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平:用外国人的成果骗到中国的院士 -- 蜻蜓点水

共:💬18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他这样说就是玩玩文字游戏,但是

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可能是国内的评价标准造成的。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客观上,他的名字的确是列在这些刊物的作者栏内,不能因为他使用模糊语言,有窃取他人成果之嫌就一棍子打死。也要看到,国内这些资源放在哪里,为什么别人不会去整理提供,偏偏他干了呢?他显然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不然别人为什么要把他的名字列进去。可以说,他在这些研究中的作用是提供原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物试验是需要某种表现型的,生物学家通常是根据这种不同寻常的情况,进一步展开研究,达到最终阐明机理的目的的。本人没有读过他的文章,但是,从杂志来看,我猜测是和遗传,进化有关;尽管现在有反向遗传学,经典遗传学的思想方法依然是十分强大和有用的,尤其是对于人的遗传学研究。经典遗传学就是要找突变(不同寻常的情况),对于一般用于实验的模式生物来说,可以采取主动人工诱变的方式,但是对于人却不能采用这种方式,只能被动的研究已经存在的突变。由于突变率一般是很低的,要发现突变体就需要很大的种群数量,无论从物种数量还是多样性来说,中国都是具有巨大优势的,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实验室频频找中国的合作伙伴。应该认识到,提供原材料是现阶段得实际情况(当然,我并不是说这样很好)。但是,起步,并开始整理的过程,对下阶段中国自己展开对自己国内资源的研究是有益的。如果仔细看看发nature, science文章的实验室,你会发现,他们的文章不是无本之木,往往是之前有些“小”文章铺垫的,这也反映了研究工作的客观实际,运气好,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下去,总结阶段性成果予以发表,其中某一步完成了里程碑式的工作,这篇特定的“总结报告”自然就会发表在高水平的刊物上了。国内的实验室,发表英文期刊比较困难,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平心而论,科学界,和其他任何领域一样,都有"politics"的存在(翻成政治不太恰当), 编委们有可能倾向于发表自己认识的人的,或者是评审者熟悉的人的工作;而且,科学研究也需要历史传承,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国内开展研究的时间相对不是很长,这方面欠缺一些;研究属于奢侈品,需要大量的金钱来支持,我们国家偏向于集中资金搞大项目,这在老一辈知识分子学术品质比较高洁,本着对人民,对国家负责的情况下,出了很多成果。现在不是说没有具有职业精神的人,但是整体风气不好,要善于钻营,善于拉关系,老看见国内几个老科学家在“疾呼”,“声讨”的,心里不是滋味。(阿亚,我这写的什么呀,本来是有点想法,越铺越开了,您将就着看一下,我回去整理整理再来写。)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