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郑伯克段于鄢 -- 语迟

共:💬10 🌺8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郑伯克段于鄢

  企业有风险苗头了,贷款有可能形成不良,危及银行信贷安全。银行内部上上下下就开始鸡飞狗跳。从上面领导开始,指导原则就是不择手段把贷款弄回来,不管你是骗还是威胁,把钱拿回来什么都好说,拿不回来你他妈的就走着瞧。至于钱要回来了,企业怎么办,是死是活,员工失业不失业,老板跳楼还是住精神病院,银行是不管的。自始至终不会有一个人站在企业的角度为企业考虑那么一丝一毫。过去这个放印子钱的,放高利贷的,历来都是缺德冒烟儿的行业,生儿子没屁眼,正经人家不干这种营生。现在有些银行,其实就是放印子钱,放高利贷。

  其实有些不良资产的形成,也是因为银行处理问题不当造成的,一味的逼迫企业,把企业逼死了,不良就没治了。而你如果从一开始就抱着救人的心态,加上那么一点魄力和手段,遇到情况不是收而是放,多给企业那么几千万一两千万,也就把企业救活了,你的不良也化解了。可惜的是现在整个是个自私自利鼠目寸光的社会气氛,道理谁都明白,可就是达不成共识。各银行间没有共识,只求自保。银行内部也没有共识,银行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每个人想的都是自己,只要能把自己摘干净就行。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无非是两种,要么团结,要么对立。现在这个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一个对立的关系。国家与国家对立,政府与人民对立,上级与下级对立,卖家与买家对立,医患对立,教师与学生对立,银行与企业对立,我单位楼下停车场,天天就为了几块钱停车费,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当前,凡是发生联系的个人与团体,无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因为当前每个人与团体,都是自私自利的。你比如这个卖家与买家,怎么是个对立的关系呢?卖家只在想着怎么把买家的钱弄到自己兜里,这是卖家根本的大政方针,卖家所有行为都是围绕这个方针进行的,其余什么这那的,想都不会想。销售就成了一场卖家买家对兜里的钱的争夺战。就象当年国共争夺政权一样,你穷了我富,你死了我活。

  当年毛泽东闹革命,其实根本上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中国革命就是为了改变古今中外历来的人和人之间的对立关系,而改换成一种团结的关系。你为我着想,我也替你考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每个人都为国家工作,每个人都为人民服务。全体中国人的目标和利益空前一致。毛泽东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改变了中国原来的一盘散沙的状态,把这么大的中国高度的组织起来,团结起来。甚至全世界也要团结起来。他压制以及企图改造的那些人,无论是地富反坏右,还是政界演艺界学术界,其实不过是些瓦解和破坏人民团结的消极势力。而毛的几代后任,其实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毛的遗产——高度组织化,高度团结的新中国,再次瓦解破坏,逐渐再回到原来那种一盘散沙,人人对立的状态。

  人和人之间究竟是应该团结,还是应该对立,应该竞争,这是个哲学问题。这个要追究到我们这个宇宙的本原的问题。自然科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基本粒子,所有的物质都由基本粒子构成。应该注意到,自然科学的世界观从根本上就是分裂的,因为粒子是单独的个体,形象的说,自然科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本来就是一盘散沙。而各大宗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则认为,宇宙的本原并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和团结的。宇宙的本原就是那么一个东西,就这么一个整体的完整的东西,变化了宇宙中所有的物质、能量和精神。宗教把这个东西叫做上帝,真主,中国人则把这个东西叫做“道”。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统一的,就是那么一个。同一个本原,幻化出你和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都是从那个本原来的。所以,你和我应该团结,不应该对立。坏人坏自己,好人也是好自己。你怎么对待别人,其实就是在对待你自己。

  兜了这么一圈,现在可以谈谈本篇的题目,《郑伯克段于鄢》。最早的时候,仲尼厄而著春秋,据说孔子写了《春秋》,这是五经之一。关于郑伯克段于鄢的这段历史,《春秋》这本书上只有一句话,“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就这么一句话。因为《春秋》写的非常简略,言简意深,就有不少人给春秋写注写传,其中流传后世的有春秋三传,分别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个传也就是注释的意思。解释清楚了好流传嘛。我们现在一般说的《郑伯克段于鄢》,是指《左传》中的第一篇文章,这个文章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过程,比孔子那单单一句话要详细的多。

  孔子的一句“郑伯克段于鄢”,以及《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文章,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孔子只用了一个“克”字,就给这段历史定了性,也对郑庄公这个人作了褒贬。按照当时的汉语规则,“克”这个字是用在敌人身上的,这个动词的宾语只能是敌人。而段这个人,却是郑庄公的亲弟弟。孔子用了“克”这个字,就是在讥刺庄公象对待敌人那样对待亲兄弟。这是在否定郑庄公,是在否定这段历史的荒唐。一个字包含了这么多的意思,这就是“微言大义”,也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作为汉语的一个显著特征,直到现在,我们天天都在用。你比如说,用第一人称的时候,有时候用 “我”,有时候用“俺”,用咱,寡人,老子,鄙人,伦家,这些不同的称谓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来表达不同的意蕴悠长的立场和情绪,这就是春秋笔法。凡是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不想或者没办法直白地表达含义的语言方式,比如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报导蒋介石死讯的标题——“蒋介石死了”——这么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有着太多的含义,包含了复杂的感情,又隐隐约约表现出一种深沉刚毅的姿态。这是典型的春秋笔法。当然,孔子的春秋笔法是祖师爷级别的,后世这些或浅或深的春秋笔法也都是孔子一脉的传承。汉语的春秋笔法和英语中“幽默”这个词的意思有点象,都有“意味深长”的意思。

  孟子云,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就拿“郑伯克段于鄢”来说,这句话给出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也就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谈到的,“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究竟是采取帮助态度还是采取敌视态度,这是区别一个人是好心还是坏心的一个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孔子在《春秋》中如此这般非常详尽准确地制定了善恶是非的标准,谁好谁坏,谁是谁非,拿着《春秋》一对照就明白。所以那些乱臣贼子,大奸若忠,大佞似信的伪善之徒,怎么会不害怕呢?

  现在这个社会,因为教育的缘故,整个社会,大多数人,对善恶是非的理解都太粗浅。而善恶是非的区别是十分微妙和细微的,古人皓首穷经求学几十年,也未必搞的十分清楚。现在对于善恶是非的教育几乎是没有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坏人以为自己是好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坏在什么地方。举个例子说,你比如这个教育孩子的问题,孩子有毛病,犯了错误,父母不应该带着仇恨的情绪去埋怨孩子,哪怕你讲的道理再对,只要有这种恨恨的情绪,孩子就会很排斥。恐惧反感厌恶。这种埋怨的情绪是很伤人的,是有着巨大破坏力的负能量。你如果真的爱你的孩子,就会以慈悲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无知,孩子么,年轻么,为什么不能体会孩子的心情,用一种温暖的方式让孩子愉快的接受教育?能不能做到完全超脱出来,就象在说别人的事一样?你用仇恨去伤害孩子,甚至你不过是在发泄愤怒,那么你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佛教上有个小故事,说僧团中出了个贼,偷东西。僧团这种高洁的地方,对于这种事情零容忍。与贼为伍,对其他的人来说是侮辱。僧团就要把这个贼赶走,但导师不同意。僧团威胁说不让贼滚蛋,那其他的僧人就罢学,分行李散伙。导师则很霸气,说你们都明白做贼是不对的,只有这个贼不懂。那么这个贼就应该获得更多的教育和帮助。所以哪怕你们都滚蛋,我也不会放弃这个小偷。。。这个故事中,僧团对待“犯错误的同志”,就是敌视态度,而导师则是帮助的态度。小偷不过是个偷窃的毛病,而僧团众大善人却因此丢掉了最最重要的慈悲。在这个故事中谁更坏呢?

  段是郑庄公的亲弟弟,一母同胞。这比同志关系应该亲近的多了。那么庄公对段是帮助态度还是敌视态度呢?《左传》记载的很清楚,当公子段不守礼制扩建封地,充分暴露野心的时候,手下劝庄公先下手为强,及早收拾段。庄公则表示任由弟弟作死,可劲的造,“多行不义必自毙”,“姑待之”。咱他妈的走着瞧。公子段不知收敛,很快又扩张领地,威胁庄公主权。手下又怂恿除掉段,庄公说,“无庸”,管他干球,“将自及”,意思就是弟弟马上就要自取灭亡。接着段越来越不像话,继续扩张。手下急不可耐,第三次怂恿灭段,庄公说,“不义不昵,厚将崩。”意识就是段不忠不孝(悌),没原则,没人味,丫快玩儿完了。危机终于爆发。公子段预谋兵变,与母亲姜氏约好里应外合,攻取国都,现在新郑(郑州南)这个地方。不料情报泄露,庄公派兵讨伐段的封邑,现在荥阳(郑州西)附近。兵临城下,段不得民心,被封地人民出卖,不得已跑到鄢陵(郑州东),庄公又追到鄢陵去打。最终把段赶到黄河北边,现在的新乡辉县(郑州北)完事。这就是亲兄弟亲娘之间发生的事情。

  《公羊传》、《谷梁传》对《春秋》中“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注释的更直白,让读者不由的对孔老夫子九曲十八弯的花花肠子无比钦佩。《公羊传》也说用这个“克”字,就是在强调郑庄公的恶。那为什么不把段称作弟弟呢?因为弟弟以国为敌,不象个做弟弟的。庄公自己也说段是“不义不昵”。为什么要写明“鄢”这个地点呢?《春秋》中有些战争并没有写明地点,这样写明地点是在说段与郑国为敌。因为鄢这个地方并不是郑国的属地。《谷梁传》则说,把郑庄公叫做“郑伯”,意思就是郑国的老大,郑国的国君,《春秋》中凡杀掉自己长子或者同母弟的国君,都这么叫,什么什么伯,因此知道段是庄公的亲弟弟。说不称段为弟弟、公子,直呼其名,就是在贬低。说虽然段失臣弟之道,咎由自取,但《春秋》对庄公的否定批判更甚于段,“贱段而甚郑伯也”。因为庄公“处心积虑”,太阴险了。。。。。什么才叫做“信息量很大”?有人比的过《春秋》吗?

  所谓兄弟阋于墙,最是无情帝王家。这一切也都是有原因的。庄公生下来就被母亲嫌弃,姜氏对待庄公冷酷无情,对待段却是娇纵溺爱,两种极端态度养出了两个一样没人味的人。因为《左传》的记载,让世人产生了迷惑,很多人都很同情庄公。也觉的段是自己作死,庄公没什么错。庄公乃一代英主,他在位四十几年是郑国最强大的时期,而且似乎也很明白道理,能说出“多行不义必自毙”这种名言,他也知道弟弟“不义不昵”,也能看出别人没人味,铁石心肠,可他就是不知道看看自己。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评价郑庄公“惨刻寡恩”,虽然郑庄公有气魄,有才干,通晓经义,但他仍然是一颗坏心。。

  (完)

通宝推:王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