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 -- 冉重光

共:💬284 🌺1182 🌵4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连载5】第三章 现代金融资本的“破坏力要素”如何参1

现在,我们用“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的思想来分析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

  大家知道,地主之所以对佃农拥有“低成本伤害权”,是因为土地是重要的生存资源,人要靠土地生活。如果我是所有者,不给你提供土地,你就活不下去。因此,土地既是“生产要素”也是“破坏要素”。于是,地主可以凭借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

  到了工业化时代,工业生产资料成了重要的生存资源。劳动者靠自己手工劳动,无法和现代化的大工业竞争,所以必须要和机器等工业资本结合,才能取得收入、维持生存。工业资本家随意解雇工人,就可能威胁工人的生存。这样,机器等生产资料,就既是“生产要素”,也可以成为“破坏要素”。

  在我们这个社会,货币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生产要素”,代表了调动各种经济资源的权力。把货币这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把它从不需要的地方转移到需要的地方——比如把居民暂时不用的存在银行的闲钱贷款贷给需要钱投资的工厂老板——这就是“金融”。这种转移,需要金融资本家付出努力,发现值得贷款投资的项目,想办法降低贷款的回收风险,这样就可以实现货币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社会的生产能力,从中赚取利润。这就是“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

  同时,货币也是基本的生存资源。大家都用法定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你去工作,老板不可能把你生产的产品分一部分给你当工资——给你也不会要。因为普通商品的“流动性”太差,你需要巨大的交易成本才能把这些产品卖出去,换回自己需要的吃穿住行等物资。由于以物易物的“交易成本”太大,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没有货币就很难生存下去。

  货币流通体系就好比大城市的自来水系统。在没有自来水系统以前,人们的生活用水主要靠自己挑,聚集区主要集中在离河流比较近的地方,城镇的规模也不大。有了自来水系统以后,大家都不挑水了,也可以在远离河流的地区建立城镇,城镇规模也变大了。自来水系统给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掌握自来水系统的人也就拥有了巨大的“破坏力”:一旦掐断供水系统,即可将千万人置于危险的境地。掌握这个系统的人,如果他的权力不受限制,即可以向用水居民索取比他的供水成本高得多的费用。这一部分费用,就是“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

  货币成为了基本的生存物资,因而也就具备了成为“破坏性要素”的条件:既然没有货币这个经济体系就无法运转,掌握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权力的人,就可以低成本的向全社会索取超过他们提供货币服务的回报。超出的这个部分的暴利,就是“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

  在以金银作为货币的时代,货币的破坏力不够大,不像土地和工业资本那么厉害。但是,随着纸币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到了信息时代,电子化货币的兴起,让货币的破坏力陡然增大,变成了一种可怕的“破坏性要素”。金融资本,取代了工业资本,成为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者。

  这种破坏力的使用,我们见得最多的,就是通货膨胀,也即物价上涨。

  老板想要“剥削”工人,需要克扣工人的工资;而金融资本想要“剥削”所有人,只需要制造通货膨胀就可以了。

  假设在一个岛国,该国每年生产1万斤粮食,同时有1万元的货币参与流通。每斤粮食1元。

  岛国居民A通过辛苦努力,挣了1000元钱,可以买1000斤粮食。但他吃不了这么多,粮食储藏也很费劲,还可能发霉烂掉,因此一边吃一边买。先买了200斤,把剩下的800元存起来。

  但是,等他把200斤粮食吃完以后,去市场上一看,粮食价格变成了2元一斤。他的800元,只能买到400斤粮食了,也就是自己以前付出的辛苦努力,收获的东西的价值减少了一半。

  价格为什么要上涨呢?因为这时岛国的货币总量已经变成了2万元,而粮食产量还是1万斤,所以每斤粮食就变成2元了。这就叫通货膨胀,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变多了、“膨胀”了。

  A以前付出的劳动的一半价值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加印钞票的那些人抢走了。这些印钞票的人并没有创造新的价值,只是利用货币来掠夺A的劳动价值,这就是“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

  说到“印钞票”,大家一般认为这是政府所为。因为我们生活在法定货币时代,政府垄断了货币发行。既然是流通中的货币变多了,那当然就是政府加印了不少新钞票。

  现实情况并不完全如此。

  用经济学术语来说,货币的增长有两种方式,一种叫外生增长,一种叫内生增长。

  “外生增长”,就是政府印钞票。政府站在经济体系之外,不断的往里面扔钱、扔钱,这叫外生增长。

  所为“内生增长”,就是经济体内部自己创造出新的货币出来。主要的创造者,是金融机构。

  假设,A存了10万块钱到银行,银行就在A的账户里面记一笔10万的数字。一转身,银行把A的钱贷给B,贷了100万。但它不会直接给B现金,而是在账户上给B记上:现在你账户里面有100万块钱,随时取用。

  B第一次取用了10万,从C那里购买物资,C又把这10万存进银行,银行在C的账户上记了10万元的帐。B第二次又来取10万,银行又给了他。他又去找D买了10万元的物资,D又把这10万元存进银行。B又来取……这样,银行的金库里面实际上只有10万,却创造了很多很多的货币。因为银行有很多很多客户,大家不会同时把银行里面的钱全部取出来,总会大部分存在银行,保留少量现金。

  这样流动过来流动过去,银行以10万元钱,创造了100万甚至更多的货币出来。这就叫货币的“内生增长”。

  有了“内生增长”的机制,金融机构就可以利用它来低成本的掠夺社会财富。

金融机构让货币“内生增长”的机制和政府增发货币搞“外生增长”不一样,他们新增的货币最后都要还回去,要把帐做平。

  不过,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时间差”来解决这个问题。

  假设,在一个岛国,有十个年轻人想要娶媳妇买房子,他们每人有200万的现金,都是辛苦挣来的或者家里父母的积蓄。共有10套房子可供出售,售价100万。这样,这10个年轻人都买得起。剩下100万还可以用来买车子,出国旅游,子女教育等等。

  但是,他们的钱都存在银行,银行就有2000万的可用资金,可以用这些钱来搞货币的“内生增长”。一个投机者A从银行贷款1000万,“呼啦”一下抢先把10套房子一口气买下来。在银行的账户上,10个年轻人的200万还在,A多了1000万出来。这时这个经济体的货币数量就从2000万“内生增长”到了3000万。

  然后,A开价每套住房200万开卖。

  这些年轻人结婚是“刚需”,也即刚性需求。投机者的钱到时候要还,但年轻人买房子更着急。最后逼得没办法,只能用200万从投机者那里买下来,汽车就买不成了、出国旅游也没戏了。这10个年轻人不会同一时刻一起把200万从银行取出来。投机者A卖出去一套,就还给银行,银行又拿来支付给取钱买房人。最后,10套全部卖出去,A把钱全部归还给银行,银行把年轻人存的钱都给了他们,没有赖账。帐做平了,货币的“内生增长”消失了。这个社会的货币数量又变成了2000万。

  ——货币总量没有变,但是分配的结果变了。投机者和银行挣了1000万,房子数量没有增加,那些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的辛苦劳动挣来的2000万,就这样被抢走了一半。

  无论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是中国前几年的房地产泡沫,都是握有金融权力的一部分人利用货币“内生增长”的力量来对大多数人进行的掠夺:金融系统制造出来许多货币,抬高房价,然后逼着急需购房的人掏高价购买。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比较“原始”,还是靠从银行按揭来炒作,不像美国的银行家们利用次级贷到次级债再到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来制造泡沫,但不管他们的手段如何进化,掌控金融业的精英们的聪明才智不参与生产而进行掠夺的本质并未改变。

  ——对于通货膨胀,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做“钱毛了”,意思就是“钱不值钱了”。大家都知道这个意思。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能理解“通货膨胀”、“钱毛了”是什么意思,关键在于:你知道了也没有用。

  你知道自己的钱是辛苦挣来的,而金融机构的钱是它们无需创造真实价值就“创造”出来的。但在交易的时候,你能拒绝使用这些金融机构新增的人民币么?你不能。因为你新增的人民币和原来的人民币是一样的,你拒绝它们就等于拒绝使用货币。拒绝使用货币,你在现代社会就连基本的生存都不能维持。

  这就跟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工人明明知道自己的工资远远低于自己创造的价值一样,他们不能因此而离开工厂。因为离开了就会失去基本的生存条件。

  所以,通货膨胀的真实原因,是因为货币具备了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破坏力”。掌握货币发行流动权力的人(政府和金融机构),也就掌握了这种破坏力。他们一边提供货币,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服务),另一方面却利用货币的外生和内生增长机制来变着法的对社会民众进行掠夺,让民众支付比他们提供的服务的价值高得多的费用。超过的部分,就是“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