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汉奸之妥协理论 -- 王威

共:💬159 🌺167 🌵3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GNP只是看起来没有恶化,但细揪生活消费和军工生产的比重

就知道其实已经恶化了。

还有一点,日本鬼子把拨出来军费等在日本和朝鲜的银行多次重复抵押贷款,实际上是以滥发货币来筹措军费的,而这些债务又不记入国家公债,其实是大量的侵占了日本的国民储蓄等资金的。

文摘:日本为什么要放弃北进实行南进

奈何天

我在JC上看到这样一种说法,说什么日本战败的原因是贪婪的日军在1941年初乘机开入法属安南,威胁和危害了美英荷法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利益,于是美国才停运废铁、原油、锡矿、重型航空炸弹等战略物资,进而引发了太平洋战争,如果日本能效法甲午战争后,在德、法、俄的压力下,乖乖退还辽东半岛的做法,即在英美压力下退出安南,祗要日本退出安南,废铁、原油、橡胶、锡矿、重型航空炸弹等战略物资,英美会马上恢复供应,日本就不会战败,则今天整个中国极可能仍在日本控制之下。实际上,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日本之所以要进入法属印度支那,进而与美国开战,是因为经济上已经到了不向东南亚进军己不足以继续进行侵华战事的地步,当时日本面临着两大危机-财政危机与资源危机,

从财政危机方面看,日本自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即推行大力扩充军备的财政政策,如在1936年8月的第二次补充军备方案中,即规定到1938年为止,以30亿日元扩充陆军,7.7亿日元扩充海军,以至1937年度之财政预算比1936年度超出7.3亿日元,

而自侵华战争爆发后,仅在1937年9月即编制了25亿日元的临时军费预算,从侵华战争爆发后至1941年止,特别军费用支达268亿日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侵华战事,[“军械预算大部份用于生产弹药,弹药费1937年度占军械费56%,1938年度实际上占军械费的76%”(中原茂敏:《大东亚补给战》78页)。]而为了筹措军费,日本采取了增加税收,滥发公债及纸币的作法,如在1936年将法人所得税增加80%,个人所得税增加30%遗产税增加10%,废止了股票所得可抵扣40%税额之规定,并建立了财产税,烟.酒税等新税,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后,又实行临时增税及创立“华北事变特别税”,1938年又创立“中国事变特别税”,但所得远不足以应付巨大的开支,又滥发公债及纸币,其公债年发行额1936年不足10亿日元,1937年扩充至15亿日元,到1941年更高达87亿日元,其公债总额1936年未为104亿日元,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为373亿日元,1938年,日本银行券的担保储备额由10亿日元上升至17亿日元,1939年4月,升至22亿日元,而到了1941年则上升至47亿日元,其货币流通量则由1936年的26亿日元猛增至1941年的79亿日元,结果导致物价上涨一倍以上,而日本工人的实际工资以1937年为100,到1941年则为84,日本国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了四分之一,国家财政面临崩溃,而比财政危机更为可怕的是资源危机,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大部分资源依赖于从国外进口,为此,当时的日本拥有一支仅次于英美总吨位约600万吨的世界第三大船队,侵华战争爆发前的日本(包括台湾,朝鲜及伪满)对外依赖度为:铁矿石52.3%,铁矾土100%,橡胶100%,石油80%,盐63%,棉花及羊毛99.9%,废钢铁67%,铜.铝.铅锌等均为一半及一半以上,

日本扩充军备,发展重工业,虽然使军事重工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如钢材产量1929年为203万吨,至1936年为410万吨,煤产量1931年为2800万吨,1936年为4100万吨,化学工业增长1.5倍,而资源进口也为之大增,仅石油进口一项,即从1931年的228万千升增长至1936年的451万千升,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大增,1936年1-6月,出超2.7亿日元,而1937年的同期,则入超6.2亿日元,3-7月的黄金输出额为3亿日元,实际情况则更坏,1936年全年,日本入超1.29亿日元,扣除对伪满的出超2.46亿日元,实际入超达3.76亿日元,1937年的入超达6.38亿日元,扣除对伪满及侵华日军占领地区的出超3.21亿日元,实际入超9.59亿日元,而到了1939年,在大幅度的削减了民用物资进口之后,日本的进口为29.18亿日元,出口为35.76亿日元,但扣除对无法获取黄金外汇的“日元圈(伪满及侵华日军占领地区)”进出口,进口为22.35亿日元,出口为18.29亿日元,日本经济力的不足,在1939-1940年度即开始表面化了,首先出现的是粮食供应不足,1939年的日本本土之大米需求量为8千万石,比1936年上升了近1千万石,而在侵华战争爆发前,日本本土每年需从台湾,朝鲜输入1300-1400万石大米,而此时,由于战争的因素,日本本土的粮产量自1939年起即一直在下降,自台湾,朝鲜输入大米由于战争及当地的军需等因素,输入额逐年下降,1938年为225万吨,1939年为145万吨,1940年则为48万吨,日本为此想尽了办法,下令农民要将生产的大米及麦子等粮产品,除自己食用及种子外,都要以官价卖给政府,实行粮食配给,禁止一般的饭店,餐馆出售米饭,大力宣传食用代用食品,规定早饭不能超过1日元,中饭2.5日元,晚饭5日元,即便如此,仍有900万石的缺口,为此,日本不得不拿出2亿日元的外汇向法属印度支那,泰国进口了800万石大米,紧随粮食危机而来的是电力与煤炭危机,由于煤炭不足,发电量只能满足80%的需求,为此,日本大搞经济管制,1938年10月,首先实行棉花及棉纱价格管制,1939年10月18日,又发布价格管制令,将价格限制在1939年9月18日水平,1940年7月7日,又下令禁止奢侈品生产及销售,将电风扇,收音机等均列为奢侈品,

而对日本来说,对其侵华战争影响最大的是资源危机,到1941年,日本所控制的资源只能满足煤炭需求量的88.3%,石油的18.4%,铁矿石的42.4%,铜的43%,铝的15%,铅锌的18.4%,而要得到这些资源,一种办法是通过贸易进口,而对进口资源具有制约的是其黄金外汇的储备量,它决定了日本的物资进口能力并进而决定其战争持续能力,在侵华战争爆发时,日本银行的黄金储备额包括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在内不过13.5亿日元,而在日俄战争时,日本国硬通货储备为1400万日元,又借得外债8亿日元,合1937年日元价为28亿日元,在侵华战争的巨大消耗下,日本在1936-1941年的国际收支逆差达50亿日元,黄金外汇已所剩无几,以至日本不得不开始动用战略储备物资,而日本采取的扩大出口,压缩进口,掠夺占领地,对外借款等各种办法均已无效,就当时而言,日本的主要出口物资为生丝及棉纺织品,主要出口对象为美英及东南亚,由于“二战”爆发所带来的购买力下降及封锁等因素,以及日本国内对民用工业的限制,其出口额自1939年达到最高峰后即开始大幅度下降,压缩进口已经把民用物资的进口压缩到了极限,至于对外借款,自1936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共借外债16.25亿日元,其中政府贷款12亿日元(内美国长期贷款7亿日元),1941年日本之外债余额12.5亿日元,因此,自1941年起,己无商业贷款的可能了,而对占领地的掠夺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虽然中国(侵华日军占领地区)的矿产资源足以满足日本的多数矿产需求,但这在当时仅仅只是一种潜力,要想开发出来,需要时间及金钱,有人认为日本当时如发现了大庆,就可以不打太平洋战争了,但却没想过日本当时正处于战争状态下,既无时间也无金钱,北进西伯利亚更是如此,以致当时日本的海陆军将领都议论说“北进有何好处,难道打下西伯利亚来给天皇做猎苑,打黑熊用?”

在这种局面下,日本只有三种选择,1,撤出中国,结束侵华战争,但这对日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因为日本伤亡已达数十万,。。。并且已经耗费了几百亿元的军事开支,而且这将使因战争而掩盖的财危机爆发,从而导致经济崩溃,2,以对日本有利的条件来停止侵华战争,但在中国方面的顽强抵抗下,无法实现,据日本在1941年估计,要想打胜侵华战争,至少还需要3年,而且这是在中国无外援条件下的估计,而日本的黄金外汇储备是无法支撑这样长的时间,那就只剩下了第3条路,南进掠夺资源以支撑对华战争,而日本南进的作法又触犯了美国,导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进而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老美为了给自己脸上帖金,硬是倒果为因,说什么是美国的经济封锁,导致了日本的发动太平洋战争,其实,以引发美国对日本施以战略物资禁运的日军进入法属印度支那。主要原因是法国当局不想执行与日本签订的贸易合约,将1940年6月提供的大米从5月份的10万吨减少为5万吨,7.8两月还要减少到6月的一半,出售给日本的1.5万吨橡胶要用美元支付,事实上即使日本不进兵法属印度支那,美国不对日本实行石油和废钢等战略物资禁运,日本也快无钱采购这些物资了,正如水桶理论所说-水桶的容量是由水桶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了正是因为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占领了东南亚,才使日本能够将战争支撑到1945年中的

1939年的日本本土大米需求量为8千万石,战前,日本本土每年需从台湾,朝鲜输入1300-1400万石大米,由于战争的因素,日本本土的粮产量自1939年起即一直在下降,自台湾,朝鲜输入大米由于战争及当地的军需等因素,输入额逐年下降,1938年为225万吨,1939年为145万吨,1940年则为48万吨,日本为此实行粮食配给,禁止一般的饭店,餐馆出售米饭,大力宣传食用代用食品,规定早饭不能超过1日元,中饭2.5日元,晚饭5日元,但仍有900万石的缺口,为此,日本不得不拿出2亿日元的外汇向法属印度支那,泰国进口了800万石大米,在侵华战争爆发时,日本银行的黄金储备额包括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在内不过13.5亿日元。事实上就算美等国不禁运,拖上几年,日本也没钱进口了。

一后勤

(1)表面看日军军饷是增加的,但日军的军饷要强制储蓄一部分,战时不能支取,而储蓄也相应增涨,如一名伍长三七年有14元,储0.5余13.5元,但到四三年,军饷增到36元,强储增到20元。此外原无偿或低价提供的烟酒糖茶多被停掉,而市价却成倍增涨,所以日军的实际工资是下降了。

(2)日军火食战初大米占70%,后减为50%,副食特别是肉食也不断减少。

二官兵

(1)日军战初军官全是经过四年军校的,而战时军校先是改成两年后又改成一年半,部分更是减到半年。

(2)编成上战初一个日满编连有200-240人,而到四二年简了进一半变成120-150人,为了保正兵源,征兵标准一降再降。

三士气

(1)三七年七月前共军仅服日军20余人,且全为伤或弹尽。三八年一到五月共军服104人,三八年五月到四一年五月的三年中共服1771人。

(2)主动投城或自动放下武器的,在被服人员中四零年占7%,四二年18%,四三年40%,最有名的一次是,四四年南京地区十八名日军企图集体投共,事败被镇压

(3)日军中反战人员增加,三九年华北宪兵查到反战人员136人内含9名将校,其中共产分子123人,社会民主分子8人,其它5人。

不会说日语的,如果不是我们破坏了日本在占领区的征收。

那才真要说日语那,美在日本攻击西方殖民地前从没帮过中国,还卖给日许多战略物资,而日本向西方殖民地攻击后,也只是停卖了,在日本主动攻击它前,也没打日本。

而日本所以急于攻击东南亚,根本原因是其在中国的作战,因征收能力被破坏,已经收支不平衡了,连粮食都无法保证了,所以急需要可以正常征得物资的新占领区。

事实上如果日本不是占领了东南亚,再拖几年,其仅就粮食一项,就会拖死它,因为在占领区得到的粮,将将够占领区及占领军用,本土因大量劳力投入战争和军工,粮食主要靠进口,而为了进口必不可少的粮,又要付出大量其它也同样紧张的物资。

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不是什么人的恩赐。这不是意识形态的想象,是计算各种资源的结果。

如果日不与西方和美冲突,在中国的战争赤子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流干血只是个时间问题,仅就粮一项,不进口几千万人没饭吃,进口则流失大量其它资源,最后一无所有,自力更生则要大量消减军队和军工人员导至军力下降,所以就算没有外国人,我们也不会说日语,最多打的时间长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