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青天白日旗下- 国民党海军逸闻 -- 萨苏

共:💬206 🌺2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解放军史上唯一一次三军联合登岛作战细节披露

解放军史上唯一一次三军联合登岛作战细节披露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3 月09 日 |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1955年1月18日至19日,我华东军区对盘踞在浙江沿海一江山岛的蒋军实施了联合登岛作战。在陆海空三军的密切协同和沿海军民的大力支援下,我参战部队经过浴血奋战,全歼岛上守敌,并迫使附近大陈等岛上之敌不战而逃。

三军联合登岛作战势在必行

由于对台作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一江山岛作战经历了长时间的认真准备。1949年夏,蒋介石退守台湾后,以浙江沿海的上、下大陈岛和福建沿海的金门、马祖岛为桥头堡,不断叫嚣“反攻大陆”。早在1952年7月,华东军区即明确由张爱萍(时任华东军区参谋长)主持研究解放浙闽沿海敌占岛屿问题。

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定,当时的国际形势不适宜发动对金门、马祖的大规模作战,于是军委将重点放在了解放大陈列岛问题上。1954年1月,华东军区对大陈岛的作战计划得到军委批准,作战准备正式着手进行。

军方高层反复斟酌确定作战方案

1954年8月,军委进一步明确指示:“1、要充分准备,有把握后再发起攻击;2、在组织海军与空军行动中,要严格掌握对美帝国主义的政策,坚持既不主动闹事,又不示弱的自卫原则;3、从小到大,从实战中训练和锻炼部队,为解放大陈、马祖、金门及台湾创造条件。”反复要求“要充分准备,作最艰苦的打算。”并决定正式组成我军第一个指挥三军联合作战的指挥部――浙东前线指挥部。指挥部设在宁波,归军委直接指挥,由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设海军指挥所、空军指挥所、登陆指挥所、政工组和联合后勤部。

经过慎重研究和反复讨论,指挥部决定首先进攻一江山岛。主要考虑是:一江山岛是我军前进基地和敌防御核心――大陈岛之间的必经之地;守敌为蒋军 “一江山地区司令部”突击第4大队、第2大队第4中队及炮兵1中队共约1100人,兵力相对较少;解决了一江山岛,大陈岛即陷于孤立,直接暴露在我炮火威胁之下。

一江山岛被蒋经国称为“反攻大陆”的大门,其国防部长俞大维认为:“一江不保,大陈难守;大陈不保,台湾垂危”。在美军顾问的指导下,蒋军在岛上修筑了大量坚固防御工事,号称是“生物通不过的钢铁堡垒”,“美国造、击不沉的战舰”。

参战三军有17个兵种、28个战术群

为确保作战取得胜利,1954年8月至1955年1月,我各参战部队进行了为期约4个月的作战准备,主要是模拟联合作战演习、周密组织敌情侦察、战场和物资准备、夺取和保持战区制空权和制海权、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

1954年12月下旬,指挥部确定我方的参战兵力是:20军60师178团全部与180团2营,地面炮兵1个团,高射炮兵1个团,火箭炮兵2个营及喷火兵、工兵各一部;海军航空兵7个大队,海军第6舰队,鱼雷艇、登陆运输船艇各一部和部分海岸炮兵;空军航空兵15个大队又1个夜航中队。共有3个军种、17个兵种、28个战术群。

为达成作战行动的突然性,上述准备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根据气象预测和走访渔民,1955年1、2月间适合部队行动的好天气只有1月17日至19日。经过研究,决定于1月18日正式发动攻击。

18小时内扫清敌军

1月18日8时,战斗正式发起。首先由航空兵进行火力打击,摧毁岛上通信设施,瘫痪指挥;9时,支援炮兵开始火力打击;13时16分,海军舰炮开始进行破坏射击;13至14时,火箭炮兵群和直瞄炮兵群向预定目标射击;14时,航空兵再次组织轰炸。登岛部队在炮火掩护下于12时15分出发,并于 14时10分按预定计划在一江山岛7个登陆点实施登陆。

在夺占了登陆阵地之后,我各部即乘敌慌乱之际,迅速分路向纵深发展进攻,与凭借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负隅顽抗之敌展开了激烈战斗。我登岛部队于17时30分粉碎了有组织的抵抗,夺取了敌核心阵地,并于19日2时肃清全部残敌,一江山岛宣告解放。

外电称解放军三军首次联合作战威势惊人

此次作战,共击毙蒋军“一江山地区司令部”司令王生明以下519名,俘敌567名。我军阵亡393人,伤1024人。一江山岛作战的胜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美联社称:“中共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威势惊人。”“中国第一次陆海空军联合作战经过了周密策划,而且是执行得很好的。”

一江山岛失守后,美、蒋惊慌失措。2月8日,在美第7舰队和空军第5航空队的保护下,蒋军仓皇撤离大陈、渔山、披山等岛屿。出于国际关系考虑,军委指示前线部队对撤退之敌不予打击。至此,浙江沿海敌占岛屿全部解放。(作者:范俊?拢?

《学习时报》 2005年03月09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