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0 前言:关于世界观和信仰 -- 海碗

共:💬69 🌺19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6.5 佛教的“慈悲”观及实践

上一节提到来自情感体验的“幸福感”,说明了其因素在于“尊重”“谅解”和“奉献”等。同样,佛教认为快乐的体验是可以塑造的。但是,佛教应该不赞成追求爱情和俗世的感情,这有好多种原因,比如世俗生活和追求纯粹的、出世的精神体验会有冲突;然后,世俗的情感体验一般难以持久,而佛教所追求的快乐体验需要是长久且稳定的。还有其他原因,不多做解释。

但是无论如何,只要幸福体验是“缘起”的,即具备条件就能生起的话,那么,问题就是如何去创造条件。佛教具体的实践方法,就是佛教的“慈悲观”。这里不多做解释,您一定听说过“大慈大悲”等说法。

为了互相参照,这里将“慈悲心”和前面的“爱情”做个对比。佛教的“慈悲心”是遍及一切众生的;爱情不一样,爱情只针对一个或几个对象;这是因为一般来说,情感可以不止发生一次;虽然如此,但也绝不会很多。

爱情需要“欣赏和尊重”,尊重源自对对方“闪光点”的认知;佛教则认为一切众生都应该尊重并感激;尊重与感激也是慈悲心能够发生的基础。佛教当然有恭敬一切众生的理由,而且这种理由是恒久存在的;不过这里不做说明了。

爱情需要“谅解和牺牲”。佛教的慈悲心也同需要对众生生起悲悯,并要誓愿度尽众生。所以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么一句话。这应该有足够的牺牲精神了。

总之,如果世俗的情爱中可以获得幸福感,那么,基于同样的理由,慈悲心及实践,也应当能够生起类似的“快乐体验”,如果这是从内心发起的真实、深刻的情感的话。佛教的修行为了促使这一点发生,会借助于“禅定”。前面解释过禅定;依靠禅定,可以获得更专注、更警醒、更灵动的心,这种心更有力量、更有能力保证特定的情感会得以发生。而且,如果你接受基于尊重、谅解、奉献,世俗的情感会发生,那么,佛教也一定会有基于慈悲的某种情感发生。而且,这也是符合佛教的“因果”观的,慈悲心的实践是播种,将来的果实就是快乐的体验。

世人对佛教的误解之一是认为出家人的内心应该“平静”,乃至于像“枯木”一样了无生机;而所以要出家,正是为了避免“红尘”之中的情感。但是,基于慈悲的实践,却是必须要避免这一点的。而且,慈悲的实践到了一定程度,那么必然有类似的“幸福体验”发生。但是佛教有自己的术语来表述,就是“轻安”“喜乐”。

佛教的“幸福体验”,或者说“轻安”“喜乐”,来自身心两方面,所以有时称为“身轻安”和“心轻安”。既有基于感官的快乐体验,也有基于“意识”的快乐体验。世间性欲的“高潮”是一种快乐体验;但佛教的“身轻安”在层次会深度上,据说远远超过“高潮”的体验。

爱情顶多是对一个人、一辈子,佛教的慈悲心是对所有的众生,而众生据说是不能度尽的,所以慈悲心将可以无限延续,这样相关的体验也永不会终结。

但是归根结底,所有的“快乐体验”得以发生,都是基于“意识”中的概念。佛教认为概念是“可塑”的,所以佛教的修行,主要就是“塑造”特定的概念;概念的塑造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塑造特定世界观的过程。这基本上就是“修行”的精髓含义。

佛教的慈悲观的实践,一样要塑造各种概念,比如尊重众生、悲悯众生、乃至不惜牺牲的利他(典故如舍身饲虎等)。而且,为了强化、坚固这些概念,必须借助于禅定;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禅定的力量,所以各种体验才在深度和层次上,超越世俗无数倍。你如果想了解禅定,可以从网上查找《童蒙止观》的白话版,很容易懂。所有这些体验,应该就是佛教以及其他一些宗教具备生命力的原因。

当然,您对宗教可能没兴趣,我必须得了解这一点;但是,任何人却无法否认对“快乐体验”的天生的欲望。所有人辛苦一生,难道不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吗?很多人也都在以巨大的心血,去经营自己的感情;即使你认定一首歌曲是“经典”,也只是因为这首歌曲给了你不同的体验。我们毕生都在追求各种体验。所以,那些事业有成、有钱有闲的人,如果从理性出发换个角度,去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快乐体验”,是完全可能的。玩豪车、更多的女人、海天盛宴、收藏,可以带来某种乐趣;但是如果你悟性和智力都够,那么同样的代价,足以让你获得更高程度的体验。

佛教团体及信徒,在慈悲观及实践上,整体上并非是乐观的。有些人进入佛教不过是为了谋生,他的概念和世界观,和世俗未必有明确的区别。但这样获得佛教的某些体验是不可能的。他必须先培养出特定的“概念”才成。所以有句话是“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仅仅有信仰是不够的,何谈缺乏信仰;而且,一定要了解“苦乐”体验背后的“因缘”才成。

基本上,佛教承认两种智慧,一种是了解“缘起”的智慧,例如了解苦乐”体验背后的“因缘”;一种是了解“空性”的智慧,即应当了解事物没有“本质”。关于空性的智慧,即“性空观”,前面已经解释过了。

从了解苦乐的智慧,可以获得基于“慈悲”观的“快乐体验”,这里已经做了解释。但是了解空性的智慧有什么意义?这具有最深刻的意义:如果没有这种智慧,则根本不会有佛教所认可的最高的“解脱”的体验。下文予以说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