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清谈何曾误国 -- 曹仲德

共:💬19 🌺1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清谈何曾误国

现在说到魏晋名士,很多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清谈”,而说到清谈,第一个反应则是“清谈误国”,实际上清谈究竟是指什么,实际并没有弄清楚。比如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争起礼制口若悬河,实际政务却毫无发明,终致国家沦于异族之手,有人就在后面下按语说:“清谈误国”。他以为“清谈”就是迂阔不切时事的议论,也就是空谈,这完全是种误解。

实际上“清谈”是一种辩论。辩论什么呢?主要是通过三玄《易》《老子》《庄子》阐发出来的哲学命题,比如“声无哀乐”“言尽意”等,但也涉及到其他,比如梦的起源,鬼神的有无。通常由两个人对谈,其中一个先立论,阐发自己的观点,叫做“叙致”(“致”即“意”,“叙致”即阐述本意),然后对方再针对他的阐述进行辩驳,叫做“难”(“难”即责问之意,所谓“执经问难”即此意),然后立论者再回答,两人之间各发言一次,叫做“一番”,宾主往来数番后,理屈词穷者认输,称为“理屈”,获胜者则称为“理伸”。如果一个人明明已经被驳倒了,还游辞不已,顾左右而言他,那是会被鄙视的。一言以蔽之,所谓“清谈”就是一种主要研讨哲学命题的辩论活动。

清谈是由汉朝人的讲经发展起来的,汉朝人讲经,往往由一个叫“法师”的主叙理,一个叫“都讲”的主问难,这样的名目,在清谈中有时还能看见。跟汉人讲经一样,魏晋人“清谈”也一种学术探讨活动,只是汉朝人讨论的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魏晋人探讨的则是《易》《老子》《庄子》“三玄”,东晋又发展到佛经上面。魏晋人对于这辩论有时是投注了极大热情的,比如殷浩与孙盛辩论,往来数十番,饭热了一次又一次,始终没时间吃。我们看汉朝人治五经,方法无非是读章句写章句,章句繁复,通人恶繁,只能靠功名利禄的来维持其诱惑力。而魏晋人则将研讨融入辩论,用好胜心驱使人们研读经典,如果要比较汉朝人跟魏晋人的治学方式的话,我觉得后者更为先进一点。

魏晋人清谈,除了说理逻辑要严密外,语言的华丽精致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有学者说清谈实际和诗赋一样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就是很有见地的。清谈之于魏晋人,就犹如诗赋之于唐人,既是一种学术活动,也是日常娱乐的一部分。彦士云集于名公巨卿日常坐上,两个名家辩论时,往往观者如堵,哪一方有佳言妙句,众人莫不抚掌称善,心满意足。这种情景我们现在往往也能见到,不过是在麻将桌上。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人,还常常有令今人惭愧的地方,那时文人当政,日常起居以风雅相尚,魏晋人对坐清谈,唐人即席赋诗,比起酒山肉海吆五喝六的划拳发酒疯,似乎总要略高明些。

现在人常常说清谈误国,实际上清谈何曾误国,倒是国家误了清谈,羽檄交驰,狼烟蔽日的天空下,哪里找得到让读书人静静清谈的一片天空呢……

最后,现在的文史论坛是常常让我想起“清谈”的一个地方,一个人发帖子,是为“叙致”,大家辩驳,是为“难”,交锋数番后承认别人观点正确,是为“理屈”,一个人明明理屈词穷,还顾左右而言他不肯认输,这和几千年前一样,是要被鄙视的。但现在的论坛上似乎总是这样的人比较多,这是让我有些怀念魏晋风度的一个理由。让我怀念魏晋风度的另一个理由是,魏晋人不会因为辩论发怒,更不会问候对方的父母,在风度翩翩的名士们眼里,这是很可笑的举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