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0 前言:关于世界观和信仰 -- 海碗

共:💬69 🌺19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5.4 缘起观与“波粒二相性”

上一节已经介绍了“缘起观”与“性空观”。从缘起观来看,水,既可以呈现基于正常皮肤的“清凉”的触感,也可以呈现基于“受伤皮肤”的“火辣疼痛”的触感;而一副色盲分辨图谱,可以被正常人分辨出其中有一条狗的图案,但是色盲者却无法分辨。这说明,同一事物完全可以导致不同的感受和认知;而不同认知发生的原因,不过是在产生的感受的因果链条中,其中某个因素发生了改变。所以,从“缘起观”来看,事物根本没有任何“自有、本有”的特征。如果你将“自有、本有”当作是“客观”的内涵,那么,相当于事物没有任何“客观”的特征。

这里可以得出一些更深刻的结论:如果事物没有任何“自有、本有”的特征,那么,一只苹果,“本来”是什么样子?从缘起观来看,回答是:“苹果”本来没有任何样子。

你没有感到怀疑?这不符合我们的直觉。一只苹果,要么红的,要么绿的,总之有他自己的颜色……侬憨大啊,说“苹果”本来没有任何样子?!

其实回答是这样的:并非苹果看上去没有颜色;而是没有他“本来”的颜色。换句话说,苹果只有“看上去”的颜色;但看上去的颜色,不是他“本来的”颜色。这相当于说:如果一只苹果没被任何人看到,那么,这只苹果将永无机会去显示出任何一种颜色;只有被看到时,才根据眼睛的感觉能力、观看的方式、观看时有无辅助工具等因素,而显示出一种特定颜色。

假如您已经了解这一点,或许您可能还会有怀疑:那么要怎么解释我们每个人都看到桌子上有只红苹果?因为每个人都看到那只红苹果,所以苹果才是“客观”的苹果,不是吗?

回答是:不是每个人都看到桌子上那只“红”苹果,比如红绿色盲;至于你是不是认为那是一只苹果,其实取决于您对“苹果”的界定。这在上一节“本体纯粹是意识的界定和抽象”中解释过了。这是意识在主观层面总结演绎的结果。而且,即使100人中,有99人都认为苹果是“红色”,那也只是因为这99人,都具备相同或类似的观察条件;而且,大概永远无法排除特例,比如其中可能有某个比例(例如0.1%)的色盲。

关于事物不存在“自有、本有的”的特征,这种认识和思辨的过程,在关于光的本质的探索中,活生生的表现出来。这是关于量子力学的关于光的“波粒二相性”的探索。

光几乎被每个人所感知,并产生“色彩”的视觉。人们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某些实验中发现:光具有波的特征,例如衍射和干涉现象;有时又发现光具有粒子的特征,这主要是光电效应实验。所以前面推荐过一本科普性读物:《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而且,也建议过重点了解其中关于几个重要的关于光的特征的实验,比如“双缝干涉实验”;特别是后期的“延迟选择实验”。

如果您读过这本书,您会看到对于那些深信存在“客观性本质”的人们,对于波粒二相性,曾经是一个决大的困扰。而所有这些困扰,都来自他们内心所秉的概念或信念:物质应当具备一种“客观”的“本质”,比如对于光,要么是一种波,要么是一种物质,而不能既是波、又是物质。但是所有实验都证实:光既可以表现为一种波的特征,也可以表现为粒子的特征。

对于熟悉佛教“缘起性空”理论的人,是很容易习惯光可以表现出两种乃至更多种特征的。基于观察方式和观察手段,那么无论有多少种特征都不足为奇。

而关于《延迟选择实验》,则具有更深刻的意涵。因为在实验中设定了光的两条可选路径,而且,这两条路径可以是宏观尺度,比如绕过一个恒星的两条路径。那么,光是经由那条路径被最后检测到的?如果按照人们的直觉,光必定是先经过一个确定的路径,然后被检测到,有这样一个时间次序。但实验发现,这个次序似乎不存在。或者说:一切现象,仅仅是在被观测的当下,才成为事实。

所以量子理论认为:其实在未测定的时候,说光经由那条路径通过,根本无意义;甚至说光在某个时刻位于哪个位置,也没有意义。除非通过观测,确认光子的一个位置。几乎所有的物理特征都是如此。

总之,如果我能给出一些基于“缘起性空”感性的、直观的描述。可能是这样子;记得前面问过:对于十五晚上的月亮,你没有看他的时候,月亮是什么样子?回答应该是:如果你没有看那个月亮,月亮其实根本无所谓圆不圆,也根本谈不到是否悬在空中;只是在你看的时候,月亮才显示出挂在空中的、圆圆的、明亮的特征。但这不是月亮自己“本来”的特征,只是取决于你观看的条件和方式,为了阁下所特别显示的特征。您看到的月亮,只属于您自己,属于您看到的当下那一刻。如果要讨论月亮没被看到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这根本无意义;因为月亮只有被看到的时候才有个样子,所以月亮并不是“一直”那个样子。佛教理解这一点,并不需要借助于量子理论。

有些补充说明。“缘起”作为对一切现象的发生的解释,只是告诉我们: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有原因;但“缘起观”本身并不说明一切现象背后,“具体”的原因是什么。每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都不相同,所以都需要各自说明。佛教从功利性角度考虑,特别地关心苦乐问题及苦乐发生的原因,这就是业果的思想及实践;为了阐明自己的哲学观点,佛教对认知理论、辩论、音韵等相关学问作了解释;为了利益大众、指导修行,佛教对医学和修行达到解脱的实践与理论有给出解释。但是对之外其他领域的众多解释是忽略的;这是为什么佛教实践和科学研究缺少交集;但是,关于现象本质的哲学解释必定是要贯通各个领域的。

这一节,已经基于佛教“缘起性空”的观点,对“世界到底是什么”给出了解释。总之,一切现象都是“随因缘而生起”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任何现象、事物都没有“自有、本有”的特征和本质。关于这一点,我们使用了水、苹果等客观层面的例子做说明。但是主观层面呢?主观世界的现象有没有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我到底是谁?所以接下来继续探讨主观层面。

通宝推:zhikantie,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