸燬時,臺灣人民

私底下的興奮心情,就是一個心裡深層的發露。日本當局動員臺灣人民投入「大東亞

戰爭」,對兩岸的漢人之間也產生很大的隔膜。戰後來臺統治的國府官僚,不反省自

己的貪污腐敗,只認定臺灣人民不諳祖國語言,經皇民化運動被日本人「奴化」,而

排除臺灣知識分子的參政。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所屬各機關中所任命的臺灣籍人士,多半只能充任基層公務

員【表一】,而各生產單位因長期的戰爭統制經濟,也幾乎全部由日本人擔任管理人

員,臺灣人只能擔任下層技術人員。皇民化並沒有實質的讓臺灣人就任管理者職位。

如果在戰爭末期,日本當局大量起用臺灣高級知識分子為管理人員,則光復後這些人

能繼續管理生產機構,而不會釀成生產停頓,遍地失業的現象。

  戰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及各接收單位,正利用日本排除臺灣人的結構,又以外

省籍人士取代日本人以往所佔職位,甚至留用日籍管理人員協助統治。臺灣人在回歸

祖國後依然陞遷無望、生活未能改善、尊嚴未能提升,未免多有怨言。再加上來臺接

收官吏貪贓枉法,軍隊橫行、無紀律,與往昔日本官兵有天壤之別,省籍仇恨日益加

深。但始作俑者,實為日本殖民政府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臺史公曰:焚我神主、毀我祠堂,復遺禍我兄弟鬩牆,傷痕何時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 一:尾崎秀樹『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東京:勁草書房,一九七一年),頁三~

一五。

註 二:高山凡石『道』(臺北: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一九四三年),頁一七七。

註 三:伊原吉之助「台灣?皇民化運動」,中村孝志編『日本?南方關与?台灣』

(奈良縣天理市:天理教道友社,一九八八年 ),頁二七八、三六八。

註 四:林衡道『臺灣歷史百講』(臺北:青文出版社,一九八五年),頁二四七

註 五:『臺灣全記錄』(臺北:錦鏽出版社,一九九○年),頁二六二。

註 六:參考興南新聞社『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一九四三年)各人事項。

註 七:林衡道,前揭書,頁二四九。

註 八:參考中村輝夫(陳浩洋聞記)『中村輝夫:????島三一年?記錄』(東京:

????書房,一九七五年)。

註 九:特集.終戰秘話『台灣?八月十五日』,月刊沖繩??????,第二期(那

霸市:月刊沖繩,一九八九年六月),頁二六~二七。

【表一】 臺灣總督府與行政長官公署文官籍貫配比表

      臺灣總督府及所屬機關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及所屬機關

特任官   日籍100%, 台籍 0% 外省籍100%, 台籍 0%

簡任官 日籍 99.08% 台籍 0.92% 外省籍 92.99% 台籍 7.01%

薦任官 日籍 97.71% 台籍 2.29% 外省籍 72.68% 台籍 27.32%

委任官 日籍 62.94% 台籍 37.06% 外省籍 30.52% 台籍 69.48%

聘雇或徵用 日籍 25.81% 台籍 74.19% 外省籍 5.84% 台籍 63.93% 日籍30.23%

引自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向》(台北:時報,'95年),

頁77。

戰後台灣史記第三章

--------------------------------------------------------------------------------

美國也有臺灣佔領計劃

戰後台灣史記目錄

  不但日本垂涎臺灣,美國也覬覦臺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海軍及國務院部分人士一度計畫佔領並軍管臺灣,但

此議終究沒有獲得其最高決策者的同意,否則戰後臺灣歸屬,恐怕尚在未定之天。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珍珠港事變爆發,日本同時攻擊美國殖民地菲律賓等地。

轟炸菲律賓的日本轟炸機,乃是由臺灣岡山起飛,迅速將呂宋島的美軍設施破壞殆盡。

一個月後,美國駐菲陸軍統帥麥克阿瑟倉皇逃離。於是,美國人開始注意到被日本稱

為「靜止的航空母艦」臺灣的戰略地位[註一],從此開始蒐集有關臺灣的情報。

  珍珠港事變後,英美立即對日宣戰,翌日中國也趕緊對日、德、義三國宣戰,加

入同盟國抗日的行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與日本的作戰區域,主要有太平洋

戰區和中國戰區的兩大戰區。

  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事變中受到嚴重的打擊,在日軍前後兩梯次各一百八

十架軍機的轟炸攻擊下,只有極少數在受損後能逃回美國西海岸。美日開戰後的太平

洋戰區,日軍快速而順利進佔中、西南太平洋區重要島嶼,美國海軍只能退守,靜待

耗時近兩年的太平洋艦隊之重建。在美國海軍的重建期間,中國戰區就成為同盟國抗

日最重要的戰區,其重要性在於牽制日軍主力,並充當將來轟炸日本本土的基地。

  一九四二年六月五日,美日海軍在中途島會戰,日軍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受到重

創,珍珠港事變以來半年多的攻擊作戰劃下休止符,成為戰局的轉捩點,美日海軍軍

力也扳回均衡[註二]。

  從這年(一九四二年)起,美國內部開始出現佔領或託管臺灣的聲音。該年七月,

美國軍事情報局遠東部主管,發表佔領臺灣的意見。從這個月底到一九四四年十月,

美國軍事情報局提出一連串備忘錄,大意為:戰後美國應以「開明的自我利益」為依

歸,對臺灣應予以特別的考慮,並由臨時託管機構掌握,但也要給中國有參與的機會

[註三]。

  一九四二年八月,美國雜誌『財富』、『生活』、『時代』發表了戰後和平方案,

主張臺灣應由國際共管。該年底,美國軍事情報局將各情報單位年來對臺工作成果彙

整,此即『第一期情報摘要』(The First Intelligence Briefs )。一九四三年九月,

首次在華盛頓傳開有關奪取並佔領臺灣的高層計畫[註四]。十二月,美國政府在哥倫

比亞大學海軍軍政學院設立一個研究中心,內設「臺灣組」。該組草擬了一套資料,

教導美國佔領軍如何在臺灣遂行統治[註五]。美方也找來臺灣人替他們工作。一九四

三年夏,美國情報網與張邦傑及謝南光合作[註六]。

  對於是否要攻打臺灣,在美軍整體戰略設計上,海軍和陸軍之間存有相當的歧見。

太平洋戰區的美國海軍積極策劃奪取臺灣。因為臺灣島地處險要,掌握日本對外的生

命線,又可以控制中國沿海各港,一旦佔領該島,日本對外交通將告斷絕,亦無法自

東南亞取得物資補給。

  一九四二年七月,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Chester W.Nimitz )等人,

和陸軍指揮官麥克阿瑟,就對美國的太平洋反攻計畫有不同的戰略構想。海軍主張由

中部太平洋橫斷進攻,提出一個包含中國南海岸、臺灣、呂宋島的戰略三角計畫。陸

軍麥克阿瑟元帥則主張以打回菲律賓為目標的戰略計畫[註七]。

  儘管美國海軍積極地為攻佔臺灣做準備,然而此一構想不僅遭遇陸軍麥克阿瑟的

反對,也離不開詭譎多變的國際政治及軍事情勢的影響。因為中國戰區價值的滑落,

深深地影響了臺灣的戰略角色。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底,美、英、蘇召開雅爾達會議,史達林明確地表示願意參加

對日戰爭,因此中國牽制日軍的地位陡降為次要。至於中國戰區在轟炸日本本土上的

戰略地位,也因該年夏天美國海軍ESSEX級航空母艦開始服役,B─29遠程轟炸機

亦已大量生產,急於一試「跳島戰略」而降低[註八]。

  一九四三年十月,美國作戰部呈報馬歇爾:「對日作戰即將擴大,雖最後方案猶

未確定,但大勢所趨,已然浮現。打擊日本之戰略基地,將在太平洋而不在中國大陸

[註九]。」同年十一月,美國海軍已有把握打下馬里安納群島。若奪取該群島,B-29

便可以直接起飛,轟炸日本本土。

  一九四四年二月,海軍指揮官尼米茲與麥克阿瑟就領導權的歸屬,以及下一步的

戰略─究竟要先攻打臺灣還是菲律賓─發生衝突。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六日,美國總

統羅斯福在火奴魯魯島,聽取尼米茲和麥克阿瑟「臺灣vs呂宋」的辯論。會中,麥

克阿瑟強調美國不可不顧慮集中營內數千美國軍民,也不可失信於菲律賓一千七百萬

忠誠的基督徒[註一○]。羅斯福總統對此爭辯雖未立即裁決,且後來戰爭情勢的變化

與補給上的問題,都對最後的決策產生相當影響,但政治上的考慮佔有很大比重卻是

事實。

  美國海軍不但計劃要攻佔臺灣,更準備進一步軍管臺灣。一九四四年六月,美國

海軍提出在臺灣建立軍政府的方案,喬治.柯爾(G.H.Kerr )提出第二號研究案(

Research Unit Number Two )以及第二套民政手冊。一九四四年秋,臺籍軍統份子劉

啟光與美軍簽訂契約:劉提供幹員受美國訓練,一旦美軍登陸臺灣,劉將負責宣傳美

國佔領軍政策,並動員、組織、訓練群眾,以建立一個有秩序的政府[註一一]。

  一九四四年九月,美、英兩國會談,研究進攻日本本土策略。英國方面沒有意見;

美國方面則陸軍與海軍再次對立。海軍提案於一九四五年三月佔領臺灣、廈門;陸軍

方面麥克阿瑟元帥力主奪取呂宋,反對海軍的臺灣佔領計劃[註一二],認為該計畫會

與駐臺日軍及大陸來援的日軍激戰,犧牲太大;而且臺灣與菲律賓不同,並非美國殖

民地,美國在此並無友好人士可資利用,從而獲得戰鬥與設施上的援助。武器專家也

認為,歐戰結束前,不可對臺灣、廈門用兵[註一三]。麥帥更力主絕不可放棄菲律賓,

否則將會影響美國威信。由於這年是總統大選年,美國民間支持麥克阿瑟先收復美國

在亞洲唯一的殖民地菲律賓的態度,足以影響選情,羅斯福為求順利連任,乃裁定採

取麥克阿瑟的方案[註一四]。

美國內部對於究竟要先攻擊臺灣或呂宋島的爭議,最後的決定關鍵為中國戰線中

國軍隊的敗退。日本為破壞美軍登陸華南並以B─29轟炸日本的計畫,而在一九四

四年五月發動湘桂作戰,八月,日軍已佔領長沙、衡陽並繼續向桂林、柳州進擊 [註

一五] 。日軍發動此大陸打通作戰相當成功,日軍於一年之內,將在華美國第十四空

軍戰力全數殲滅。結果,美國放棄由中國起飛B─29轟炸日本的計劃。五月二十七

日,馬歇爾電告史迪威:「今後中國戰場之作戰工作,均以支援太平洋及西太平洋作

戰為主[註一六]。」因而,美國海軍攻佔臺灣進而控制中國沿海的理由就更加薄弱。

  一九四四年十月三日,尼米茲奉命迂迴臺灣,在一九四五年一月之前攫取琉球。

一九四五年六月,美軍登陸琉球。由於琉球比臺灣更逼近日本,在戰略上已經沒有攻

佔臺灣的必要了。

  如果美軍攻佔臺灣,臺灣的命運或許將會有很大的不同。美軍與十六萬精銳日軍

相互廝殺的後果,就算不及登陸琉球時所造成的「玉碎」,對臺灣人民的生活也必然

會造成極大的傷害。更重要的是,一旦臺灣被美軍佔領,美國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

在戰後未必會依開羅宣言將臺灣歸還中國。即使歸還中國,其過程也將頗為複雜。而

國共內戰情勢的演變,也是影響美國處理臺灣問題的重要因素。若美國刻意延遲臺灣

歸屬的決定而觀望戰情,並持續對臺灣的軍管,直到一九四九年蔣介石在大陸兵敗如

山倒時,臺灣或許會在美國設計下經由公民投票而獨立,並由親美人士組成傀儡政

府,甚至直接併入美國,成為其第五十一州也說不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臺史公曰:戰爭之挺進路線,常決定戰後政治地圖。臺灣人有幾人,寧願當美國人

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 一:George H. Kerr著、佚名譯『被出賣的臺灣』,頁五、一一。

註 二:E.B. Potter & Chester W. Nimitz,The Great Sea War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Inc.,1960),p.246.

註 三:George H. Kerr,前揭書,頁二○~二一。

註 四:Douglas L. Fix , "U.S. Worldtime Intelligence Regarding Taiwan",

臺大歷史系主辦「臺灣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一九九三年九月十日

至十一日 ),頁五~九。

註 五:George H. Kerr,前揭書,頁三○~三一。

註 六:Douglas L. Fix,前引文,頁一二~二○。

註 七:每日新聞社譯編『太平洋戰爭秘史』(東京:每日新聞社,一九六五年),

頁一七三。

註 八:梁敬錞著『開羅會議』(臺北: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八年),頁二一二。

註 九: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to China", U.S. Army

in the World War II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Army),

p.53.

註一○:Samuel Eliot Morison , American Contribution to the Strategy of

World War II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p.61.

註一一:Douglas L. Fix,前引文,頁一二~二○。

註一二:伊藤正德『帝國陸軍?最後 』特攻篇(東京:文藝春秋社,一九六一年),

頁一一七。

註一三:Samuel Eliot Morison,op.cit.,p.4.

註一四:George H. Kerr,前揭書,頁三二~三三。

註一五:董顯光『蔣總統傳』(臺北:中華大典編印會,一九六七年),頁三七○。

註一六:同上,頁三六三~三六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3 层

    • 🙂台灣大學法學院院長的證言 44 断臂残刀疲败兵 字6551 2012-01-04 07:39:29

    • 🙂 20 断臂残刀疲败兵 字22763 2012-01-04 07:38:26

    • 🙂2-3 O

    • 🙂4-5 3 断臂残刀疲败兵 字15801 2012-01-04 07:34:59

    • 🙂6-7 4 断臂残刀疲败兵 字23159 2012-01-04 07:34:04

    • 🙂8-10 4 断臂残刀疲败兵 字26365 2012-01-04 07:33:05

    • 🙂早年收的资料 6 断臂残刀疲败兵 字444 2012-01-04 07:32:21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