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民工身边的鬼子(5) -- 关中农民

共:💬411 🌺3369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民工忆农活(2)生产队的回忆(下)

生产队大生产的时候,俺们这儿还有一个大工程,抽黄工程。就是一条从黄河引水浇灌渭北平原的惠民工程。那时候机械化不行,哪有那么多挖掘机类的东西,可不就是靠人嘛。抽黄工程管饭,中午晚上都有大馒头,至于有没有其他报酬,还是记工分,俺一个小孩子就不知道那么多了。有的人为了这馒头,就愿意去抽黄工程干活。其实也很苦的,但是至少能吃饱。那时候的人真是能吃苦!抽黄工程发的馒头跟俺们陕西人的蒸馒头方法不一样,俺们都叫杠子馒头,就是长方形,有点象枕头。俺们陕西馒头是椽头馒头,象椽子的头。俺见过别人从工地带回来的馒头,很想吃。后来俺舅舅也去了抽黄工程,存下来这种馒头带来给俺们吃。小孩子觉得可幸福了,能吃上馒头再夹上一点酱油。

生产队的时候有赤脚医生,医疗站当时借用俺们家一点地方,真正的医疗站还没盖好。村里派出去三个人再县城学了几个月,回来就给大家看病打针了。搁现在,这样的蒙古大夫还不被大家攻击死,可是当时他们确实提高了民众的健康。一般的头疼感冒,他们都给看,还管小孩子的各种疫苗。别的疫苗当时小,不记得了,但印象中老说一种脑膜炎的东东。可是俺医学院出生,并没学什么脑膜炎的疫苗啊。当时小,其实一直当是什么“老魔盐”的东东,觉得象是什么妖怪能进入脑子,很害怕的样子。后来大队医疗站盖好,他们就搬到医疗站去了。这三位医生尽管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临床经验还是丰富的,在俺们当地一直行医。后来改革开放后,他们就在自己家开了自己的诊所。这三位医生性格不同,后来结局大不一样。一个年龄比较大的跟俺爷爷算同龄人,他比较贪财,后来口碑很不好,每次到病人家看病,都要别人酒肉招待,要不然态度很不好,还总给病人上大剂量药物,总爱给人上点滴,给现在的一些医生很像了。不要忘了这还是改开刚开始的时候。俺奶奶就是死在他手上的。当时俺奶奶属于糖尿病后期导致的肾脏功能降低(俺现在的推测),刚好又赶上急性肠胃感染,所以他给病人上了大剂量对肾脏有高毒性的抗生素。如果没有肾脏问题,他的用法不会出现大问题。可是俺奶奶的情况不一样啊,高剂量的药物导致了急性肾衰,甚至肾坏死,因为病人不产生尿液了,而这位医生已经给俺奶奶打了4瓶点滴,还是盐水加药物。一看没有尿液,这家伙知道坏事了,正喝着的酒也不喝了,说要上县医院,但是他不跟着去。没办法,后来另外的一个医生跟着去的,实际他没有参与诊疗的过程。后来奶奶到达县医院第二天就去世了,才56岁。虽说是糖尿病(那时候并不知道)最终导致的问题,但是没这个庸医,她也不会这么早就走。那时候哪有说找医生问题的,病人死了都是命不好。这也是俺最后进入医学领域的一个原因。

跟着奶奶去医院的这位医生性格相对犹豫,经常开药的时候跟病人说,要不咱们试一试这个药。弄得病人心里打鼓,所以他的诊所并不红火,慢慢衰败,没法经营了,最后不了了之。另外一位医生就属于情商高的,病看得好,也知道怎么安慰病人,最后方圆几十里都有人来他哪儿看病。他一直跟俺家关系挺好,可能因为医疗站在俺家很长一段时间。可惜,俺奶奶那时候觉得年龄大的医生更可信,没让这位医生看,否则她可能不会这么早去世。这位医生的儿子也比俺小三岁,后来考上俺们省中医学院,读了研究生之后去了湖北的一个学校做老师。后来考博士还征求俺的意见,去年毕业了。希望明年能来俺实验室进修一下开开眼。能给乡党帮上忙俺也很高兴。俺觉得赤脚医生真是一个很伟大的成就,在当时缺医少药的年代,很有效的提高了人民健康。

生产队的时候,村民家没有电,那时候总电刚接到村大队部。所以晚上都是煤油灯,好像79年才把电接到村民家里。那时候白天大人上工,晚上还有别的活。俺记得老娘总在煤油灯下织布。那时候没啥布料,因为需要布票啊。所以穿的布料,被子啊,都是自己织的土布。大队那时候有一台很小的黑白电视,放在外面,全村的人看。俺记得有一次因为下雨,忽然要把电视挪回大队部。结果人群呼的一下换地方,全乱了。俺和姐姐拿着小板凳,被人群踩到了,大声哭。可是吵吵嚷嚷,没人能听见。后来另一个生产队的一位老奶奶听到了,拿着拐杖把人群分开,把俺们拉起来,真是救了农民一命啊。后来上学的时候,俺跟她孙女一个班,一直到初中,后来她辍学了,不到20就嫁人了。俺的同龄人大多都是这样的。农民这辈子好几次差点就没了,这是一次。还有一次是过100天的时候,外公接俺们回外婆家。老娘用小被子包裹着俺,路上已经有些凉,坐在牛车上,就把俺裹的紧了一些。没想到把俺的口鼻都闷上了。等到了外婆家,俺已经翻白眼了,基本不出气了。后来外婆把俺脚另起来,史进拍屁股和背部,俺才又活过来了。

生产队的时候,侍弄庄稼的老把式还是很吃香的,一般队长都是这些老把式担任。老把式对庄稼的要求很高,比如行距多少,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灌溉等。可是老把式也有弱势,就是不相信科学。比如化肥,很多老把式开始很不接受,竭力反对,只相信农家肥。那时候公社已经开始推广氨水作为肥料了。那时候氨肥的生产还不发达,没有很多后来的尿素啊,磷酸氢铵啊固体化肥。所以成产队都修了氨水窖。从公社来的浓氨水就存在氨水窖里,稀释后在灌溉的时候上到田里。可是农技员的解释可能不清楚,也可能农民们的数学知识不好,有时候稀释的倍数就弄错了,过多的氨水把庄稼烧死了,这也给了老把式攻击化肥的口实。不过氨水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尿素就普及了,氨水窖就弃之不用了。不过随着更多的科学耕种方法从农技站推广,老把式越来越跟不上形势了,这在以后责任制后更明显了。

喝水,土鳖抗铁牛

关键词(Tags): #农民系列通宝推:故乡在喀什,jellobean,脑袋,niuph,老老狐狸,桥上,SleepingBeauty,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