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南山集》bearn的 李承光之诛发微 -- napolen

共:💬10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南山集》bearn的 吴思礼事件与相州会战

发信人: newmorning (子时练剑生),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南山集》bearn的 吴思礼事件与相州会战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Jun 6 12:36:23 2005), 站内

吴思礼事件与相州会战

――从朔方军内部及其与河东军的竞争关系考察安史之乱后期诸事件

????

????从各方面来看,干元二年三月的相州之战都应该算是安史之乱的中心事件。从

规模上说,此战役双方动员的参战人数最多,官军和叛军的主力基本都参加了会战

。从局势的发展来看,叛军方面通过此战完成了安氏到史氏的交接,官军方面则是

郭子仪到李光弼和仆固怀恩的交接。从战局转移和影响来说,如果官军获胜,就将

完全消灭叛军在河北的势力,中晚唐时期河北三镇割据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但官军

的失败导致这一目标再也无法实现了,因为此战以后朝廷再也无法组织如此优势的

兵力对河北叛军作战,后来的平叛战争基本上是针对史氏所部和史朝义个人进行的

,并非朝廷不想彻底铲除田承嗣、薛嵩、李怀仙等叛军残部,而实在是因为相州之

战后已是有心无力了。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相州会战前官军的战斗序列。

????《通鉴》称:

????朔方郭子仪、淮西鲁炅、兴平李奂、滑濮许叔冀、镇西、北庭李嗣业、郑蔡季

广琛、河南崔光远七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将步骑二十万讨庆绪;又命河东李光

弼、关内、泽潞王思礼二节度使将所部兵助之。

????

????所谓淮西、兴平、滑濮、郑蔡、河南五军,其实只是叛乱前期由河南各地的郡

守县尉之流仓促集结的地方部队,这些军队用来守城还可以,要依靠其野战是绝对

不行的(实际上河南崔光远部并未参与会战)。所以只有朔方、镇西北庭、河东、

关内泽潞四军才是主力。其中镇西北庭镇军的编制是4.4万人,除了留在本镇的留守

部队和收复两京等战役中的伤亡,现在应该不超过3万人;河东镇是李光弼入主河东

后重建的,其原编制是5.5万人,现在也不会多于此数;泽潞是河东的偏师,加上来

自潼关桃林和关内陈涛斜两次败仗的残军,是“步卒三万、马军八千”;朔方军约

在6万人左右。所以号称60万的九节度使军,实际有野战能力的不超过20万人,全军

则应不超过30万。

????

????相州之战的败因,诸家史书的结论一致,按照《通鉴》的说法是:

????上以子仪、光弼皆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置元帅,但以宦官开府仪同三司鱼朝

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人皆以为克在朝夕,而诸军既无统帅,进退无所禀;城中人欲降者,碍水深,

不得出。城久不下,上下解体。

????诸军乏食,人思自溃。

????

????旧史家把主要败因归结到宦官鱼朝恩监军上,这是不公正的。且不说宦官监军

本是朝廷的定策,对于这样一支庞杂的大军,鱼朝恩作为朝廷的代表行使领导权是

不可或缺的。即使是论鱼朝恩本人的军事才能也并非一无是处。故意贬低宦官是旧

史家的传统,但我们仍能从一些材料里看到鱼朝恩的一些军事才能。如在第二次收

复东都时:

????朝义悉其精兵十万救之,陈于昭觉寺,官军骤击之,杀伤甚众,而贼陈不动;

鱼朝恩遣射生五百人力战,贼虽多死者,陈亦如初。镇西节度使马?U曰:“事急矣

!”遂单骑奋击,夺贼两牌,突入万众中。贼左右披靡,大军乘之而入,贼众大败

????鱼朝恩参与了整个平叛过程,其参加的大小战役恐怕不比郭李少,他本人的军

事才能当然不如郭李,但比起一般的监军宦官甚至一般将领恐怕并不差。如果说相

州会战的失败是由于鱼朝恩的无能,恐怕有欠公允。

????对此次战役鱼朝恩表现的质疑,应该主要来自这一条:

????李光弼曰:“思明得魏州而按兵不进,此欲使我懈惰,而以精锐掩吾不备也。

请与朔方军同逼魏城,求与之战。彼惩嘉山之败,必不敢轻出。得旷日引久,则邺

城必拔矣。庆绪已死,彼则无辞以用其众也。”鱼朝恩以为不可,乃止。

????这一战略是否正确暂不论,先要看看它是否可行。李光弼战略的关键在于“与

朔方军同逼魏城”,即将朔方、河东两镇,也就是官军主力带出与史思明决战。史

书没有记载朔方将领的反应,但是我认为如果根据后来邙山之战中仆固怀恩的表现

,有理由相信朔方军不会愿意遵从河东将领的调遣。

????朔方军是官军有野战能力的主要部队,没有其支持,仅靠李光弼、王思礼的河

东军是打不赢史思明的。所以我认为九节度的围邺大军之所以没能主动出击魏州,

关键不是因为鱼朝恩不从,而是要从诸镇官兵间的不合这一角度来思考。

????

????至于安阳河北会战的失利,史书都归咎于特殊的天气,这只是表面原因。根本

原因是官军自身的诸多问题在战斗的压力下爆发了出来。其中,《资治通鉴考异》

引用了一条资料我认为尤其值得重视。

????

??????志曰:史思明自称燕王,牙前兵马使吴思礼曰:“思明果反,??蕃将也,安

肯尽节于国家?”因目左武锋使仆固??恩,??恩色变,阴恨之。三月六日,史思明

轻兵抵相州,郭公率诸军御之,战于万金驿。贼分马军并滏而西,郭公使仆固??恩

以蕃汉马军邀击破之,还遇吴思礼于陈,射杀之,呼曰:“吴思礼阵没。”其夕,

收军。郭公疑??恩为变,遂脱身先去,诸军相继溃于城下。

????

??????志为朔方军府文吏凌准所撰,此事应非向壁虚构,而《通鉴》之所以未与采

用,恐怕是因为此事有损于郭子仪的正面形象。如其属实的话,那么我认为将是理

解安阳河北会战官军失利直接原因的关键。这是朔方军内部矛盾的爆发。仆固怀恩

所部蕃军是朔方军的精锐,而朔方军是九节度使大军的绝对主力。郭子仪在怀疑所

部叛变的情况下临阵脱逃,虽说显得有点胆小,但也并非完全不能理解。战后朝廷

将其体面撤职,既是一种惩处,也应该是看到了其本人对朔方军的控制能力已经有

所下降。

????这样,再根据《通鉴》和两《唐书》,安阳河北会战的大体过程就清楚了。史

思明趁官军不意首先以主力发起攻击,河东、淮西、滑濮、泽潞四镇军先接敌于安

阳河北,朔方军骑兵与史思明骑兵则在北面的滏水畔遭遇,激战中发生了吴思礼事

件,引起了郭子仪的恐惧。加上可能的天气原因,导致朔方军不战而退,最终引起

官军其他各部的溃散。

????旧史中一般认为郭子仪在朔方军中的地位不可动摇,绝不会发生像《??志》所

记吴思礼事件那样的事。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朔方军成分之复杂,由来已久。《

通鉴》天宝元年称朔方镇“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

护府”,其中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主要都是蕃军编制。统帅这样一支蕃

汉联军,郭子仪采取的是以宽治军的方针,给蕃将以很大的自由度。《旧仆固怀恩

传》称“郭子仪为帅,以宽厚容众,素重怀恩,其麾下皆朔方蕃汉劲卒,恃功怙将

,多为不法,子仪每事优容之,行师用兵,倚以辑事。”就是说明。这样才勉强维

持主朔方军各部的平衡,但这种平衡也是脆弱的。一旦出现围邺久攻不下这样的困

境,内部矛盾就会趁机爆发。《旧郭子仪传》所称“麾下老将若李怀光辈数十人,

皆王侯重贵,子仪颐指进退,如仆隶焉。”虽是实情,但这是大历年间子仪第三次

帅朔方时的事,其时朔方军已经经历了仆固怀恩叛变之后的分裂和清洗,以及防御

吐蕃的长期战争,这才奠定了子仪在朔方军中的权威地位。在相州会战时,子仪显

然根本不具备这种权威地位。

--

当拿起剑,我就感到――我要告别平庸!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202.108.15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