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平:用外国人的成果骗到中国的院士 -- 蜻蜓点水

共:💬18 🌺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平:用外国人的成果骗到中国的院士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里向各位报告中国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平,看看他怎么用别人为主的论文代替自己为主的论文,反客为主,2003年成功的骗到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头衔,今年还荣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宝座。

    和他人合作的工作,当然也是一种贡献,不过,如果一个人在宣传自己成就的时候,闭口不提自己做 了主要贡献的论文,而专门提别人为主的论文,不是误导、骗人,哪是什么?如果要学习张亚平的经验,那大家就都只要把中国的样本送给外国人做实验,自己就可以到中国做院士了。俺可不是反对国际合作,但是以他人为主的合作,不能越过自己为主的研究,突然成为宣传的主材料,成功地申报了院士,还是中国最年轻的院士。

    最近看新语丝上贴中国这几年来顶尖论文,其中署名苗人凤的作者写了一篇“对‘2000年以来中国在生命科学顶尖杂志发表的论文’的补充”。里面说: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张亚平“1995年回国以来,在《Nature》、《Science》、《PNAS》、《Nature Genetics》、《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等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了一批论文。”

    张亚平有这么突出的记录,可大伙都不知道,俺几个纳闷过后,干脆来个文献检索。这一检索不打紧,全露馅了:张亚平的这些顶级论文,没有一篇以他为主,按照国际惯例,一般科学家也不会在自己的履历和介绍里大张旗鼓地说是自己的。到2003年,年仅三十七岁的张亚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前,他在《自然》、《科学》、《自然遗传》、《美国科学院院志》的论文,没有在其中任何一篇做过第一作者,也没有做过最后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都是海外的科学家,张亚平是什么呢:他只是起过一点辅助作用的中间作者!

    张亚平的这些顶级杂志论文,不仅他不做主,而且这些研究工作都是在国外做的,这毫不奇怪,因为是在别人实验室做的,张亚平就是提供了一些样品材料,中国人的材料、中国猴子的材料、中国狗的材料。思想、实验、结论、写论文,

    都不是张亚平,也不是张亚平实验室。

    张亚平当选院士以后,很多媒体在追星最年轻院士的时候都号称张亚平有这些顶级论文,把他们作为张亚平的成就。这是媒体的责任还是张亚平的责任?

    亏了互联网,一查就清楚: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生导师介绍材料上,这些顶级论文就悍然在列。“苗人凤”就是从引那里的材料( http://www.kiz.ac.cn/newsite/solicit/ZhangYP.htm)。张亚平还得过很多中国的奖,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介绍张亚平先进事迹时,同样宣传这些顶级论文(http://www.cycnet.com/newscenter/200454/zhangyanping1.htm)。

    所以,大张旗鼓强调张亚平有这些顶级论文的,一定是张亚平自己提供的材料。否则,媒体不可能串改昆明动物所研究生导师介绍。

    张亚平自己为主的论文到底在哪里?在他做院士以前,他自己为主的研究没有一篇上了顶级杂志,连接近都没有接近顶级杂志。他的论文很多,发表的杂志是中文的《遗传》、《遗传学报》、英文的《Biochem Genet》、《MolPhylogenet Evol》、《Gene》。

    本来要不是他吹牛,你还会以为他的领域比较难上《自然》、《科学》,他用别人的东?己没有本事上,就用别人为主的论文代替自己为主的论文,反客为主,荣登院士宝殿。

    这就是中国最年轻院士的水平?

    附录:张亚平所谓最大成就《自然》、《科学》、《自然遗传》、《美国科学院院志》论文作者、地址详情。

    • 家园 嘿嘿,这件事情咱们外人说不清。

      双方的证据已经都摆出来了,观众们就自行判断吧。

      咱们还是关注科学本身更多些好了,可能更有意义。

      几位说呢?

    • 家园 刚在新语丝看到一些挺张的文章

      看来,顶楼的帖子有相当程度的歪曲,至少离事实相去甚远。

      个人觉得,不贴出另一方的说法,对张院士很不公平。

    • 家园 【文摘】驳斥“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平:用外国人的成果骗到中国的院士”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驳斥“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平:用外国人的成果骗到中国的院士”

      作者:Benzi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评论张亚平院士的文章,我对文章中充满敌意,歪曲事实,甚

      至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十分惊讶与不解.我支持对研究人员的工作进行审视,但我

      相信这应该建立在客观与公正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片面报道,故意隐瞒其他事实

      真相来对个人进行诋毁. 在文章中,作者宣称张亚平没有一篇以他为主的顶级论文,

      但是却以署名在中间的顶级论文去骗取院士荣誉.在这里我不就署名问题进行过

      多讨论,只是想指出在合作工作的论文发表中总会有署名先后的问题,但把某个人

      的名字列为作者之一就表明了大家对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所做贡献的认可. 重要

      的是,我发现这篇文章的整个论据(即张亚平没有自己的顶级论文, 包括第一作者

      和通讯作者)完全不成立.一方面,从NCBI Pubmed 检索可以发现张亚平早在1991

      年还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读研究生时,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和其导师施立明院

      士在Nature上发表了关于大熊猫进化起源的短文.虽然这并不是Nature的正式文章,

      但在当时的中国大陆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如此.而张亚平于1992-1995年在美国圣

      地亚哥动物协会做博士后研究,在此期间在PNAS上发表一篇文章.1995年张亚平回

      国以后,以他为通讯作者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至少发表了4篇

      文章.这些都充分驳斥了文章作者的论据.另一方面, 张亚平院士长期从事遗传进

      化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因此他的文章主要是发表在这方面的杂志上,如Mol Biol

      Evol., Mol Phylogenet Evol.等.由于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有限,因此这些

      杂志的影响因子不如Nature, Science, PNAS等著名杂志的大,但它们代表了系统

      进化方面研究的领先水平.张亚平本人及其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这些杂志上发表了

      大量文章,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至于文章作者指责张亚平骗取院士荣誉,我虽然不太了解院士的评选要求,但相信

      那决不是仅仅凭发表几篇顶级论文就可以当上的.而国际大奖 "Biodiversity

      Leadership Awards"能够在2002年颁发给张亚平,使其成为第一个获此荣誉的亚

      洲学者,也决不会仅仅是因为张亚平是几篇顶级论文的中间作者.我相信张亚平获

      得这些成就的更根本原因是由于张亚平本人的杰出工作以及他指导下的研究组在

      遗传进化与保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不断突破所造成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发表在顶极杂志和遗传进化方面重要杂志上的以张亚平院士及其实验室为主的好

      文章(部分)

      按张亚平院士在不同时期顺序排列:

      研究生时期

      Zhang YP, Shi LM. Riddle of the giant panda. Nature. 1991 Aug

      15;352(6336):573

      博士后时期

      Zhang YP, Ryder OA.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 evolution in the

      Arctoidea.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3 Oct 15;90(20):9557-61.

      Zhang YP, Ryder OA.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bears (the Ursidae)

      inferred from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s. Mol Phylogenet Evol. 1994

      Dec;3(4):351-9.

      Zhang Y, Ryder OA. Different rates of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

      evolution in Kirk's dik-dik (Madoqua kirkii) populations. Mol

      Phylogenet Evol. 1995 Sep;4(3):291-7.

      回国以后

      Yu L, Li QW, Ryder OA, Zhang YP.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in

      mammalian order Carnivora indicated by sequences of two nuclear DNA

      genes. Mol Phylogenet Evol. 2004 Dec;33(3):694-705.

      Palanichamy MG, Sun C, Agrawal S, Bandelt HJ, Kong QP, Khan F, Wang CY,

      Chaudhuri TK, Palla V, Zhang YP. Phylogeny of mitochondrial DNA

      macrohaplogroup N in India, based on complete sequenc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peopling of South Asia. Am J Hum Genet. 2004 Dec;75(6):966-78.

      Epub 2004 Oct 1.

      Luo J, Yang D, Suzuki H, Wang Y, Chen WJ, Campbell KL, Zhang YP.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 of Oriental voles: genus

      Eothenomys (Muridae, Mammalia). Mol Phylogenet Evol. 2004

      Nov;33(2):349-62.

      Yu L, Li QW, Ryder OA, Zhang YP. Phylogeny of the bears (Ursidae)

      based on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genes. Mol Phylogenet Evol. 2004

      Aug;32(2):480-94.

      Kong QP, Yao YG, Sun C, Bandelt HJ, Zhu CL, Zhang YP. Phylogeny of

      east Asian mitochondrial DNA lineages inferred from complete sequences.

      Am J Hum Genet. 2003 Sep;73(3):671-6. Epub 2003 Jul 17. Erratum in: Am

      J Hum Genet. 2004 Jun;75(1):157.

      Yao YG, Macauley V, Kivisild T, Zhang YP, Bandelt HJ. To trust or not

      to trust an idiosyncratic mitochondrial data set. Am J Hum Genet. 2003

      May;72(5):1341-6;

      Pang J, Wang Y, Zhong Y, Hoelzel AR, Papenfuss TJ, Zeng X, Ananjeva NB,

      Zhang YP. A phylogeny of Chinese species in the genus Phrynocephalus

      (Agamidae) inferred from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s. Mol Phylogenet

      Evol. 2003 Jun;27(3):398-409.

      Shi P, Zhang J, Yang H, Zhang YP. Adaptive diversification of bitter

      taste receptor genes in Mammalian evolution. Mol Biol Evol. 2003

      May;20(5):805-14. Epub 2003 Apr 2.

      Yao YG, Kong QP, Man XY, Bandelt HJ, Zhang YP. Reconstructing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China: a caveat about inferences drawn from

      ancient DNA. Mol Biol Evol. 2003 Feb;20(2):214-9.

      Lu XM, Fu YX, Zhang YP. Evolution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pseudogene in genus Nycticebus. Mol Biol Evol. 2002 Dec;19(12):2337-41.

      No abstract available.

      Wang X, Zhang J, Zhang YP. Erratic evolution of SRY in higher primates.

      Mol Biol Evol. 2002 Apr;19(4):582-4. No abstract available.

      Yao YG, Kong QP, Bandelt HJ, Kivisild T, Zhang YP. Phyloge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of mitochondrial DNA in Han Chinese. Am J Hum Genet.

      2002 Mar;70(3):635-51. Epub 2002 Feb 8.

      Zhang YW, Ryder OA, Zhang YP. Sequence evolution of the CCR5 chemokine

      receptor gene in primates. Mol Biol Evol. 1999 Sep;16(9):1145-54.

      (XYS200505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 家园 俺觉得这驳斥得很滑稽!

        俺对遗传学领域也不懂,只看列举出的论文数量的话,张院士回国后似乎没怎么干活(当然前提是俺不太清楚诸位对第1第2作者的分别是如何评价的).学生时代的4篇论文让他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

        • 家园 在下无意趟这趟浑水

          张院士的领域,在下一窍不通,而且基本就是个“盲”。只不过觉得不能听一面之词,应该两边的说法都列出来。

        • 家园 这个不能这么简单的评价

          干没干活不能以第一作者的论文数量来衡量。大多数人的第一作者论文主要都是在博士期间及年轻的时候发表的。那时候在学术界没什么地位,需要靠第一作者论文在学术界奠定事业基础。当在学术界有了名声地位后,这时候你的主要任务是带领一个科研团队,提携后辈,是指导及把握方向的工作。你的工作依然很重要,但论文可能主要是由你手下的年轻人来写,原因和你当年要发第一作者论文一样。这个时候你要再和后辈去抢第一作者,为人就太不厚道了。

          应该说评院士主要是靠学术地位及对国家的贡献。论文数量能够支撑你的学术地位,但不是唯一的指标。很多军口的院士,可能根本不能公开发表论文,以论文数来衡量就太不公平了。

          • 家园 这就要看通讯作者的了

            一篇分子生物学的文章,主要看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名字。第一作者是主要动手干并有份设计实验思路的人。通讯作者就是研究团队领袖,实验室的教授,第一作者跟他研究探讨的。中间那些,有松有严。有的教授不会是人都放进去,有些就会。但不管怎么说,中间那些是相当不重要的作者。

            看张亚平做通讯作者的那些文章,别的不知道,Gene是很一般的杂志。Nature上那篇不是科学论文,这种文章很大程度上是看在他当时导师的声望和影响上发的,导师宽宏让他也有份。PNAS是九十年代初的。其实他这种论文水平,国外实在是太多了,成千上万。基本上体面一点大学遗传系的博士后都能有这水平。

    • 家园 【文摘】“一查吓一跳”关于张亚平的情况有遗漏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一查吓一跳”关于张亚平的情况有遗漏

      作者:Rodger

      张亚平的Nature,Science的文章他确实是合作者,“一查吓一跳”引用的那个五

      四青年奖章的新闻报道里也是说“他和合作者”。

      PNAS上查到作者里有张亚平的文章有4篇:

      Wendy E. Grus, Peng Shi, Ya-ping Zhang, and Jianzhi Zhang

      Dramatic variation of the vomeronasal pheromone receptor gene

      repertoire among five orders of placental and marsupial mammals

      PNAS 2005 102: 5767-5772;

      Yuan-Chun Ding, Han-Chang Chi, Deborah L. Grady, Atsuyuki Morishima,

      Judith R. Kidd, Kenneth K. Kidd, Pamela Flodman, M. Anne Spence,

      Sabrina Schuck, James M. Swanson, Ya-Ping Zhang, and Robert K. Moyzis

      From the Cover: Evidence of positive selection acting at the human

      dopamine receptor D4 gene locus

      PNAS 2002 99: 309-314

      Yuan-Chun Ding, Stephen Wooding, Henry C. Harpending, Han-Chang Chi,

      Hai-Peng Li, Yun-Xin Fu, Jun-Feng Pang, Yong-Gang Yao, Jing-Gong Xiang

      Yu, Robert Moyzis, and Ya-ping Zhang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history in East Asia

      PNAS 2000 97: 14003-14006

      James Swanson, Jaap Oosterlaan, Michael Murias, Sabrina Schuck, Pamela

      Flodman, M. Anne Spence, Michael Wasdell, Yuanchun Ding, Han-Chang Chi,

      Moyra Smith, Miranda Mann, Caryn Carlson, James L. Kennedy, Joseph A.

      Sergeant, Patrick Leung, Ya-Ping Zhang, Avi Sadeh, Chuansheng Chen,

      Carol K. Whalen, Kimberley A. Babb, Robert Moyzis, and Michael I.

      Posner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children with a 7-repeat

      allele of the dopamine receptor D4 gene have extreme behavior but

      normal performance on critical neuropsychological tests of attention

      PNAS 2000 97: 4754-4759

      其中第三篇张是通讯作者。“一查吓一跳”为何只列出其中一篇张作为合作者的

      文章,令人费解。

      另外张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有三篇通讯作者一篇合作者的

      文章。这杂志算不算“顶级”,各人有不同的标准,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一查吓

      一跳”偏偏又把这杂志漏过去了。

      张亚平是不是有资格当院士“一查吓一跳”当然可以提出他的见解,不过在指责

      别人的时候,是不是自己也可以更客观一点呢?

      (XYS200505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 家园 【文摘】我自2000年以来的论文发表情况 - 张亚平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我自2000年以来的论文发表情况

      张亚平

      方先生及各位发以下类似信息给我的先生,

      刚收到今天各位发来的信息,我希望方先生能查实并帮助澄清。以下列出我的学

      生2000年以来的10篇论文,可作为线索。此外,查SCI能知道论文情况(包括

      1991年在Nature和1993年在PNAS(San Diego)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Ding Y-C, Wooding S, Harpending H, Chi H-C, Li H-P, Fu Y-X, Pang J-F,

      Yao Y-G, Xiang YJG, Moyzis R, and Zhang Y-P. (2000)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history in East Asi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7:

      14003-14006.

      Yao, Y-G., Kong, Q-P., Bandelt,H.J., Kivisild, T., Zhang, Y-P. (2002)

      Phyloge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of mitochondrial DNA in Han Chinese. Am.

      J. Hum. Genet. 70: 635-651.

      Wang, X.X., Zhang, J., Zhang, Y.P. (2002) Erratic evolution of SRY in

      higher primates. Mol. Biol. Evol. 19: 582-584.

      Lu, X.M., Fu, Y.X., Zhang, Y-P. (2002) Evolution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pseudogene in genus Nycticebus. Mol. Biol. Evol. 19:

      2337-2341.

      Shi, P., Zhang, J., Yang, H., Zhang, Y-P. (2003) Adaptive

      diversification of bitter taste receptor genes in mammalian evolution.

      Mol. Biol. Evol. 20: 805-814.

      Li, H.P., Meng, S, Meng, Z., Fu, Y-X, Zhang, Y-P. (2003)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History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Genetics 164: 269-275.

      Yao, Y-G., Macaulay, V., Kivisild, T., Zhang, Y-P., Bandelt, H.J. (2003)

      To trust or not to trust an idiosyncratic mitochondrial data set? Am. J.

      Hum. Genet. 72: 1341-1346.

      Kong, Q-P., Yao, Y-G., Sun, C., Bandelt, H-J., Zhu C-L., Zhang Y-P

      (2003) Phylogeny of East Asian mitochondrial DNA lineages inferred

      from complete sequences. Am. J. Hum. Genet. 73: 671-676

      Palanichamy M G, Sun C, Agrawal S, Bandelt H J, Kong Q-P, Khan F, Wang

      C-Y, Chaudhuri T K, Palla V, Zhang Y-P. (2004) Phylogeny of

      Mitochondrial DNA Macrohaplogroup N in India, Based on Complete

      Sequenc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Peopling of South Asia. Am. J. Hum.

      Genet. 75: 966-978.

      Yao Y-G, Kong Q-P, Wang C-Y, Zhu C-L, Zhang Y-P. (2004) Different

      matrilineal contributions to genetic structure of ethnic groups in the

      Silk Road region in China. Mol. Biol. Evol. 21 (12): 2265-2280.

      (XYS20050530)

    • 家园 他这样说就是玩玩文字游戏,但是

      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可能是国内的评价标准造成的。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客观上,他的名字的确是列在这些刊物的作者栏内,不能因为他使用模糊语言,有窃取他人成果之嫌就一棍子打死。也要看到,国内这些资源放在哪里,为什么别人不会去整理提供,偏偏他干了呢?他显然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不然别人为什么要把他的名字列进去。可以说,他在这些研究中的作用是提供原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物试验是需要某种表现型的,生物学家通常是根据这种不同寻常的情况,进一步展开研究,达到最终阐明机理的目的的。本人没有读过他的文章,但是,从杂志来看,我猜测是和遗传,进化有关;尽管现在有反向遗传学,经典遗传学的思想方法依然是十分强大和有用的,尤其是对于人的遗传学研究。经典遗传学就是要找突变(不同寻常的情况),对于一般用于实验的模式生物来说,可以采取主动人工诱变的方式,但是对于人却不能采用这种方式,只能被动的研究已经存在的突变。由于突变率一般是很低的,要发现突变体就需要很大的种群数量,无论从物种数量还是多样性来说,中国都是具有巨大优势的,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实验室频频找中国的合作伙伴。应该认识到,提供原材料是现阶段得实际情况(当然,我并不是说这样很好)。但是,起步,并开始整理的过程,对下阶段中国自己展开对自己国内资源的研究是有益的。如果仔细看看发nature, science文章的实验室,你会发现,他们的文章不是无本之木,往往是之前有些“小”文章铺垫的,这也反映了研究工作的客观实际,运气好,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下去,总结阶段性成果予以发表,其中某一步完成了里程碑式的工作,这篇特定的“总结报告”自然就会发表在高水平的刊物上了。国内的实验室,发表英文期刊比较困难,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平心而论,科学界,和其他任何领域一样,都有"politics"的存在(翻成政治不太恰当), 编委们有可能倾向于发表自己认识的人的,或者是评审者熟悉的人的工作;而且,科学研究也需要历史传承,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国内开展研究的时间相对不是很长,这方面欠缺一些;研究属于奢侈品,需要大量的金钱来支持,我们国家偏向于集中资金搞大项目,这在老一辈知识分子学术品质比较高洁,本着对人民,对国家负责的情况下,出了很多成果。现在不是说没有具有职业精神的人,但是整体风气不好,要善于钻营,善于拉关系,老看见国内几个老科学家在“疾呼”,“声讨”的,心里不是滋味。(阿亚,我这写的什么呀,本来是有点想法,越铺越开了,您将就着看一下,我回去整理整理再来写。)

    • 家园 看到这个贴子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真荒唐!

      不知道那些专家评委是如何把关的!耻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