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史记》之太史公家谱 -- 天煞穆珏

共:💬349 🌺187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太史公的春秋笔法多了去了

比如说李陵。

很多人认为李陵投降后,汉武帝就立刻杀了他的全家,最后逼反了他。这主要是《史记》的记载。这里,司马迁耍了个春秋笔法。《史记》中说: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照司马迁的这种写法,汉武帝完全是昏君,不分青红皂白就屠杀无辜。

问题是,汉武帝开始并没有想追究李陵的家人。《汉书》中的记载为我们补上了这段细节:

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

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糵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初,上遣贰师大军出,财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曰:“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

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使还,会延年家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汉书》中说得明白,汉武帝当时不但没有追究李陵兵败投降的责任,反而还派了公孙敖带兵去接应李陵,想将他用武力救出来。这应当说是相当对得起李陵了。这个军事行动自然无法成功。公孙敖还报说李陵投降后在为匈奴训练士兵。

公孙敖的这个情报后来证明是错误的,为匈奴训练士兵的是另一名降将李绪。但在当时有俘虏口供为证,自然不由汉武帝不信。这才导致汉武帝杀了李陵满门。当然,我们现在可以认为汉武帝是滥杀无辜。但在汉朝出征大将的妻子父母儿女本就是人质,法律如此。汉武帝此举只不过没有法外开恩罢了。事实上,在当时连打败仗的情况下,如果汉武帝不杀李陵的满门,大将战败投降资敌反正家里也不会有事,则纪律就将完全崩坏了。

而李陵在匈奴虽然之前没有为匈奴练兵,之后却成了匈奴的高参。和投降匈奴的卫律一起为匈奴出谋划策。更在后来率三万骑兵追击汉军,在浚稽山与汉军会战九日之久。(《汉书。匈奴传》:“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

至于李陵后来拒不归汉,一方面像他自己所标榜的“归易耳,恐再辱,奈何!”另一方面,李陵留在汉朝的直系亲属都已经被杀光了。而他在匈奴又有了妻子儿女,而且地位崇高。他回到汉朝最多不过一毫无实权的关内侯,在匈奴却是掌握兵权的右校王,有自己的部落徒众。又怎能轻易割舍?

对比之下,张骞在匈奴多年,匈奴也给与同李陵平级的待遇。可是张骞不忘使命,多次出逃。最终逃回汉朝。苏武和李陵同在匈奴。可是苏武却坚贞不屈,绝不投降。最终终于回到故国。这样的气节,又怎是李陵可比?

司马迁的“史胆,史识,史才”在牵涉到自己受腐刑的因果时,又在哪里?

上古的帝王世系,司马迁要造假的可能性很小。毕竟当时的史书很多。而牵涉到汉朝历史,他能不能做到对阉割了自己的皇帝的祖宗公正就很难说了。采信一下周勃之流的说法也有可能吧?好比现在的不少“公知”不是一开始说三年自然灾害里饿死了几百万,后来加码到几千万,现在说上亿的都有了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