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小马拉大车——秦汉时期疆域变迁的一大特色 -- 江南水

共:💬140 🌺1065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哦?
家园 有书

古稻田的发现对研究稻作农耕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稻谷标本的发现,固然可以推断稻作起源的年代,但是却难以了解稻作在当时经济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也无法确定当时种植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只有原始的稻作生产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才可能出现稻田,因而古稻田的发现对研究原始稻作农耕的起源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可是,我国过去长期未能发现原始农业的稻田遗址,一直引为遗憾。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先后在江苏省苏州市草鞋山和湖南省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稻田遗址。

1992年至l995年以来,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日本同行们合作,对原吴县(今划归苏州)草鞋山马家浜文化遗址进行重新发掘,目的是寻找当时的稻田遗址,结果获得成功,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稻田遗址。在马家浜文化遗址东区发现水稻田33块、水沟三条、水井六个。水稻田的平面多为圆角长方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浅坑。面积小的仅有0.9平方米,大的达12.5平方米,浅坑深0.2~0.5米,成西南一东北成行排列。水稻田之间有的用水口相通,并有水沟、蓄水井(坑)等设施,使水流经水沟、蓄水井(坑)而进入水稻田内。在西区发现人工开挖的大水塘二个、水田11块、水沟三条、水井四座。稻田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均与东区相同。这种稻田的结构形态,从田边有水沟、水井发展到有水塘,“已具有我国历史时期水田结构的雏形,从原始形态发展到规模经营,说明稻作农业生产已日趋成熟”。“因此,对长江下游马家浜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的发展程度应作出崭新的科学评估”[34]。

1996年冬天,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对澧县城头山遗址进行重新发掘时,在早期城墙下发现了古稻田。l997年冬对古稻田进行了大面积发掘,清理出三条田埂。三条田埂之间形成二丘田。稻田中的泥土为青灰色纯净的静水沉积,有很强的黏性,形成龟裂纹,泥土中还保存着稻梗和根须,从局部剖面观察,可以看出一根根往下伸展的根须或留下的痕迹,可辨识出当时采用的播种方式是撒播。稻田可分两层,下层的泥土经光释光法测定,其年代为距今6629±896年。这不但在国内,就是在全世界也是目前已经发掘出来的年代最早的古稻田。

同时还发现了与水稻配套的原始灌溉系统,有水坑和水沟。已发现的水坑有三个,直径为1.2~1.5米,深约l.3米。坑底有一层很浅的淤泥。水坑高于稻田,有水沟连接通向稻田。目前已发现的水沟有三条,在沟中发现一些汤家岗文化的陶片,从而为灌溉系统的断代提供了物证。汤家岗文化的年代为距今6500年至6300年,与上述稻田泥土用光释光法测定的年代十分接近。这也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原始农业灌溉系统,对研究原始稻作生产的起源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35]。

草鞋山和城头山两处古稻田的发现,表明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在6000年前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当时的播种方式是撒播,已经有了初步的灌溉系统,这些都是过去研究中只能猜测而无法肯定的事情,现在终于能够获得考古学上的证明,可以说是中国农业考古中有关原始稻作农耕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也使得主张稻作起源于长江中下游说的学者受到鼓舞。

《农业考古》陈文华

通宝推:慧诚,bayerno,板砖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