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简评欧美债务危机根本不是问题,忽悠中国精英上当是主旨 -- hwd99

共:💬15 🌺2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整理】援助欧洲,中国义不容辞

发表在环球时报3月2日上,精英们开始为自己”救欧洲“造舆论,离实际上当受骗不远了。

援助欧洲,中国义不容辞  

欧洲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金融与经济方面的困难。到底要不要救援,如何救援,成为不少中国精英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以笔者之见,针对当前的欧洲危机,中国不仅一定要救援,而且来不得丝毫犹豫和迟疑,因为中欧是朋友、伙伴与师徒的关系。  

第一,欧洲是中国的朋友。在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中,欧洲国家当初曾经慷慨出手,给中国提供大量技术与资金方面的援助。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欧洲的大多数国家都为中国提供了长期而优惠的低息或无息政府贷款。这些贷款覆盖各个领域,尤其是农业、乳业以及卫生、环保、教育等涉及中国民生的项目,使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平由最低端短时间内跃为世界级大型供应商。中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食品工业、乳制品工业有如此质的飞跃,欧洲的帮助功不可没。虽然中国目前的人均收入已经达5000美元,超过联合国有关受援国的标准,但欧洲的不少国家依然在设法为中国的西部落后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优惠贷款。  

将心比心,在欧洲遇到暂时困难时,中国理应出手援助。如果将来中国遇到类似困难时,欧洲不会见死不救,遇难不帮的。  

第二,中欧是最好的合作伙伴。过去30余年中,欧洲与中国在技术交流、贸易金融领域的互惠合作堪称国际典范。尤其在制造业方面,双方的伙伴合作关系给双方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益。欧洲成为中国商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场,而中国也成为欧洲产品最大的买方市场。双方贸易额高达万亿美元。双方从这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伙伴关系中都得到发展,这种伙伴关系不应当因为当前欧洲面临的金融经济危机而受到影响。中国的援助正是巩固这种伙伴关系大业的最好贡献。  

第三,欧洲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扮演着“老师”和“师傅”的角色。早在上世纪80年代,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就提出来“为未来投资”的大规模培训计划,从中国吸收众多各行业、各部门的精干人员到欧洲培训。现在“老师”遭受金融、经济方面的困难,我们这些当年的“学生”应当积极主动支援,这不仅仅是个报恩的问题,而且也是中国新的机遇与挑战的机会:中国要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离不开欧洲这个“老师”的帮助。在许多领域,欧洲的技术水平依然领先中国。  

当前欧洲也正期待中国援助计划。中国要援助,但这种援助必须用在刀刃上,用在改善、推进欧洲相关体制的改革上,而不能滥用在维持少数欧洲国家“高福利”的债务上。中国的援助要做到“巧援助”,就是尽量避免风险,避免无用功。这就需要中国除了巧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之外,应当加强与欧洲央行的合作,巧用金砖国家的协调机制,集中力量解决欧债危机中最核心的问题:刺激市场需求,提出新的振兴经济计划,使老迈的欧洲重新启动其创新能力。  

为了吸引中国企业到欧洲投资,欧洲不少国家真的是想尽各种方法招商引资。最近有不少民营企业家组团纷纷登陆欧洲。有的国家王室成员、首相等政府首脑亲自担当向导,热情接待来自中国的企业家们。有的提供免除一年租金的办公楼,有的提供数百张免费赴欧洲考察的机票,有的提供免费的法律、工商、税务方面的服务,实行类似中国的“一条龙”服务。欧洲从未像现在这样对中国企业开放坦诚。这正是中国企业融入欧洲市场的好时机。  

中国企业家目前在欧洲的“巡演”已经产生不小的社会反响。中国企业家们要认真兑现自己的承诺,切忌不能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更不能与各国领导人握手照相后就消失在公众视线之中,这样势必伤害到中国企业的根本信誉。援助不成,反伤自身,是中国企业家赴欧必须注意的要点。帮助欧洲脱困,是中国企业家的道义和责任。如果欧元崩溃,中国的经济将受重大冲击。(作者刘志勤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代表处首代)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