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0、医理概念商榷 -- 李俚

共:💬98 🌺280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五行、六气与脏腑

上篇建立了气化模型,并将其与人体关联,可以解释很多概念。试举几例:

“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人是万物之一,也沉浮于死生之门,合于四时阴阳,此处阴阳,已涵括阴阳的气化特性,无气化则就无阴阳,四时沉浮,为阴阳气化之循环往复变化。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句争议极大,大多数人都是含混的一笔带过,说什么阴者起亟以应乎外;那么阳者卫外而为固就失去对仗排比的韵味。更有些牛人,如李阳波等的解释,我就理解不了。由我们的模型可知,阴者气交过程是地气(被六腑处理过的精气)进来,所以藏精,散精为气,才能供给人的神明活动。内经云:"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阴出了问题,就会脉大数,人会发狂谵语。脉为人体气血流通的经隧,发狂谵语属于人的“神用”概念,相当于思维等高等神经活动。如此对比,对起亟的概念大概可以认为是人体内部的运作机理。阴符经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起亟的意思是否就是“动其机、万化安”?我认为就是“化机”两字。亟本意为“极”,亦有“急需”之意,如《左传》之定公五年:“夏,归粟於蔡,以周亟,矜无资。”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陛下思周曲成,未忍捐弃微臣,困至於亟,转不堪胜。”其意就与藏精化气以供人体需要的说法相通了。

“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这句在上篇介绍天地气交模型的时候已经提过。这里要强调的是,内经对阴阳的定义,是相对的概念。正如我在模型里提到“细线上下随便移动”,反正在哪里都有气化。那么内经对这样的阴阳关系划分之后,就便于定位和分析病症。所以,这些概念必须和人体具体的东西结合起来,才能确定到底指什么。譬如人体上为阳下为阴,可是背又是阳腹为阴,那么腰脊处是阴还是阳?不明白需要考虑的人体特定目标,阴阳就陷入混乱之中。将阴阳抽走气化概念,静态考虑,是陷入这个混乱的根本原因,这样的人太多了。

人为万物之长,为天地气交之结果,这个结果是啥呢?相似性类比关系大概基于如下的思考: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岛岛岛,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云气,人有卫气;地有草蔖,人有毫毛;天有昼晦,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时不生草,人有毋子。此人所以与天地相应者。”

与此相似性思考中,从逻辑上抽象出地有五行,天有六气。五行即五脏,为何还需要添加五行的概念?两者在概念上为包含关系,即五行为大概念,五藏为五行在人体上的体现。凡是秉地气所生,就可以按类相推,则可以知万物。言天者验之于人,言人者推及万物,逻辑上说的过去。五行的引进,就将药物、养生等都建立起关联。对于五行药物的说法,唐容川有本草的书,不妨一读。

五行既定,自然的引出五脏的概念,五脏秉地气而生,既然有生,就有气化,所以有脏必然有对应的腑,腑的生成,天气所生,也为气化所成。那么为何要用“五”而天用“六”,我对此并没有很确定的理解。难道因为天有六合,地有四方的缘故?因为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六十四卦方圆图可参考。总之,既然内经这么定义了,那就这么用。如果自己有一套更好的分法,也无妨。不过如果要把这千年来的中医古籍以及治病法则都用上自己独创的玩法,显然有不小难度;不参考这些古籍嘛,又无法吸取他人的经验以提高自己。

内经至此,开始给五脏加以各种属性。详细可以阅读内经原文。我只摘取部分列于下面:

灵枢-本神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此处定义五脏所藏,五脏所藏为精气,精气供给血脉营气精神所用,五脏所用为心意志思智虑。内经明言: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谷而行津液者也。

关于脏腑,内经也有令人迷惑的东西,如“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者,亦有长短、小大、厚薄、结直、缓急者。”似乎说来五脏六腑是有形体的,那就是生理性五脏,人说你不是反复强调五脏非实体为概念性的么?这问题应该纠结了很多人,好像还有人专门搞这个藏象理论研究,在我看来是骗经费的。这应该怎么理解?这属于先有概念然后重构实体。从四时阴阳天地气化推论出人体的五脏六腑,首先知道有这个功能,然后面对大活人思索人体内部何者与天地之气对应从而实现这些功能?逐渐的发现了部分组织和器官可以用来对应。

以某个作战班为例子,有机枪手,有狙击的,有冲锋的,作为指挥者,并不关心每个人长的啥样,形态结构有啥问题,只知道这组人有这些功能角色,并且根据这些功能对外界的应变能力,组合合适的进攻模式。如果对这个班的人并不熟悉,我们自己也会根据别的经验,譬如杀猪、杀羊等看到的脏腑构造,脑海里会形成机枪手、狙击手等的形象。很显然,这种经验偏差会很大,因为脱离了具体的真正的人员的形象。同一个人员,可以兼任不同的功能,譬如可以是狙击手担任指挥的角色。而且,在战斗过程中,有人员伤亡等,那么每个人的功能也会根据场合更换。

对于人体的脏腑,也是如此,所以上述这些形容词,只是古人思维逻辑加工过的实体。几乎每个实体脏腑都和某个概念脏腑有关。这点,和西医的解剖脏腑区别就出来了。一个重功能,一个重结构,优缺点自己可以比较的。重功能,可以通过了解结构,更好把功能发挥出来。指挥员对参与战斗的每个人性格脾气能力了解的透彻,那么可以扬长补短根据现场情况更好的组合队伍。如果重结构,并且把结构当作功能的先决条件,那么就缺乏应变性。所以,一个班打散了,中医的可以战到最后一个人,送信的、做饭的、警卫员啥的,也会组织和指挥实现一些目的和功能。西医的一旦减员结构被破坏,就要退撤。

清朝有个叫王清任的人,他有几个方子很有名。他解剖了不少尸体,得出结论动脉管流的是气,静脉管是血。这个错误的概念从哪里来的呢?人死了之后,心脏停止跳动,血液都聚集到了静脉管,动脉是没有血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创的几个方子。道理就在于此:脏腑是功能性的,并非实体。即使将此与部分相关实体对应,也不过是有助于我们了解已知实体对功能的作用有多大,有助于我们调整功能的改变,并非针对结构实体来做改变。

《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悲为肺志,金胜木也;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五脏概念的定义,是为了理解人体的生理特点,所以我说内经是人体生理病理书。到目前为之,我们对六气描述并不多,只知其为天气,属阳,并通过气化作用于万物。因为六气的概念,贯穿整本内经,病有内因外因,内因有七情,正是五脏所主;外因有六气为淫。至于不内不外因,什么蛇咬、雷劈之类的,属于天地视民如草芥的因素了。内因全书讲述的并不多,主要就是六气为病。现在了解六气为风寒暑湿燥火并不妨碍对脏腑的理解,留到后面探讨也无不可。

(本篇完,下一篇为气血营卫)

通宝推:金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