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拿什么纪念您呢──毛时代生活体会的点滴之一 -- 潇洒书生

共:💬96 🌺1824 🌵10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山沟里生活实况──毛时代生活体会点滴之三

我在毛时代生活、学习了十几年,对于那时的衣食住行不仅了解,而且天天体验。如果按照今天的生活水平和消费理念来审视,我在那个时代经历的生活简直是“贫穷”、“枯燥”甚至“痛苦”。不过,实事求是地讲,在当年还真不觉得有今人感叹的“如此不堪”。

这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多数人生活所比较对象是“解放前”。以我父亲为例,他在蒋总统时代生活了二十年,完成了从小学到中专的学习。但据父亲回忆,从小学、初中到中专,全靠家里的亲戚施舍赞助,即使在免费的职业学校读书,常常吃不饱饭;幼时伙伴鲜有小学毕业的。我爷爷在军阀部队当过炮兵团副官,他在自述中说:二十年代军阀混战,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成天担心掉脑袋。我奶奶为了维持生计,在小县城里卖鸦片烟,按今天人们想象“肯定发大财”,事实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对于他们来说,新中国后的生活比起旧社会“好多了”。因为有比较,有盼头,所以,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对党对主席始终怀着感情并保持忠诚。对于这些生活在毛时代的基本群众而言,虽然也饿过肚子,但他们过去饿肚子次数更多、时间更长,因此并无“反对党”、“反对毛主席”的情绪。我的一位老领导说,没有毛主席,我只能在大巴山放羊,永远是一个文盲。这位老领导解放后才上小学一年级,当时已经11岁了。后来,一直靠助学金读完大学。他父母两族几代人都是文盲,家里有人能读书,全家非常高兴。另外一些人则是相反,解放后,他们的特权、利益、地位等等被剥夺了,反对、抵制发乎于本能。更让这些人不爽是“贾府里的小姐居然要听丫环使唤”。

从我懂事的时候开始,就经常接受“勤俭建国”方针的教育,也知道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工作上“艰苦奋斗”、生活上“艰苦朴素”。我虽然生在大城市,但更长的时间是在山区。我们家里的条件相比之下算是较好的,父亲月薪70多元,母亲月薪30多元,但供养的人口却有8人。七十年代初期,我家基本每周能吃上一顿肉,每天三顿饭也能吃饱,虽然,吃的是三分之一的大米、三分之二的粗粮(玉米、红苕等),我们哥仨每学期的学杂费用不超过20元。大米一毛几分钱一斤,猪肉六毛多钱一斤。物价不高,只是要凭票供应。我所在的工厂周边是农村,农民吃粗粮的比重大,吃饱是没有问题的。厂里职工家属吃菜都上“自由市场”买,偶尔也能买到猪、羊肉,更多的时候是买鸡、鸭、鱼。我家隔壁住的是小俩口,总收入50多元,都得往自家老人月供生活费。不过,这俩口吃穿用度水平并不低于我家。

现在的人们都是买衣服穿。那时,多数人家的衣物多是扯布、买线回来自己缝纫、针织。我母亲缝衣服水平不高,就请裁缝铺的师傅“打衣服”,毛衣则是自己针织。听说,边远山区有一家盖一床棉被或两人“打伙”穿一条裤子的情况,我没有亲眼见过。倒是看到不少人所穿的衣服都打了“补丁”。那时,青年小伙的时尚服装就是军装,夏天能穿“海魂衫”就挺神气的。当然,我直到1979年都穿过打“补丁”的衣服。我哥哥当知青就在离家三十多里的农村,干活比较卖力,挣的口粮养活自己是没有问题的,每年凭所没挣工分可以变现70多元人民币。我父亲吸烟,抽的是“朝阳桥”、“大前门”、“金沙江”,多是两、三毛钱一包。哪些青工则多买一毛几分钱的烟抽,当然,也有抽八分钱一包“经济烟”的。农民抽纸烟的也不少,但抽“叶子烟”的更多。邻居一老太太还抽水烟呢。

按照现今一些人的说法或想象,那时的人“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没有效率和工作积极性。我亲身的经历足以说明,这些说法或臆断“不符合事实”。我小时候经常进厂给父亲、母亲送饭,因为他们加班干活的时间太长,我在现场看到父母和同事都在很认真的做事,绝少闲聊偷懒。当年的导向是“劳动光荣”,工人谁做的工时多谁的荣誉就多。农民也并不懒,出工不出力是挣不到工分、分不到更多口粮的。实际上,当时农民比较困难的原因更多出在分配比例的政策上:国家、集体拿大头,个人拿小头。

网上经常有人这样反驳说毛好话的所谓“毛左”:既然怀念他,就回到那个时代去吧。我看了这样的“威胁”只有好笑。这纯粹是不讲理的废话。那个时代绝非臻善,但绝非地狱。对有过解放前经历的贫农、贫民、工人来说,这是他们“翻身”的时代,这苦那苦都比过去要好。

通宝推:请我吃饭,桥上,东海后学,脚歪不怕鞋正,山药糕,strain2,中秋下的城市,青木堂主,桥东棒棒,李根,盲人摸象,cel2000,surfxu,hyxu200,PCB,hwd99,gy197666,侧翼,SleepingBeauty,啊凡,联储主席,阿四,老老狐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