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浊浪淘沙尽 - 二十年前的事 -- 庄户人家

共:💬1445 🌺9462 🌵35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右都否定64,说明社会上至少存在三个阶级

左右的成份都很复杂,当权者的成份似乎简单一点,一般被称为体制派,也就是达雅说的,先维护这个体制,那怕是表面上的体制。这个体制到了,一定是右派乘胜追击,中国社会主义彻底玩完。

这种认识来源于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看到不管是前三十年的老毛,还是后三十年的老邓,虽然两人玩的很不一样,但是都让中国的工业化有了巨大的发展,中华民族有了复兴的希望。他们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利益,民族昌盛,他们就能多吃一点,民族危亡了,他们就会受到上边更残酷的压榨,还要加上外面侵略者的压榨,就会少吃一口。所以达雅说,邓至少让中国没有乱,没有让他生活在乱世,而且还有了当中帝国的可能。工业化成了他们维护现在体制最大的借口。

这样一个强硬的体制,必然会产生体制的被压迫者,那些在体制外的人。

比如在中国占便宜不是很爽的外资,他们只能通过体制才能在中国赚钱,这个很不爽,所以产生了右派,凯迪猫眼那些人。

比如体制内某些本来应该占到体制便宜,却因为各种市场经济手段之后,巨大的体制内贫富差距带来落差的人,代表是一些过气的红二代。他们只是在体制内维持了一个温饱,没有后来的那些人和资本结合的紧密,也就没有发大财,所以他们痛恨市场经济,痛恨可能出现的权力派突然瓜分国有资产,那样他们就一点便宜都沾不上,渴望毛时代工资等级,相对公平一点。左派里面有他们的人。

比如农民工,他们受到体制的带来的剥削、歧视、不平等。他们是出卖劳动力的人,希望体制内的人也能这样和他们公平竞争,他们就会有更多饭碗的机会。

比如被国企收刮的民企,他们也希望瓜分国有资本。他们中有的人就很喜欢文革,因为文革是一个不管什么人都有可能以最小的资本,迅速发展起来,以最小的资本打倒社会上当权派的时代。他们美其名曰是充分的阶层流动性,其实就是害怕现在被收刮的现实,更害怕未来瓜分国有资产的时候轮不到他们头上。

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哪个才是主导当今中国的主要矛盾?坦率的说,我也不知道。

先来说说工业化,我一直认为,在毛的眼里,工业化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本人虽然对工业化推进不遗余力。但是他觉得工业化不能满足心中某个标准的时候,就发动文革。而不是为了工业化,不管怎么迁就都行。毕竟当年连洋务运动也是发展工业化,刘邓走资派也是要建设四个现代化。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工业化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借用手段,并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在没有工业化的时代,资本主义依然可以发展,工业化只是更加推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已。所以工业化发展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手段。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成员劳动社会化的程度,也就是一个成员是否能让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整个社会进行交换。资本的发展程度就是这个社会化的一个标准,资本积累越大,表明有更多的社会成员劳动加入了社会交换。

当新中国建立的时候,不管毛还是后来的邓,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让中国庞大的农民从封建社会关系下解放出来,消灭小农经济,把农民的劳动社会化。

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实现手段不同。毛认为中国不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农民不应该以黑砖窑,打工妹的血泪代价走入工厂。他自己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先在农村搞合作社,人民公社,搞集体农业,然后进入搞集体企业,然后怎么把这些纳入整个社会交换体系,从而以一个农民付出较小的代价来实现农民劳动的社会化。当然这是一条非常麻烦的道路,没人走过,走这条路,要让很多人失去占便宜的机会,即使农民自己也不一定乐意,毕竟他们没进过工厂。这中间还要照顾工业化发展的速度,一旦工业化出现了波折,是不是要继续牺牲农民的利益,来维持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总之很麻烦。

刘邓等不喜欢这条道路。邓后来就选择了从原始资本主义开始,实现这个过程。

今天中国工业化的一个巨大成果就是诞生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实现了部分农民劳动的社会化,虽然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过程实现的。同时农民自身有维护这个现实的趋势,他们也不想回去继续自己的小农经济,他们要求走进城市,要求在工厂工作赚钱,要求在城市的超市里面买东西。

以后这个事还要继续干下去,也就是国家说的什么城镇化,现代化之类的东西。区别还是手段问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巨大的劳动社会化利益的分配问题。这中间工业化的发展并不重要,可以打断,可以退化,可以发展。

再说说社会主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