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重版汪精卫《雙照樓詩詞藁》序(余英时) -- 流江河

共:💬19 🌺18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余英时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人的评价方式不一样。

这次发这个主帖,是因为跟一个朋友通信中,提到余英时对侯仁之的一段评价,顺便提到余对汪的序。

1.关于侯先生的评价,据朋友考证,有两段话。

一是来自巫宁坤。解放初,巫宁坤应陆志韦校长聘请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回到燕京大学任教,他晚年写的回忆录“一滴泪”中的一段话:

“十一国庆前,全校师生每天下午集中在体育场排练编队游行,准备参加全市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大会,接受毛主席检阅。地理系侯教授精神抖擞,嗓音嘹亮,指挥若定,因为我们将有幸接受毛主席亲自从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我们一遍又一遍齐声练习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我很反感,但是老教授们的榜样给我上了一课。”

第二段话来自燕京大学校友余英时,就读期间正是五十年代初,他在给巫宁坤的另一本著作“孤琴”作序时,以见证者的切身体验对上述回忆做了注解:

“以中国知识人在过去改朝换代的一般表现而言,教授中愿意积极迎合「争取」的也不乏其人。这也不必诧异。不过我在燕京的那段时期,这样的人还是极少数。上面提到的法学院院长赵承信可以算是一位出类拔萃者。他在政治大课上常常鼓励我们去建立工、 农的阶级观点和感情。他最爱举下面这个例子:工、农一见到毛主席好像便情不自禁地发生「热爱」,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另外一位是《一滴泪》中所提到的「地理系侯教授」,去「接受毛主席检阅」时「精神抖擞,嗓音嘹亮,指挥若定」,这位侯教授名仁之,因为思想进步的缘故,和学生们很接近。大概他是政治课小组讨论的一个主持人,而我恰好分在他的一组,因此和他很熟。他那时刚刚从英国留学归来,一再对我们强调他的幸运,居然还「赶上了革命的最后一次列车」。现身说法之后,他接着便要我们也珍惜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和他同在一辆车上。我们这些学生当时都没有明确的政治倾向,赵、侯两位先生的论调也未曾引起我们的强烈反应。但是翻来覆去听得太多了,又不大相信这是由衷之言,腻烦和肉麻之感确是免不了的。”

余英时评价侯仁之时,按朋友的说法:

“是以政治立场划界、进而对道德品质进行判断,却不涉及学问高低、贡献大小。对此,我并不认同,也许侯先生倾心服膺并愿意与之合作的政权确实干过错事坏事,比如搞跃进不成反而闹饥荒死了很多人,对出于善意提意见的学生很不客气。但是侯先生参与合作的并非制定上述政策,而是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城市规划建设,这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必须要分开的。”

2.余英时为汪精卫的诗集写序,提出要将政治和艺术分开。

3.可见,余英时对侯仁之和汪精卫的评价方式不同。

朋友认为前后两处评价方式不同,是余英时的进步。我则认为余英时其实前后是一贯的,就是主贴中提到的:

余英时一贯同情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反感,他对8X8学生领袖以及海外民运的支持,其实让人很反感的。8X8的悲剧,学生领袖应负主要责任。对共产党中国的偏见或无知,余英时比唐德刚更甚。

国共两党对汪精卫定论都是大汉奸,这个定论也代表民意,并不能因为一些所谓“大学者”的研究而改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