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一、从豊到禮 -- 桥上

共:💬43 🌺17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一、从豊到禮

按我的统计,《左传》杨伯峻先生的本子不计《春秋经》共一千六百四十二个自然段,包括了大量的讲述历史事件具体细节的段落,但还是有三百一十五段论及了“礼”,可见“礼”在《左传》中的重要性。

“礼(禮)”这个字,据说是从“豊(豐)”来的,《汉语大字典》按曰“豐为禮初文,为祭享之酒醴”,“酒醴”是什么?再查《汉语大字典》,“酒醴”之“醴”的主义是甜酒,但还有一个义项就是:通“禮”。当然,这个“醴”也是从“豊(豐)”来的。

我推测:从“豊(豐)”这种常用于祭享的甜酒出发,人们又把“豊”这个名词当动词用,把用这种甜酒进行祭享也称为“豊”,《仪礼》中就有多处“醴”是这种用法,例如《士冠礼第一》和《士昏礼第二》中都提到“醴宾”,指的都是主人在仪式中请“宾”尝饮“醴”这种甜酒。由于用“豊”这种甜酒进行祭享曾经在“礼仪”中占据中心地位,这个“豊”的意义就又进而扩展到了一般的“礼仪”行为。随着“豊”的意义的这种分化,后来者就将“豊”加上了不同的偏旁以资区别,加酉旁者仍为“酒醴”之“醴”,加“示”旁者则成为“礼仪”之“禮(礼)”。

不过,到了《左传》作者那里,“礼”还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是《左传》中谈及“礼”的意义时的各种说法:

“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昭七年传》(p 1294)(10071201))。

“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成十三年传》(p 0860)(08130101))。

“礼,国之干也,杀有礼,祸莫大焉”(《襄三十年传》(p 1176)(09301003))。

“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僖十一年传》(p 0337)(05110201))。

“礼,王之大经也”(《昭十五年传》(p 1374)(10150702))。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十一年传》(p 0076)(01110304))。

“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昭五年传》(p 1266)(10050301))。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昭二十六年传》(p 1480)(10261101))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昭二十五年传》(p 1457)(10250302))。

“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文十五年传》(p 0614)(06151102))。

如此重要的“礼”自然不会仅仅只是“礼仪”而已,在我看来,《左传》中的这些“礼”已经被赋予了“礼仪”之外更新的意义,超出了一般“礼仪”的范围。

但是《左传》作者一方面给“礼”加上新的意义,另一方面却想要把“礼”原有的意义推脱掉,在《左传》中有两处专门辨析“仪”与“礼”的区别,就是想要突出“礼”的新扩展出来的义项,把“礼”这个字原有的涉及“礼仪”的义项交给“仪”这个字。

在《昭五年传》中有: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齊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羁,弗能用也;奸大国之盟,陵虐小国;利人之难,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图其终。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君子谓叔侯于是乎知礼。((p 1266)(10050301))。

在《昭二十五年传》中有: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犠(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gòu)、姻亚,以象天明;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yào)杀戮;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行信令,祸福赏罚,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简子曰:“甚哉,礼之大也!”对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大,不亦宜乎?”简子曰:“鞅也,请终身守此言也。”((p 1457)(10250302))。

虽然上面两处论述试图把“礼”的概念中原有的与“礼仪”有关的概念转交给“仪”,让“礼”只保留从原来意义中新发展出来的“天经地义”、“守国行政”的部分,但在实践中看起来不大成功,《左传》中谈到“礼”的时候,大部分仍然是关于“礼仪”的行为,虽然这都是些有政治意义的“礼仪”行为,可以包括在“守国行政”的行为之中,但一眼看去,“礼”主要还是说的“礼仪”。因此,后世“礼”的意义仍然以礼仪、礼貌之类为主。

既然《左传》作者把“礼”看得这么重,《左传》中又有这么多条涉及到“礼”,其中自然会对“礼”的概念有所解释,《左传》中也确实有大量的对“礼”的意义的阐释,其中很多是《左传》作者借他人之口说出,而且这些阐释也都有其具体的情境,因此这些解释也就有各不相同的角度。《左传》中的这种阐释方法,有点像合作作画,你一笔,我一笔,东一笔,西一笔,虽然不像大画家那样浑然天成,但也勾勒出了一个轮廓,最终反映出孔子以及所有《左传》作者对“礼”的总体看法。而且由于是结合实际事件讲解的,更有实用性。

通宝推:李寒秋,柴门夜归,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