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随想随写(1)-- 比特币 bitcoin -- 某人a

共:💬45 🌺157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刚巧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材带出来了,我快快又翻了一下

首先要声明一下,我没有读过普里高津的原著,当年在学校时即便读过一些文摘,现在也已经忘干净了。 我个人关于耗散结构有关概念基本来自《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修订版)中的解释和引用。

我们当年用的这本书我在网上没找到电子版,封面是蓝色的,像这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比较接近的是(绿皮)

http://book.kaoyantj.com/kaoyanbook_search.asp?chubanshe=%B8%DF%B5%C8%BD%CC%D3%FD%B3%F6%B0%E6%C9%E7&shuming=%D7%D4%C8%BB%B1%E7%D6%A4%B7%A8%B8%C5%C2%DB&zuozhe=%B9%D8%CA%BF%D0%F8&xuanze=123

新版说是这个样子

http://book.kaoyantj.com/kaoyanbook_jieshao.asp?kybook_id=Z91Q2J92PU4IG938800711O9Ce

------------------------------

回到讨论。 虽然我们两人读的书不一样,但是,对于同一概念的描述和解释应该是一致的。 这应该可以做为讨论的基础。

首先,我觉得我们两人对耗散系统的定义和理解是无异议的。

我将手边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扫描了几页,引用了书中的一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次,当我们开口谈论人、人类社会及组织时, 自动地、隐含地,我们都是在谈论处于非线性非平衡区的某种“非平衡有序”。 我原帖中的“有序”也是此意,秦胜六国,谈论的是人类的社会组织,自然不是热力学意义上的平衡有序。

第三,您在前帖中提到的“熵增的建设性作用”以及“耗散结构就是通过熵增来达到自组织”,确实是我时间久了忘干净了。 重新翻书后,找到了相关的描述。 其实这方面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人类为维持体温和进行思考而消耗能量,这种熵增是有建设性的。 当然,我想大家应该在这一点上有共识:不可逆过程既可以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也可以导致更加有序结构的产生。 某些情况下熵增具有建设性作用,另一些情况下熵增具有破坏作用。 同样以人为例,消耗能量维持体温和死亡腐烂另种不可逆过程,都是熵增,作用各不相同。 另一个例子,部队消耗能量进行训练,和内部勾心斗角,都是熵增,作用也不同。

第四,我用熵(或者低熵体、髙熵体)来度量人类社会组织这种耗散结构的“有序度”(或我所说的“集成度”)。 可能这点是您极力反对的。 不知我的理解对不对。

至于我为什么这样进行度量,请参考下面一段扫描的课本: (请注意,其中提到了熵增,而且隐含是在非线性非平衡区的耗散系统的熵增 -- “diS是内部的熵产生,这部分绝不会为负,即diS>=0”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基于上面的公式,既然一个系统既从外部输入负熵,又同时在内部产生熵增,如果能够维持非平衡稳定,必然说明该系统为净负熵输入。 在此基础上,我用低熵体来描述该系统,我不认为是错的。 如果您不能同意,那么,大家各自保留各自的观点和认识吧。

第五,如果我的理解正确的话,您认为“熵是复杂性的度量”(引自您的前帖)。 这点我不太赞同。

我的观点是“个人理解,熵可以用来度量复杂大系统中的有序度(或混乱度),或者某种有序度下的复杂度,我个人更倾向于用“集成度”这个词。 而不是用来度量“复杂度”单单这一个东西。” 也许,我应该在“复杂大系统”前显式地加上“处于非线性非平衡区的”这个定语。 不过,考虑到上下文,我不认为不加这个定语会造成误解。

我不同意您的这个观点的原因有二。

1. 在1991年高教版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这本书中,有专门的一节讨论复杂性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八章 系统科学方法 第三节 探索复杂性的方法), 不知在新版书中是否还有这一节,抑或章节编排有所改变。 在该节中,我没有找到何处提到了用熵来度量系统的复杂性。 当然,也许科学界和哲学界在1991年后取得了新的进展并且开始使用“熵”来度量系统的复杂性,这就不为我所知了。

至于普里高津在著作中是否有这样的描述,我没有读过原著,没有发言权。 只能说,在我所学的通用教材中没提到,要么普里高津没有提到或没有将其作为一个要点,要么教材编写组的老师们误解了或者遗漏了。

2. 在我学过的上述教材中,我扫描并引用了下面一段(分在两页上,我给拼在一起了),请注意其中提到了“有序”“无序”“低序”“高序”,并没有提及复杂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外,这里的“低序”“高序”,给我的启发就是不仅可以用熵的高低来度量非线性非平衡稳定与不稳定,还可以用熵的相对高低来度量不同的非线性非平衡稳定(比如同一个人10岁和20岁,都是非平衡稳定,但常识告诉我们这两种非平衡稳定之间有差异,如何度量?我用的就是熵的高低来比较这种差异)

------------------------

除了上面的学术方面的观点讨论之外,我还想说点其他的。

当年学完自然辩证法,除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有所得之外,一个感触是,本科教育,教的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研究生教育的一开始就是要扭转这种认识,从此以后,不再有“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的只是“什么是被多数人认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什么是被多数人认为是错误的”以及“除了被多数人认为接近正确的观点之外,还有哪些哪些假说和观点”。 从此之后,在科学和哲学的前沿,再无“圭臬”,有的只是“学术观点”。 当然,这也只是个人的认识,对与不对,各人见仁见智。

我的原帖,还有跟您的讨论帖,除我们两人,还有其他河友也在看,希望我们的讨论能够对他们有所帮助。

您在帖子中用了“以讹传讹”,个人认为,这是情绪化的、轻率的、不合适的。

另外,从您的附图中,找到了tinypic这个图床,还有您推荐的几本书,一并感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