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无法感动我的《温故一九四二》 -- 庄汀

共:💬63 🌺255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楚汉之争,项羽输在哪里?

这两天楚汉传奇正在热播,我也来赶赶热闹,掰扯一下这个千古不休的热门话题。而项羽存在的某些问题,跟官僚体系管理密切相关。了解这些问题,也有利于深入探讨官僚系统的运作规律。

先说说项羽在楚汉战争之前的几个艰难的抉择:

1.都关中

史记记载,有人劝项羽都关中:关中山河险固、土地肥沃、可资霸业。

项羽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这人出门说:楚人都是沐猴而冠。项羽回头就把他烹了。

关中霸业之基,这个基本是共识。但是问题是项羽能去都关中吗?

咱们换个角度来看,二战美国带领盟国打败了德国,美国能把德国据为己有吗?就算所有的盟国都打不过美国,大家也不会同意美国吞并德国领土吧?项羽带领诸侯打败秦国的态势就是如此,可以灭了秦国,但是你楚国,或者说你项羽想占领秦国,这个不可以。当然,二战时美国基本上对德国没有抱什么领土的想法,德国好,美利坚比它好几百倍,白给美国都不一定要。

那咱们就再换个例子,假定发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次大战是由在中东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和埃及的土耳其的侵略扩张引起的。对了,这种态势的土耳其就是奥斯曼帝国第二。战争结果是,中国带领一大堆盟国把这个第二奥斯曼帝国灭了。这块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太诱人了:地处欧亚非大陆的咽喉锁钥,今后不管什么商路、高铁、石油、天然气管线,只要想连接起来,都得从我这里过,老子收税想收多少收多少,要不然,你们都从大海里面建,看看你们什么时候能发明这种技术,就算建起来看看不能负担得了那个成本。再加上石油资源,这地方谁都想占,对不对?那么中国领袖能否选择迁都到那里呢?且不说其它盟国同不同意,绝大部分将士都不愿意呆在那个水土不服,而且女性出门都得裹成粽子的国家里待下去吧。

不仅如此,项羽还在秦楚战争中坑了秦国二十万降卒。即使不考虑关中人和关东(函谷关以东)人本来就有的深切隔阂,项羽能在短时间弥合这秦楚之间巨大的伤痕吗?

故而,“不都关中”从后人看是巨大的错误,对项羽来讲是必然的选择,衣锦还乡不过是托辞。但是把别人烹了,还是太小家子气了!

2.分封诸侯

其实谁都不如项羽期盼一统,可问题是他起码在灭秦的当下不能统一。因为他带到咸阳的军队中诸侯的军队最少一半以上。如果他胆敢不分封了,那些人能立刻卷铺盖走人,照样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面搞独立王国。甚至跟刘邦或者秦人联合起来反对他也未可知。如此这般,他能否从咸阳全身而退都未可知。这叫形势比人强,不是你想怎样就行的。相反这个时候的刘邦是最支持分封的,势力远不如项羽,能在分封中尽可能多地浑水摸鱼,才是他的目的。

这个时候的项羽跟北伐胜利准备与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一起编遣部队时的蒋介石十分相似,他们俩的做法和导致的结果也如出一辙。蒋委员长一统国家的想法,顺应历史潮流,也合乎民意。如果真能在那个时候统一军令政令,也许后面的抗日战争就是另外一番情景了。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当时蒋委员长的心思大致如下:你们几个军棍没有一个会轻易让我统一军令政令,但是你们几个也不敢公然反对国家统一,否则就是民族罪人。而且你们几个沾上毛比猴都精,谁跟谁也都不对付。我只要不发话,你们几个一定狗咬狗一嘴毛。因此,我乐得坐山观虎斗,爬桥望水流。事情的发展也果如委员长所愿:冯玉祥首先仗着或者说借着跟老蒋结拜兄弟先整出一套方案,得罪了李、冯,而且老蒋也不喜欢这个方案。于是乎阎锡山体会老蒋的意图又搞出了一套方案,结果是逼走了冯玉祥。编遣会议不了了之。紧接着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爆发。老将最终也逐一收拾了大部分军阀,起码在表面上做到了政令统一。

编遣会议表面上冯玉祥损失最大,违抗中央命令,破坏编遣会议,而且最后中原战场大败,众叛亲离,被逼下野。但是从长远角度,特别是作为领袖的角度,蒋介石的损失最大。因为首先这几场军阀混战都是针对他的,而且以后所有的军阀和雄视一方的将领永远都不会信任他。这也是在解放战争期间,那些军队将领保存实力,不顾友军死活,胜则一拥而上,败则一哄而散。而且即使是老蒋的嫡系部队也会因为亲疏有别,而使得人不自安,顾盼逡巡,甚至养贼自重。此后委员长又如法炮制对待东北军,终于激起张学良西安兵谏,并主动把延安让给了共产党,也出卖了他蒋委员长一回。这叫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项羽的分封如出一辙,用陈余的话说“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丑地,而王其群臣善地。”这样的结果就是项羽占了最大的便宜,却失去了最终的帝国。六国诸侯也许还会互相攻伐,但是项羽是他们最大的敌人这一点他们从来不会怀疑。而且即使是项羽的私人,他们也了解项羽内心的真实意图,担心兔死狐悲。因此他们为了自己的封国,跟其他势力眉来眼去。一旦有变,各路诸侯倒戈相向只是迟早的问题。因此项羽的失败,不是因为不都关中,也不是因为不该分封,而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然,项羽的问题不止于此。除了战争方面的上述重大失误,还有用人方面的。史记载刘邦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其实,还不止这三者,陈平、彭越、英布等等,都是不世出的人才,他们先后成为了刘邦对付项羽的助手和盟友,项羽失败难道不是必然的吗?什么叫非战之罪?

但是我们不能光看到刘邦用了这些人,还得看到这些人为什么能为刘邦用。难道这些精英宁愿给一个流氓端屎接尿,也不愿意追随一位君子?显然不是这样。而且这些人才(除彭越外)最初也都是首先投到了项羽的帐下,本来都是打算追随项王建立功业的。但是他们怎么又转身投靠刘邦了呢?按刘邦话的意思,那是因为他独具慧眼,而项羽有眼无珠。这是胡说,吹牛不上税罢了,尤其对着死人吹牛。项羽也许滥杀,但是其他方面都堪称儒家的楷模,而且他绝对也有识人之明。这些人也都是项羽于千万人中提拔起来的,否则他们各自也没有后来的表现机会。那又因为什么呢?

很简单,说好听点项羽这人爱惜名器,说不好听点就是抠门。就是随着这些人才的成长,项羽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激励,以至于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转投到刘邦帐下。刘邦就不同了,封侯拜帅、加官进爵、约为婚姻,尤其刘邦熟络的一套“天下与共”。真要按他天下与共的许诺执行,不知道他最后得了天下之后还能剩几分之几,我看只怕比汉中王的封地还小。但是,好在大家都知道刘邦是一流氓没人跟他较这个真,当然也不敢较这个真。结果就是项羽种树,然后刘邦就高官厚禄地摘桃。不用多就这几位最知名(这几位最知名,却不一定是项羽培养出来最厉害的人才,但这就够了),再加上项羽的用小聪明得罪了天下诸侯,项羽就只能死路一条了。

纵观项羽一生,英武绝伦,智勇双全,仅仅因为过多的精明和吝啬,最终导致一败涂地,但是精明和吝啬其实就是目光短浅的表现,遗憾但并不可惜。

关键词(Tags): #杂谈#历史#楚汉战争通宝推:天白,迷途笨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