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1936年鲁迅与党的文化官员周杨的冲突 -- 某人

共:💬11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1936年鲁迅与党的文化官员周杨的冲突

解放后毛关于鲁迅的话,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了,这个我就不说了。尽管我对鲁迅的文章感到很生涩,但不可否认鲁迅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蒋中正转右后,大部分作家转向了GCD或左翼组织。1930年,鲁迅创建了左翼作家联盟,现在看来,实际上就是GCD的外围组织。其成员虽然都有偏左的政治倾向,但却代表着非常庞杂的政治观与艺术观。有的时候之间也有争论,比如激进与保守两种文化思潮之争、现代性与反思现代性的对抗。在联盟里,对于政治和文学问题,进行的是完全公开的辩论。

到了1935年,在上海的官员周杨,在王明的指导下,根据莫斯科的命令,在没有同鲁迅商量的情况下,解散了”左联“,而另创了一个组织――中国作家联合会――以“国防文学”为口号,以参加抗战为唯一条件,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作家也可以参加。

鲁迅虽然接受了统一战线的政策,但他担心会由于非左翼作家的加入而削弱革命精神。因此鲁迅与胡风、冯雪峰一起发起了中国文艺家协会,并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冯雪峰这个人,1927年加入共产党,1931年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上海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后来参加长征,1936年春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所熟悉的上海开展工作。到了上海后,与他的老师鲁迅取得了联系,并把手头一笔鲁迅的稿费买了香肠、香烟和毛巾送给延安的毛等人,不过除了毛巾,其他的在西安就被自己人给瓜分了。鲁迅知道自己的稿费被……,也表示赞同,认为是他和红军的“丹心一片”。据冯雪峰后来回忆,“于是谈到“国防文学”口号,胡风说,很多人不赞成,鲁迅也反对。我说,鲁迅反对,我已知道,这个口号没有阶级立场,可以再提一个有明白立场的左翼文学的口号。胡风说,“一二八”时瞿秋白和你(指我)都写过文章,提过民族革命战争文学,可否就提“民族革命战争文学”。我说,无需从“一二八”时找根据,那时写的文章都有错误。现在应该根据毛主席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精神来提。接着,我又说,“民族革命战争”这名词已经有阶级立场,如果再加“大众文学”,则立场就更加鲜明;这可以作为左翼作家的创作口号提出。胡风表示同意,却认为字句太长一点。我和他当即到二楼同鲁迅商量,鲁迅认为新提出一个左翼作家的口号是应该的,并说“大众”两字很必要,作为口号也不算太长,长一点也没什么。……”党的两个官员,冯雪峰和周杨却走了不是相同的路。

文革时,冯做检讨,冯雪峰谈到同意胡风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时说:但我当时是有严重错误的,就是,没有把提出一个口号看成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因而既没有向党中央请示,也不曾同鲁迅商量,请他用他的名义提出。同时也由于我当时对“国防文学”口号的错误也认识不足,反对它的态度也不坚决。并分析鲁迅为什么和周杨会发生冲突:第一,当时上海文艺界的一些纠纷,尤其是革命文学工作者中间的某些不团结的现象,很刺激了他。第二,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由于没有人对他正确地解释过,最初他确实是怀疑的;加以“左联”的解散也不曾经过很好的讨论,到那时候他的感情也还扭转不过来。第三,他的身体已经一天一天坏起来,他虽然顽强地不相信他会被病所征服,可是病却暗暗地在威胁他。

周及其同事(田汉、夏衍和阳翰笙)虽然在表面上持自由的立场,但暗地里发起了反击,诱使鲁迅的一个学生徐懋庸写了一封信,暗示说胡风和他的追随者在从事反党活动,鲁迅公开了徐的信进行反击,并附上文章支持胡风,指责周等人把叛徒的标签贴在别人身上,无非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鲁迅反对党把自己的工作纳入政治轨道,并对周只是凭着党的授权就想当知识界领导人不满。因为周还发表过一部引人嘱目或者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