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东北开拓论 -- 林风清逸

共:💬58 🌺18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两点
家园 定都要兼顾物产和形胜

四战之地不是好的选址,你说得对。

商周以来,中国建都的地方主要是这些地方,他们的表现也各有不同。

商朝,建都朝歌。据说也曾建都曲阜,曾经建都安阳。

安阳、朝歌,都在邯郸附近,黄河以北。现代来说,是河北南部。这个区域,历史上也曾经是战国时代强国赵国的都城。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也以这块区域为基础建立东汉,当时叫河内。这一带,也建立过魏武王的邺城、北朝的邺城。盛唐以后,割据势力也在此地建立过强大的割据势力,囊括这一带的魏博镇在唐五代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可以说,至少是在宋朝以前,这块区域是华北地区建都的热点地区。宋朝以后北方衰落,北方地区其实没有什么合适的建都场所,也就不用再说了。

这块区域的地理特点是什么呢?

第一,沃野千里。这里现在一部分属于河南省北部,一部分属于山东省西北部,一部分属于河北省南部,一分为三。一分为三之后,每一块区域,都在本省成为重要的产粮区,三区整体实力之强大可见一斑。

然而事情还不仅仅如此。

第二,山川形胜。太行山东麓的崇山峻岭,构成了这一地区西北部的重要军事屏障。战国时代的长平之战,就爆发于此地的西面,太行山的东南部。据说,商周牧野决战前,周朝就已经在太行山东南这一带附近与商朝爆发了多次激战,并最终控制了这一区域。黄河的大河东流,则构成了这一地区南部和东南部的屏障。有个成语叫做“暴虎冯河”,历史上,有一个姓氏冯姓,就常年定居于黄河南岸。这个邦国后来早已消失,但是至今在当地仍然保留了乡镇建制,还沿用了他们的名字。这一地区的军事弱点,在于太行山地理的防御效果对东面更好,对西面弱一些——但是无论怎么弱,都比平原好很多。另外东北方向平原较多,虽然也有一些河流可供防御,但是防御上需要多费心。

所以,选择首都,一是要沃野千里,第二就是要有山川形胜。

北京作为首都,有连结华北与东北的重要作用,所以定都北京不失为加强东北的一个办法。但是我不喜欢没事的时候就把手指头一个一个都分出去按着葫芦。按下葫芦起了瓢,备多力分,不好。

继续说定都的事。

周朝先定都镐京,后定都洛邑。镐京的地理优势,其实与后来长安的地理优势基本相似。关中地理的特点,南有秦岭,东有山河夹峙,西面有陇山,北面较为开阔,但是也是黄土岭。所以关中的形胜,与上面所说的三省交界区有相似点,都是三面较为稳固一面较为开阔。关中地区也是沃野千里的好地方。

洛邑其实也有一定的优势,有山有河。但是,洛邑的形胜随着黄河冲积日益下降。比如说虎牢关。虎牢关是依托山河建立的。周穆王时代建立。周穆王与楚国联合灭了徐国,然后历史上有了虎牢关一名,想来此关建立和对东方作战有关。但是随着平原冲积提升,水系移动,虎牢关失去了地利,渐渐也没落。洛邑发展到后来,到了唐代,就因为地形相对开阔不利防御而轻易被安史叛军攻破。但是这个地方还是比五代北宋时代的开封要好很多。

秦定都长安,充分发挥了此地的地理优势。西汉时代,延续秦继续定都长安。根据汉武帝广关的做法反推,当时关中地区依托黄河、秦岭,建立了一系列关口,将关中与关东分开。汉武帝时期广关,将防线推进到了太行山。

东汉建都雒阳,天下无事则已,有事则饿死尚书。充分暴露了洛阳的弱点。

开封是宋代的都城。开封据说是夏朝古都。据说商朝是迂回到其西面突袭了夏朝。事迹不详,就不多说了。战国时代这里是魏国都城大梁,被齐国围魏救赵打了。这里可以借助一部分长安、洛阳地区的防御,建立西面防线,借助河内地区的防御建立北面防线,借助山东西部的沼泽湿地建立东面防线。但是都距离开封较为遥远,战略上属于四战之地。南宋端平入洛的时候,就因为无法支撑起庞大的潼关、黄河防线而被迫放弃。当然,那个时候,弊端是和洛阳的防御弊端一起暴露的。因为开封的近处防御其实只有黄河。五代时期梁唐夹河大战,争夺的其实就只是黄河这一个地利而已。开封崛起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枢纽。而这在军事上只不过是增大了被攻击的风险罢了。北宋时代面对北方攻击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逃走,这在军事上也算是合理选择之一。当然更合理的选择是打赢战争。

南京也是重要的建都之地。但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坚持建都湖北,后来在秦国的不断打击下才东迁。三国时代,孙吴也多次企图将都城迁往湖北。其战略考虑,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区防御要点在于西北荆襄地区。东晋时代遇到的一大困扰,就是军事防御必须在荆州,但是都城却在江东,结果中央朝廷常常遭到荆州军事集团的压迫。明朝建都南京,建立在宋以后北方凋敝的基础之上,北方的军事压力已经大大减小。元末明初,朱元璋建都于此,避免了元朝的很多军事打击。因为这时他的四面都有强大的割据势力对抗元朝。南京在这个时候才发挥了地区中心的作用。反过来也表明此地的地区中心作用相对弱小。即便如此,靖难之变还是将首都打去了北方。太平天国后来也建都于此。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长期受到清军围攻的困扰,南京城长期处于或松或紧的包围之中。最后终于在太平军主力发展苏南的时候被清军抓住机会攻破。这个地方虽然有物产有山川,但是格局太小。没有建省的规模,不足以支撑起一个首都。

北京作为首都,时间也不短。燕国定都于这一带。西汉时代还有燕王。东汉末年的幽州刺史也坚持了很长时间。盛唐衰落时,就是发迹于此的安史叛军席卷了半个中国。五代时期,此地被割让给契丹,从此逐渐成为契丹五京之一。燕京从此开始了千年都城的历史。燕京的地理,经济上,这里有一部分平原,军事上,有燕山山脉的保护。但是,北京本身的区域范围相当有限,与南京的规模相类,而且还没有大江作为经济通道。燕京的地位主要建筑在北方、特别是东北少数民族对内地的攻略基础之上。这也是为什么契丹-辽、金、元、清定都北京,同时不太在乎华北与草原之间的防御的原因所在了。

燕京的地位主要建筑在北方、特别是东北少数民族对内地的攻略基础之上。明代反其道而用之,表面上看去似乎是别出心裁另辟蹊径,但是这种违背客观现实的行为在明朝中期开始就不断遭受重大损失。明朝所设立的九边防御,在汉唐时代,不过就是几个边郡节度使的工作。结果因为是首都,防御要求大大提升,反而制造了额外的平时国防负担、削弱了攻击能力。

现在的北京和以前不一样了。在现代工业时代,现在的北方游牧民族已经没有了战斗力。所以这个区域的国防压力相对降低。特别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只要不出现中美全力决战俄罗斯临阵反水的情况,那么俄罗斯不具有军事威胁,所以北京的防御还是可以相对轻松一些的。

但是经济上的问题依然存在。

这也是当前国家提出京津冀一体化的客观现实基础。如果北京真的很完美,那也就不需要讲什么京津冀一体化了。

然而现实的问题就是:

沪宁杭一体化,你不提也发生了。京津冀一体化,你提之前,河北都感觉自己要被挖空了。

上海和华东表现出了合力发展的态势,北京却表现出了吸血河北的态势。

这就是典型的客观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历史上,一个超级政治城市对周边地区造成吸血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

罗马城对亚平宁半岛的吸血造成了普遍的荒芜和没落。成都对四川的吸血和武汉对湖北的吸血都造成了本省其他地区的衰落。甚至于我听说连枣庄对枣庄市的吸血都造成了滕州的不满。这些吸血全部建立在政治核心城市对社会资源不平衡分配的损人利己之上。而之所以将力量用在不平衡分配上,用在“内功”上,就是因为整体经济水平不行,外面拿不来钱,只好自己内部窝里斗。解决的办法就是,干脆彻底取消首都的经济职能,将首都变成一个彻底的政治城市,或者只是一个极小的政治城区、办事处。那样倒也干净了,政治核心和驻地城市彻底剥离,都会城市没那么高等级,没那么大范围,也就吸不了血。

地理上,选择建都的地方,最好是具有一定广度的经济基础,具有较有纵深的地形优势。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