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春节杂感 -- 燕人

共:💬21 🌺9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春节杂感

我们一家人在英国过春节。只有三口人,就包了一顿饺子算事儿,实际上这饺子馅还是因为给女儿学校的春节聚会准备而剩下的。在形式方面,我和太太都不能算是很中国。饭后太太浏览天涯的饮食板块,看到有关于除夕年夜饭的帖子,就叫我一起看。虽然我们对中国形式不很在乎,心底下还是一个中国心。

看完后太太叫我谈谈读后感兼回忆小时候家里的年夜饭。说实话,看过这些帖子,尤其是北方家庭的,感觉吃的方面和十年前都区别不大。十年前我们就职国有外贸公司的时候,体制内的福利相对于社会其他机关团体,还是相当不错。那末从天涯这些帖子说来,现今普通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鸡,肉,鱼,虾之类在桌上排得满满的。蒜薹炒猪肉几乎是每个北方家庭的年夜菜。发帖人的兴奋心情一目了然。他们都是好国人,传统会在他们手上继续。

我是1986年上的大学,在此之前的春节记忆几乎模糊不清。只记得我母亲要准备许多饭食,包括:

蒸枣馒头,环绕馒头有四个红枣。有时候还有红豆馅包子。

炸馓子,本地人还叫做套环,味道是甜的。其外观与广式蛋馓一样,与江苏馓子不同。

炸鱼,主要是渤海出产的小黄花鱼和带鱼。

我太太家与我家的基本内容差不多,只是多了几个花样,比如粘豆包和炸萝卜丝丸子。

粘豆包是种特色,我没有看到过关于它的书面记载,所以其起源无从说起。它是用糯米粉包上煮烂的红小豆,再用发面把糯米团包在中间。成品粘豆包从外表看来是个发面馒头。咬开一口你才知道,在松软的馒头下面是软糯的粘面和浓香的红小豆,给人非常的富足感。我感觉这是一种当年闯关东的山东河北农民,经过奋斗开荒生存下来后,利用东北的丰富物产而发明的新食品。

炸萝卜丝丸子更是辽南地区的家常饭菜,也是名不见于经传。我说它属于辽南地区,只是因为除了在大连它是家喻户晓外,在辽南的其他城市我也见过街头销售它。它的做法简单之极。把萝卜擦丝调味,挤去水分,加生面使其粘结成团,即可下油锅炸。有好事者在其中加入其他配料如粉丝豆腐之类,都不如纯萝卜口味清醇。

这些过年的吃食被做好后,放入大容器中,置于低温处,通常是阳台上保存。一周内厨房不需要再点火,除非把这些吃食蒸热。我印象里我的母亲会烫头发,穿上颜色稍艳的新衣服,与我父亲出去拜年。大多数时间她在房间内休息。我们兄弟被吩咐自己去阳台上找东西吃。是啊,我现在回想,家庭主妇们辛苦了一年,总算可有几天不用做家务。男女平等这样的理念,中共可以推广到社会层面,但是家庭内部的平等还要待以时日。

我的印象中年夜饭没有任何肉类。这与我太太的回忆是一致的。1980年代城市居民的副食供应还是配给制而且数量极为有限。每人每户可享用的肉类大概都体现在极肥的五花猪肉。少量瘦肉用来炒菜或者包饺子,其他部分最终变成了搪瓷缸中的猪油了。

传统中国文化有一个特色:祖先崇拜。表现在年节之时对祖先的祭祀形式,即祭祖。这是道地的以人为本思想,比西方的感上帝恩这样的以神为本的境界要高。

南宋诗人陆游有《示儿》诗一首,是他的临终之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在诗中要求他的儿子,以后祭祖的时候,在通常的祭祀形式之外,要特别加上告知先人国家再次被赵宋政府统一的消息。这表明了他的爱国者的立场和对中华文化的必胜信心。

我们人在英国,形式上的春节都没有,更不提祭祖了。如果非要祭的话,也要应放翁的要求,把那些"王师"的好消息告知先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我认为如下:

"中国人民正走在繁荣富强的道路上。"

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中国面临的潜在的和现实的社会和自然危机有多重,清醒的朋友们都看得到。但是,当下人民整体的满足感是无法否认的。这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这条繁荣富强之路通往何方?这样的满足感会决定国家的未来走向,哪怕是帝国。

通宝推:金书,jellobean,柏林墙,朝雨,agenda21,李根,赵沐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