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苏联4%的自留地生产了25%的产值,包产到户战胜人民公社 -- mcpssx

共:💬164 🌺769 🌵8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56-76年是粮食产量增长略高于人口增长

既然提到人口,改开以来的强制一胎政策使人口增速大幅降低。80年代比7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跌了快一半。新中国用了30来年的时间,把死亡率从20‰降低到了6.21‰。出生率从36‰降低到了18‰,明显死亡率的降低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更大。我国人口和粮食呈现了粮食产量增加→营养改善→人均寿命增长→人口快速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停滞这几个阶段,平稳度过这个阶段后,人口增速降下来以后,人均粮食占有量才会进入比较快速提高的新阶段。《人文地理学》课本里就有工业革命影响下人口变化的特征。当然啦,要是我们学印度无为而治,不提供广泛的医疗,基础建设,公共卫生等服务,人口自然不会增长的那么快。印度死亡率从17‰降到7‰可是花了差不多50年。

发展畜牧业、肉蛋奶、经济作物,前提是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这又有什么问题?经济作物挤占耕地导致饥荒在古代就上演过很多次了。

改开的前提就是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这和之前备战备荒的政策自然不同,邓子恢提出过农业统筹发展,被否定了。当年可是以各省独立应对苏联入侵的前提来备战的。改开以来的政策是不可能在外部环境没有改善的前三十年实行的。改开的运气也不错,化肥,水利,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进口的小麦种子都是70年代启动,80年代前后出成果。按林毅夫的文章,包产到户的激励效果占40%,剩下的要素占60%。其实按我的理解,他那句“变迁这种制度变迁的冲击已经释放完毕。”是变相的说:包产到户政策效果有限,实际还是靠农技,水利(还是吃人民公社的老本)只是当时的环境下,不敢公开打286的脸而已。

至于农民收入问题,我看的是李昌平的数据,80年代兴兴向荣,90年代就赶不上乱摊派了。农村基本靠进城打工的收入支撑。这个转变也是在尼克松来华前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包产到户是当时摸着石头过河决心的体现,成就不小,代价也不小。和人民公社一样很难短期内给予评论。一味抹杀人民公社是忘恩负义的体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