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曾祖父之死 -- 往往外

共:💬355 🌺1578 🌵4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用了腾讯的《历史频道》做证据,这确乎是个有屁股的媒体

(先说一句啊,我无论是质疑还是肯定,都不是针对你的,追问谁的责任是为了搞清数据是否可信,而不是因为立场的不同。你着相了,呵呵。

那段历史扑朔迷离,我真的不知道该信哪个。我给了一个统计局的数字,是事件发生37年后做的统计数据,你说不对,应该用另一个统计局的数据,即事件发生52年后的数据。为什么52年后同一个机构给出的数据比早先的数据更可靠呢?难道数据会像小树一样自己随时间长大?或有你和你给的链接都没说明白的原因?自然,我也不肯定事件发生后37年的数据就是对的。我都说了,我不知道该采用哪个数据,我其实一个都不信。所以我号召大调查——希望几十年后,这段历史不是一张可以任意描画的手纸,采用哪个不是只关乎屁股,而不关乎史实。)

腾讯坚决否认统计局1995年的统计数据,该期《历史频道》想采用的数据大约是3000万,不过,腾讯也没好意思说1960年减少的1000万是饿死人数,而是说

比较官方的说法来自201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首次确认了1960年人口减少1000万。

这就又回到我前面的问题了,即这个1000万怎么得来的。咱姑且信它是真的,虽然这么整齐的数字让我发憷——这个数据可不是约数哦,它是一个有整有零精确到个位数的数字和另一个有整有零精确到个位数的数字之差。

我当然信有饿死的,且不少。我在前面给了灾害数据,告诉你这3年发生了近代史上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旱灾,并在局部造成了近代史上罕见的涝灾、虫灾和冻灾,但你坚持认为

那三年无大战争、大移民等因素,而如水灾火灾地质灾害自杀工伤等因素而导致的非正常死亡,本身基数就小,即使有什么变化,变化也不足以导致人口曲线发生这么大的波动,所以就忽略了。

原来在你看来,3年大旱算是平年,甚至好年头。我前面给你了阳春阳江日均降水650毫米等数字(最高800多毫米),降水量这么大居然是不会死人的,但只有这个降雨量1/4到1/6的北京大水就可以淹死人且拷问良心了;毁坏23.6万座水库的水灾、风灾、雹灾原来也是不会死人的……在你看来,那3年,没有火灾,没有工伤,没有溺水,没有自杀、他杀、医疗事故、交通事故死亡,只有坐着等着被饿死。

这个我就不太明白了,2011年报纸报道说,我国每年非正常死亡800万外链出处这个数据还是扣除了“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

今天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昨天,中国红十字总会训练中心主任辛宝山表示,排除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外,我国每年死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数逾800万,其中八成是可以避免的。
按你的说法,这些非正常死亡的大约也都是饿死的吧?

你的这个公式有点问题

“因营养不良导致的非正常死亡=三年实际出生人数-(63年总人数-58年总人数)-正常状态死亡人数”。
首先呢,你完全忽视或故意混淆了非正常死亡和饿死之间的区别,并成功地把非正常死亡加了个前缀“因营养不良导致的非正常死亡”。随后你又注明道,饿死不是直接饿死,是营养不良造成的。呵呵,然后非正常死亡就成功地被你转换成饿死的概念了

大概是非正常死亡这个说法有种暧昧的味道吧,喜欢用非正常死亡人数来暗示饿死人数的人,会有种“我已经窥见了你丫的小秘密”的快感,真理在握、新词我有的正义感也油然而生。可惜,对于我这样的榆木脑壳偏执狂,定义是非常重要的,公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前面数帖,我已经给出统计局的备注了,即营养不良会首先导致女性绝经、生育能力和生育率下降;自然灾害频发会导致因灾非正常死亡人数激增,再加上真正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死亡(即饿死的),会造成年度总人口下降。统计局在该书里特意注明女性月经周期和生育能力的变化,我的理解是这对人口变化很重要。当然也许我理解的不对,你或者别人也可以告诉我哪儿不对,以帮我这个偏执狂解惑。按你在回帖后面的说法(出生率统计口径不一,甚至可能无法得到那时的数据)且女性生育力下降已被确认后,我们应该怎么确定那3年实际出生人数呢?

这个是不是就能说明我对60年减少1000万的官方解释完全不信呢?一点也不是。我只是非常困惑,不知道该不该信。而且,据说信统计局的都是脑残,我虽然脑壳硬了,也不愿意再变残,所以又想找统计局打架数字之外的证据。

这次你帮了我,告诉我在腾讯这个有屁股的媒体上引用了王耕今1989年撰写的《乡村三十年——凤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录》。百度说,王1911年生人,他的所有著作都是在改开后即67岁以后写的,这一本书是他78岁写的。老当益壮的王到底从何处搞到这些资料的我不知道,因此我准备淘一本(今年尚未过半,已经买了200多本书,啊,我的荷包)。

王的书我还没看,因此无法评价。不过,我想我们对这3年的数据彼此有矛盾应该达成共识了吧?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病急乱投医,找了强国邋遢道人的文章,然后你又告诉我说这个数据也不对

你所贴的邋遢道人的文章,那是他没搞明白我国这些统计数据的形成。我国总人口数据,在80年代前,就是采用公安部(内务部)掌握的户籍人口数,而出生率、死亡率是另一套统计,按抽样调查算出来的,所以数对不上。不仅是那三年,之前的50年代,之后的60.70年代,都对不上。一般来说,我国的出生率、死亡率很可能都低估了,因为有漏报,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婴儿的出生和死亡,我国农村,经常在1岁甚至更后,才报户口,在1岁之前死亡,往往在统计上既无出生也无死亡。

好的,我接受你的部分观点,即统计口径不一导致数据差异。内务部49年成立,55年户政管理部分归了公安部,58年移民事宜归了农垦部,68年内务部撤销。也就是说,户政方面,内务部和公安部统计口径可能不一,移民方面内务部和农垦部可能不一,那时农垦移民数量巨大,这个差异确实很重要。

但这又出来一个问题了,既然

之前的50年代,之后的60.70年代,都对不上。
,那统计局在之后给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又怎么知道哪个是对的呢?如果统计局在之前有自己按统一口径普查的数据,它为什么不用自己统一的数据而用非一致口径的呢?可见那时的数据大家都只有一部分,且这部分在第四次人口普查前已经到了统计局那里了,公安局也好内务部也好农垦部也好,不可能在95年出书时又发现了新的统计数据。那我就更疑惑了,2011年新出来的数据是哪儿冒出来的?它的来源是哪里?难道95年后的第17年,又从公安部或者早已挂掉的内务部和农垦部52年前的故纸堆里找到了新证据?

还有,你对邋遢道人质疑的反质疑也许不小心偷换了关键概念,比如说1983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之间的差异,以及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之间的差异。邋遢道人给的数据是第三次(83年)、第四次(90年)、第五次(2000年)的数据比较,并未用到80年代前的数据

也就是说,就是这个国家现代的、可信又可靠的统计数据搞出了鬼,让1960年出生的人经过40年不仅一个没死,反倒多出了77万,高达5.54%,远超你质疑的死亡率的变化(按你在前面质疑其他网友时湖南死亡率的说法,“60年的死亡率比正常年份1.1%高出一倍,即2.2%”)。

我承认我依然是困惑的,但你似乎也不比我更清楚。要不,我们一起号召大家组织一个调查吧,别让统计局和别有用心的人帮我们思考,您觉得如何?

通宝推:空格,左手拈花,三笑,瀚海黄沙,马哥,履虎,燕人,witten1,崇山彩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