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南山集》bearn的 李承光之诛发微 -- napolen

共:💬10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南山集》bearn的 李承光之诛发微

发信人: newmorning (子时练剑生),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南山集》bearn的 李承光之诛发微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Jun 5 14:04:43 2005), 站内

????李承光之诛发微――兼论桃林之战后潼关守军之去向

????

????近读任士英《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一书,其第五篇论及天宝十五载

潼关之战,颇有启发性。此处暂专论其与李承光之诛及潼关守军战后去向有关之处

。潼关守军的序列,两《唐书?哥舒翰传》云:

????旧唐书卷一百四

????拜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以田良丘为御史中丞充行军司马,以王思礼、钳耳

大福、李承光、苏法鼎、管崇嗣及蕃将火拔归仁、李武定、浑??、契??宁等为??将

,河陇朔方兵及蕃兵与篼仙芝旧卒共二十万,拒贼于潼晁。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五

????拜太子先锋兵马元帅,以田良邱为军司马,萧昕为判官,王思礼、钳耳大福、

李承光、篼元荡、讨法鼎、管崇嗣为属将,火拔归仁、李武定、浑??、契??宁以本

部隶麾下,凡河陇朔方奴刺等十二部兵二十万守潼关。

????又《安禄山事迹》卷中:

????以河西、胼右??度使、西平王哥舒翰?楦痹???,钌河、胼衷蕃部落奴刺、钜、

跌、朱耶、契??、??、??林、奚劫、沙牾、蓬子、??蜜、吐谷??、恩劫等一十三部

落,督蕃?h兵二十一孺八千人??於潼晷。

????

可知哥舒翰以太子先锋兵马元帅衔领潼关守军,行军司马为田良丘,行军判官

为萧昕,马军都将为王思礼,步军都将为李承光,其它蕃汉将领各率所部。另外尚

有河东防御使吕崇贲、华州防御使魏仲犀、冯翊防御使李彭州、上雒防御使杨黯领

四郡郡兵(《册府元龟》卷四百四十三记桃林战条)。

????

《政局》论述这支守军中存在着亲太子党和亲宰相党两派之间的激烈矛盾,并

推测王思礼为亲太子党,李承光则可能为亲宰相党。作为统帅的哥舒翰“病,不能

治事,悉以军政委田良丘;良丘复不敢专决”,结果造成两派“争长,无所统一”

,最终导致了桃林之战的灭顶之灾。

????

据《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萧昕传》:

????昕尝与布衣张镐友善,馆而礼之,表荐之曰:“如镐者,用之则为王者师,不

用则幽谷一叟尔。”玄宗擢镐拾遗,不数年,出入将相。及安禄山反,昕举赞善大

夫来??堪任将帅;思明之乱,??功居多。累迁宪部员外郎,为副元帅哥舒翰掌书记

。潼关败,间道入蜀,迁司门郎中。

????又据同书《张镐传》:

????天宝末,杨国忠以声名自高,搜天下奇杰。闻镐名,召见荐之,自褐衣拜左拾

遗。及禄山阻兵,国忠屡以军国事咨于镐,镐举赞善大夫来??可当方面之寄。数月

,玄宗幸蜀,镐自山谷徒步扈从。

????

可知萧昕应为杨国忠党人无疑。这支守军的领导者中,哥舒翰、田良丘基本持

中立,但随着战事发展,他们与杨国忠关系在不断恶化;萧昕、李承光为亲杨党;

王思礼等为亲太子党。

????

《政局》通过分析哥舒翰“太子先锋兵马元帅”头衔,推论天宝十四载十二月

哥舒翰军集结出发以后,太子已经掌握了对这支军队的一定影响,而东宫对军队发

生影响是开元以来从未有过的。根据这一思路再看马嵬之变后太子的行进路线,可

以得到新的认识。

????至德元年(即天宝十五载)六月六月十四日马嵬之变爆发,次日肃宗便与玄宗

分道扬镳,“未知所适”。《旧唐书?肃宗纪》:

????回至渭北,便桥已断,水暴涨,无舟楫;上号令水滨百姓,归者三千余人。渭

水可涉,又遇潼关散卒,误以为贼,与之战,士众多伤。乃收其余众北上,军既济

,其后皆溺,上喜,以为天之佑。

????

此甚可怪也。潼关失守后,长安旦夕必陷,肃宗只能选择西去或北上。而据上

述记载,肃宗一行先是回向长安方向,经过两天前刚刚经过的便桥,与潼关散卒相

遇,而后才北上奉天。其之所以要冒着危险企图回长安,我推测是为了收拢潼关撤

下来的部队。正是因为肃宗在半年前这支军队出发时对其中一部已经产生了影响,

而其时肃宗所拥有的只有为数甚少的禁军(《旧唐书?肃宗纪》:“时从上惟广平、

建宁二王及四军将士,才二千人”),所以他才要急于收并这支残兵以保西北。但

由于长安城内的秩序比预料的崩溃得更快(《通鉴》:“于是王公、士民四出逃窜

,山谷细民争入宫禁及王公第舍,盗取金宝,或乘驴上殿。又焚左藏大盈库。”又

见《旧唐书?崔光远传》,其时叛军尚未有入长安之意),局势十分混乱。所以肃宗

一行只遇到了一些“潼关散卒”,加上渭水暴涨,交通不便,于是不得不中途北走

。这对肃宗后来“理兵灵武”的决策有重要影响。正因为没能与潼关残军会合而势

单力孤,肃宗到了平凉以后才接受了李涵的奉迎,决定去朔方。从后来的关中平叛

过程来看,肃宗并没有因为朔方军的拥立之功而完全倚靠之,他对这支边军的信任

一直是不完全的。

????

而肃宗起初所企盼的潼关残军直到三个月后才与新朝廷会合。

????《旧唐书?肃宗纪》:

????九月……丙子,至顺化郡,韦见素、房管、崔涣等自蜀郡赉上册书及传国宝等

至。己卯,斩潼关败将李承光于纛下。

????同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

????潼关失守,思礼西赴行在,至安化郡。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并引于纛下,责

以不能坚守,并从军令。或救之可收后效,遂斩承光而释思礼、崇贲。

????肃宗之独斩李承光而赦王思礼、吕崇贲,《政局》据此推断李承光为杨国忠党

。关于此事件我于文献中又找到了一条史料:

????《文苑英华》卷六百八,于邵《为人请合爹表》:

????臣某言。臣固不肖,宠由父任,累荷朝?\,非臣本才。永惟筮仕之初,滥觞有

地,感旧恩爱,窃系于心。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太常卿李承光顷充河西兵马使,天??

年中彖臣帐下,自兹效用,得列戎班,出入五凉,艰勤一纪,风雨寒暑,未尝废离

。俄属幽燕作逆,伊洛陷?悖?蒲潼不关,天地交闭。承光临计自失,仓卒西还,亦

既通表华阳,奉笺灵武,枕干待命。俟期而往,??未信宿。先朝赐书,敦叙兄弟如

家人礼。当是时也,臣亲见之开缄涕流。是日便发,及至行在,特加天下兵马副元

帅,改名匡国。扈跸彭原,别承诰旨,因此伏法,当瘗朔陲,身虽受刑,家免??戮

,遽蒙昭雪,发使宣恩,特令安存葬日官给。今长男愿见充镇西副将,次子谔又知

覃??兵马,女婿周鼎分阃河西,咸受决车之荣,并为白马之将。圣朝宠寄,洎男及

女。臣谓匡国虽死犹生,近以孀妻告终,愿从合爹。谔等嘘血无由,上陈将传铭诔

,未正官爵。且匡国非禁人收视之责,微臣当故吏,愿言之。……

????

这是后来为李承光之妻请求合葬的表章。作者于邵自云“当故吏”,被承光“

彖臣帐下,自兹效用,得列戎班”,长期任其幕府,应该是熟悉当时情况者。从其

“通表华阳,奉笺灵武”,可以看出李承光在潼关失守西逃后,采取的是首鼠两端

的态度,与玄宗和肃宗同时保持着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先朝赐书,敦叙兄弟如

家人礼”,李承光在此之后才“是日便发”,而所云“及至行在,特加天下兵马副

元帅,改名匡国”就非常奇怪了。时皇储广平王挂天下兵马大元帅,所谓天下兵马

副元帅,就是实际上的最高军事指挥,朝廷绝不可能将其轻易授人,后来在整个平

叛战争中,挂此衔者也不过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人而已,此时怎么可能将

其授与前奸相之党的李承光呢?更令人生奇的是,刚刚加了天下兵马副元帅的李承

光随即就“扈跸彭原,别承诰旨,因此伏法”了。而朝廷“遽蒙昭雪,发使宣恩,

特令安存葬日官给”,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让外人看不懂了。

????

我认为,对此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李承光在潼关败后作为步军都统,掌握了

大部分的潼关残兵,并且对灵武新朝廷采取两面态度,这令肃宗非常担忧,因为一

旦其决定支持奔蜀的玄宗而拥兵自重,或甚至直接投奔叛军,都会给肃宗朝廷造成

极为严重的后果。所以肃宗要对其好言相劝,通过谈判将其骗到行在来,并在完全

解除其人兵权之前不惜以天下兵马副元帅的头衔相慰。李承光一介武夫,没能看透

朝廷的伎俩,于是自投罗网,于是就被杀掉祭旗了。但是毕竟此人长期担任河西兵

马使,其在军中的威望应不在王思礼辈之下,所以为了安慰诸镇特别是河西将士的

军心,朝廷又不希望其死得太难看了,故立即予以昭雪宣恩,官给优葬,后来还重

用其子婿。

????

如果上述推论成立,那就不但可以进一步证明李承光的杨党身份,更重要的是

表明了潼关残军在肃宗新朝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肃宗在依靠朔方军即位之后

,仍在百般争取其它镇军的支持。而朔方军在中兴新朝中最终奠定其垄断地位,不

仅是因为其拥立之功,还别有其它原因。????就在斩李承光三日前,“韦见素、房

?g、崔涣等自蜀郡赉上册书及传国宝等至”。房管曾为李承光、王思礼等求情,肃

宗赦免了王思礼等,并命房?g以潼关残军为基干,组建新军收复长安。

--

当拿起剑,我就感到――我要告别平庸!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59.66.157.*]

家园 《南山集》bearn的 吴思礼事件与相州会战

发信人: newmorning (子时练剑生),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南山集》bearn的 吴思礼事件与相州会战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Jun 6 12:36:23 2005), 站内

吴思礼事件与相州会战

――从朔方军内部及其与河东军的竞争关系考察安史之乱后期诸事件

????

????从各方面来看,干元二年三月的相州之战都应该算是安史之乱的中心事件。从

规模上说,此战役双方动员的参战人数最多,官军和叛军的主力基本都参加了会战

。从局势的发展来看,叛军方面通过此战完成了安氏到史氏的交接,官军方面则是

郭子仪到李光弼和仆固怀恩的交接。从战局转移和影响来说,如果官军获胜,就将

完全消灭叛军在河北的势力,中晚唐时期河北三镇割据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但官军

的失败导致这一目标再也无法实现了,因为此战以后朝廷再也无法组织如此优势的

兵力对河北叛军作战,后来的平叛战争基本上是针对史氏所部和史朝义个人进行的

,并非朝廷不想彻底铲除田承嗣、薛嵩、李怀仙等叛军残部,而实在是因为相州之

战后已是有心无力了。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相州会战前官军的战斗序列。

????《通鉴》称:

????朔方郭子仪、淮西鲁炅、兴平李奂、滑濮许叔冀、镇西、北庭李嗣业、郑蔡季

广琛、河南崔光远七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将步骑二十万讨庆绪;又命河东李光

弼、关内、泽潞王思礼二节度使将所部兵助之。

????

????所谓淮西、兴平、滑濮、郑蔡、河南五军,其实只是叛乱前期由河南各地的郡

守县尉之流仓促集结的地方部队,这些军队用来守城还可以,要依靠其野战是绝对

不行的(实际上河南崔光远部并未参与会战)。所以只有朔方、镇西北庭、河东、

关内泽潞四军才是主力。其中镇西北庭镇军的编制是4.4万人,除了留在本镇的留守

部队和收复两京等战役中的伤亡,现在应该不超过3万人;河东镇是李光弼入主河东

后重建的,其原编制是5.5万人,现在也不会多于此数;泽潞是河东的偏师,加上来

自潼关桃林和关内陈涛斜两次败仗的残军,是“步卒三万、马军八千”;朔方军约

在6万人左右。所以号称60万的九节度使军,实际有野战能力的不超过20万人,全军

则应不超过30万。

????

????相州之战的败因,诸家史书的结论一致,按照《通鉴》的说法是:

????上以子仪、光弼皆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置元帅,但以宦官开府仪同三司鱼朝

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人皆以为克在朝夕,而诸军既无统帅,进退无所禀;城中人欲降者,碍水深,

不得出。城久不下,上下解体。

????诸军乏食,人思自溃。

????

????旧史家把主要败因归结到宦官鱼朝恩监军上,这是不公正的。且不说宦官监军

本是朝廷的定策,对于这样一支庞杂的大军,鱼朝恩作为朝廷的代表行使领导权是

不可或缺的。即使是论鱼朝恩本人的军事才能也并非一无是处。故意贬低宦官是旧

史家的传统,但我们仍能从一些材料里看到鱼朝恩的一些军事才能。如在第二次收

复东都时:

????朝义悉其精兵十万救之,陈于昭觉寺,官军骤击之,杀伤甚众,而贼陈不动;

鱼朝恩遣射生五百人力战,贼虽多死者,陈亦如初。镇西节度使马?U曰:“事急矣

!”遂单骑奋击,夺贼两牌,突入万众中。贼左右披靡,大军乘之而入,贼众大败

????鱼朝恩参与了整个平叛过程,其参加的大小战役恐怕不比郭李少,他本人的军

事才能当然不如郭李,但比起一般的监军宦官甚至一般将领恐怕并不差。如果说相

州会战的失败是由于鱼朝恩的无能,恐怕有欠公允。

????对此次战役鱼朝恩表现的质疑,应该主要来自这一条:

????李光弼曰:“思明得魏州而按兵不进,此欲使我懈惰,而以精锐掩吾不备也。

请与朔方军同逼魏城,求与之战。彼惩嘉山之败,必不敢轻出。得旷日引久,则邺

城必拔矣。庆绪已死,彼则无辞以用其众也。”鱼朝恩以为不可,乃止。

????这一战略是否正确暂不论,先要看看它是否可行。李光弼战略的关键在于“与

朔方军同逼魏城”,即将朔方、河东两镇,也就是官军主力带出与史思明决战。史

书没有记载朔方将领的反应,但是我认为如果根据后来邙山之战中仆固怀恩的表现

,有理由相信朔方军不会愿意遵从河东将领的调遣。

????朔方军是官军有野战能力的主要部队,没有其支持,仅靠李光弼、王思礼的河

东军是打不赢史思明的。所以我认为九节度的围邺大军之所以没能主动出击魏州,

关键不是因为鱼朝恩不从,而是要从诸镇官兵间的不合这一角度来思考。

????

????至于安阳河北会战的失利,史书都归咎于特殊的天气,这只是表面原因。根本

原因是官军自身的诸多问题在战斗的压力下爆发了出来。其中,《资治通鉴考异》

引用了一条资料我认为尤其值得重视。

????

??????志曰:史思明自称燕王,牙前兵马使吴思礼曰:“思明果反,??蕃将也,安

肯尽节于国家?”因目左武锋使仆固??恩,??恩色变,阴恨之。三月六日,史思明

轻兵抵相州,郭公率诸军御之,战于万金驿。贼分马军并滏而西,郭公使仆固??恩

以蕃汉马军邀击破之,还遇吴思礼于陈,射杀之,呼曰:“吴思礼阵没。”其夕,

收军。郭公疑??恩为变,遂脱身先去,诸军相继溃于城下。

????

??????志为朔方军府文吏凌准所撰,此事应非向壁虚构,而《通鉴》之所以未与采

用,恐怕是因为此事有损于郭子仪的正面形象。如其属实的话,那么我认为将是理

解安阳河北会战官军失利直接原因的关键。这是朔方军内部矛盾的爆发。仆固怀恩

所部蕃军是朔方军的精锐,而朔方军是九节度使大军的绝对主力。郭子仪在怀疑所

部叛变的情况下临阵脱逃,虽说显得有点胆小,但也并非完全不能理解。战后朝廷

将其体面撤职,既是一种惩处,也应该是看到了其本人对朔方军的控制能力已经有

所下降。

????这样,再根据《通鉴》和两《唐书》,安阳河北会战的大体过程就清楚了。史

思明趁官军不意首先以主力发起攻击,河东、淮西、滑濮、泽潞四镇军先接敌于安

阳河北,朔方军骑兵与史思明骑兵则在北面的滏水畔遭遇,激战中发生了吴思礼事

件,引起了郭子仪的恐惧。加上可能的天气原因,导致朔方军不战而退,最终引起

官军其他各部的溃散。

????旧史中一般认为郭子仪在朔方军中的地位不可动摇,绝不会发生像《??志》所

记吴思礼事件那样的事。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朔方军成分之复杂,由来已久。《

通鉴》天宝元年称朔方镇“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

护府”,其中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主要都是蕃军编制。统帅这样一支蕃

汉联军,郭子仪采取的是以宽治军的方针,给蕃将以很大的自由度。《旧仆固怀恩

传》称“郭子仪为帅,以宽厚容众,素重怀恩,其麾下皆朔方蕃汉劲卒,恃功怙将

,多为不法,子仪每事优容之,行师用兵,倚以辑事。”就是说明。这样才勉强维

持主朔方军各部的平衡,但这种平衡也是脆弱的。一旦出现围邺久攻不下这样的困

境,内部矛盾就会趁机爆发。《旧郭子仪传》所称“麾下老将若李怀光辈数十人,

皆王侯重贵,子仪颐指进退,如仆隶焉。”虽是实情,但这是大历年间子仪第三次

帅朔方时的事,其时朔方军已经经历了仆固怀恩叛变之后的分裂和清洗,以及防御

吐蕃的长期战争,这才奠定了子仪在朔方军中的权威地位。在相州会战时,子仪显

然根本不具备这种权威地位。

--

当拿起剑,我就感到――我要告别平庸!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202.108.158.*]

家园 读了感觉如同打开了一扇窗一样,花之

主要是说郭对部队的控制力,不知道能不能讲一下玄宗到代宗时期节度使对部队控制力的演变?

家园 《南山集》 bearn的 仆固怀恩之叛的河东背景

发信人: newmorning (子时练剑生),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南山集》 bearn的 仆固怀恩之叛的河东背景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un 7 13:46:43 2005), 站内

仆固怀恩之叛的河东背景

--从朔方军内部及其与河东军的竞争关系考察安史之乱后期诸事件续

根据《通鉴》所记天宝初唐诸镇情况:范阳、河西、陇右最为雄厚;平卢为范阳之

偏师,安西、北庭为河西、陇右之偏师,实力不强,统帅上亦不独立;朔方、河东

实力不及范阳、河西、陇右,但远强于平卢、安西、北庭,基本上处于一个量级,

朔方多从河西行动,河东多从范阳行动,但并不从属于彼。安禄山起兵前,虽号称

身兼三镇,但并没有真正控制河东。所以才会有叛变发动第二天的劫持北京副留守

杨光??事件。

《通鉴》:

禄山先遣将军何千年、高邈将奚骑二十,声言献射生手,乘驿诣太原。乙丑,北京

副留守杨光??出迎,因劫之以去。……甲戌,禄山至博陵南,何千年等执杨光??见

禄山,责光??以附杨国忠,斩之以徇。

杨光??为杨国忠党,当时作为北京副留守、太原尹,实际掌握着河东镇的领导权,

安禄山虽挂河东节度使衔,但手中只有一小部分河东军权,即"别将、大同军使高秀

岩"所部。所以他这才不惜提前暴露其反叛意图,而冒险派人劫持杨光??。

杨光??既为易与之辈,而河东此时又陷于此群龙无首之混乱分裂之中,对唐廷是极

为不利的。河东摄河北叛军之后,太原出土门即可直捣幽州老巢,此为安禄山之最

心腹大患。故其起兵后第一站,即是恒州常山郡,"使其将安忠志将精兵军土门,忠

志,奚人,禄山养为假子"。

天宝十四载末叛军横扫河北时,河东军不可思议的没有任何动作,在颜杲卿举义常

山之后,王承业之流仍是救援不利,错失良机,这时的河东军恐怕已是土崩瓦解、

不战自乱了。《旧李光弼传》:"十五载正月,以光弼为云中太守,摄御史大夫,充

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二月,转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以朔方兵五千会郭

子仪军,东下井陉,收常山郡。"可知李光弼初来河东,靠的只是"朔方兵五千"。河

东军人根本就不接受这位朔方将领。

接下来《旧李光弼传》记其整肃河东的过程:

肃宗理兵于灵武,遣中使刘智达追光弼、子仪赴行在,授光弼户部尚书,兼太原尹

、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景城、河间之卒五千赴太原。时节度王承业军

政不修,诏御史崔众交兵于河东。众侮易承业,或裹甲持枪,突入承业∑事玩谑之

。光弼闻之素不平。至是,交众兵于光弼。众以麾下来,光弼出迎,旌旗相接而不

避。光弼怒其无礼,又不即次兵,令收系之。顷中使至,除众御史中丞,怀其敕问

众所在。光弼曰:"众有罪,系之矣!"中使以敕示光弼,光弼曰:"今只斩侍御史;

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中使惧,遂寝之而还。翌日,以兵仗

围众,至碑堂下斩之,威震三军。命其亲属吊之。

李光弼重建的河东军,不久其主力又因朝廷急于收复西京而被调离。在顶住了叛军

主力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d的进攻后,光弼才终于在河东站稳了脚跟,

并率河东主力参与了相州会战。应该说明的是,一旦平叛主战场移出了关中,则朔

方对军事的垄断地位就必然相对下降。(肃宗朝廷在灵武、凤翔期间,靠的不仅仅

是朔方武装,还有六城转运使为中心的财赋和盐业、朔方行营的官吏资源等因素,

收复长安以后这些因素就都不重要了。)而河东镇作为开元天宝时代与朔方齐名的

藩镇,其地位自然也会有相对上升。从这个角度理解安史之乱中期以后李光弼和朔

方、河东之间的恩怨,我们可能会有新的认识。

朔方军于战败后退据河阳,河东帅李光弼取代郭子仪入主朔方,从一开始就遇到了

很大的阻力。这主要并不是因为郭子仪在朔方军中的实际威望有多高,而是因为郭

素以宽忍治军,朔方将校在其统率下过得比较自在(仆固怀恩之所以敢临阵擅杀同

僚,恐怕也有不惧怕主帅惩处的原因在),而李光弼则以铁腕治军而闻名。光弼亦

很清楚自己在朔方军的处境,所以下车伊始就果断的斩张用济,逼诱仆固怀恩等将

领,通过先发制人的手段暂时威慑住了朔方诸将。从而保证了随后与史思明的洛阳

周围诸战役的胜利。但是这种威慑力毕竟是暂时的,到了邙山决战时,仆固怀恩等

将领的反抗终于爆发了。

《旧仆固怀恩传》称:

怀恩为人雄毅寡言,应对舒缓,而刚决犯上,始居偏裨之中,意有不合,虽主将必

诟怒之。郭子仪为帅,以宽厚容众,素重怀恩,其麾下皆朔方蕃汉劲卒,恃功怙将

,多为不法,子仪每事优容之,行师用兵,倚以辑事。而光弼持法严肃,法不贷下

,怀恩心惮而颇不叶。

这种态度,在朔方军、特别是朔方番军中,应该是有代表性的。

《通鉴》记邙山战役经过为:

或言:"洛中将士皆燕人,久戍思归,上下离心,急击之,可破也。"陕州观军容使

鱼朝恩以为信然,屡言于上,上敕李光弼等进取东京。光弼奏称:"贼锋尚锐,未可

轻进。"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勇而愎,麾下皆蕃、汉劲卒,恃功,多不法,郭子仪

宽厚曲容之,每用兵临敌,倚以集事;李光弼性严,一裁之以法,无所假贷。怀恩

惮光弼而心恶之,乃附朝恩,言东都可取。由是中使相继,督光弼使出师,光弼不

得已,使郑陈节度使李抱玉守河阳,与怀恩将兵会朝恩及神策节度使卫伯玉攻洛阳

。戊寅,陈于邙山。光弼命依险而陈,怀恩陈于平原,光弼曰:"依险则可以进,可

以退;若平原,战而不利则尽矣。思明不可忽也。"命移于险,怀恩复止之。史思明

乘其陈未定,进兵薄之,官军大败,死者数千人,军资器械尽弃之。光弼、怀恩渡

河走保闻喜,朝恩、伯玉奔还陕,抱玉亦弃河阳走,河阳、怀州皆没于贼。朝廷闻

之,大惧,益兵屯陕。

暂不论鱼朝恩所主战略是否正确,李光弼令依险而陈,本身就是对朝廷主动出击决

策的消极执行。怀恩陈于平原,除了对抗主帅外,也是为了发挥其所部蕃汉骑兵的

优势,希图实现与叛军主力的决战,如果取胜的话就可以独自包揽平叛大功。李光

弼坚持移兵险处,二人争执不下,结果导致官军阵列迟迟不能完成,"史思明乘其陈

未定,进兵薄之,官军大败"。应该说,从战略本身的执行来看,光弼、怀恩对战败

都有直接责任。

邙山之战后,李光弼既不能惩处仆固怀恩,夺取朔方实际军权,自然只好坚决辞去

元帅之职了。朝廷暂时任命李国贞为帅(头衔为"朔方、镇西、北庭、兴平、陈郑等

节度行营及河中节度使"),但李国贞作为文官,根本统率不了朔方官兵,不到半年

就因故在兵变中被杀了。朝廷再次任命郭子仪入主朔方(头衔为"汾阳王,知朔方、

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后改为"都知朔方、河东、北

庭、潞、仪、泽、沁、陈、郑等节度行营及兴平等军副元帅"),兵变平息后子仪即

被调回。待到战事重起时,已经控制了朔方军权(相州战役后已领朔方行营节度)

的怀恩如愿以偿成为新任元帅(头衔为"朔方节度使、同平章事兼绛州刺史,领诸军

节度行营")。

但是,邙山之战实际上已经标志着官军两大主力朔方军与河东军的完全决裂。怀恩

说到底只是朔方军的领袖,虽然李光弼辞职后出镇临淮,退出了平叛行动的中心,

而由于史朝义杀父引发的叛军内讧使其实力大减,使朔方军能够在第二次收复洛阳

会战胜利后独自出击河北(只使用了"其子右厢兵马使??、北庭朔方兵马使高辅成以

步军万余众",即朔方军中怀恩的嫡系部队,以及立功心切的原平卢侯希逸部),消

灭了史朝义的叛军核心,从而结束了安史之乱。但是朔方与河东矛盾的后遗症仍然

存在,并且严重的影响到了战后唐朝的政治和军事局面。从前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

这一点。

李光弼引退后,河东军主要由他提拔的两个将领李抱玉和辛云京统领。

旧传:

李抱玉,武德功臣安兴贵之裔。代居河西,善养名马,为时所称。群从兄弟,或徙

居京华,习文儒,与士人通婚者,稍染士风。抱玉少长西州,好骑射,常从军幕,

沉毅有谋,小心忠谨。乾元初,太尉李光弼引为偏裨,屡建勋绩,由是知名。二年

,自特进、右羽林军大将军、知军事,迁鸿胪卿员外置同正员,持节郑州诸军事兼

郑州刺史、摄御史中丞、郑陈颍亳四州节度。

辛云京者,河西之大族也。代掌戎旅,兄弟数人,并以将帅知名。云京有胆略,志

气刚决,不畏强御,每在戎行,以擒生斩馘为务。累建勋劳,官至北京都知兵马使

、代州刺史。邓景山统驭失所,为军士所杀,请云京为节度使,因授兼太原尹,以

北门委之。云京质性沉毅,部下有犯令者,不贷丝毫,其赏功效亦如之,故三军整

肃。回纥恃旧勋,每入汉界,必肆狼贪。至太原,云京以戎狄之道待之,虏畏云京

,不敢惕息。数年间,太原大理,无烽警之虞。

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这两个人充分继承了李光弼时期河东与朔方两军的敌视情

绪。

广德元年一月,河朔三镇叛将反正,史朝义被逼自杀,安史之乱宣告结束。二月,

怀恩陪同回纥出塞时,两军的矛盾就开始激化了。其起因则是对回纥军的态度问题

在第三次向回纥借兵时,朝廷为了保证关中不受前两次回纥的蹂躏,采取了牺牲河

东地区的策略。提出的三条行军路线"自土门略邢、?场⒒场⑽蓝?南,得其资财以充

军装","自太行南下据河阴,扼贼咽喉";"自陕州大阳津渡河,食太原仓粟,与诸

道俱进",都是经过山西。代表朝廷的药子昂和代表朔方的仆固怀恩与回纥谈判时,

双方对此都是心中自明的。回纥根据前两次援唐的经验,自然把这一出一进的沿途

劫掠看作是理所应当的赏赐。朝廷和怀恩对这一点恐怕暗地里也没有什么异议。

然而对于代表河东地区利益的辛云京、李抱玉、马燧等人来说可就不同了。

据《通鉴》:

初,仆固怀恩受诏与回纥可汗相见于太原;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以可汗乃怀恩婿,恐

其合谋袭军府,闭城自守,亦不犒师。及史朝义既平,诏怀恩送可汗出塞,往来过

太原,云京亦闭城不与相闻。怀恩怒,具表其状,不报。怀恩将朔方兵数万屯汾州

,使其子御史大夫??将万人屯榆次,裨将李光逸等屯祈县,李怀光等屯晋州,张维

岳等屯沁州。

这是太原辛云京的情况。

回纥登里可汗归国,其部众所过抄掠,廪给小不如意,辄杀人,无所忌惮。陈郑、

泽潞节度使李抱玉欲遣官属置顿,人人辞惮,赵城尉马燧独请行。比回纥将至,燧

先遣人赂其渠帅,约毋暴掠,帅遣之旗曰:"有犯令者,君处戮之。"燧取死囚为左

右,小有违令,立斩之。回纥相顾失色,涉其境者皆拱手遵约束。抱玉奇之,燧因

说抱玉曰:"燧与回纥言,颇得其情。仆固怀恩恃功骄蹇,其子??好勇而轻,今内树

四帅,外交回纥,必有窥河东、泽潞之志,宜深备之。"抱玉然之。

这是泽潞李抱玉的情况。

这种问题的出现,与其说是回纥和怀恩的骄横不法造成的,毋宁说是由于朝廷、朔

方、河东三方在对待回纥问题上既有的争议公开化而引起的。怀恩及其朔方嫡系乃

是安史之乱的终结者,于唐可谓有再造之功,杜甫所谓"独任朔方无限功"于此并不

为过。然而朝廷却以其功高难赏,借河东势力对朔方勋旅予以牵制,实际上是违背

了事前与回纥人达成的不成文协定。作为唐与回纥中间人的怀恩,自然因此会感到

双重的压力。怀恩后来上表称"臣叶和回纥,戡定凶徒,天下削平,蕃夷归国,使其

永为邻好。义著急难,万姓安宁,干戈止息,二圣山陵事毕,陛下忠孝两全。是臣

不忠于国,其罪六也。"即是揭露唐廷这种两面手法的激愤之词。

到了七月,双方的对抗迅速升级,终于完全决裂。怀恩上表请诛辛云京,辛则勾结

中使骆奉仙诬陷怀恩谋反。根据史书的说法,后来又出现了一些误会事件,使紧张

局势不断加剧。实际上,即使没有这类插曲,朔方河东两藩之间某种形式的摊牌恐

怕也在所难免。

旧史家多以为仆固怀恩从一开始就心怀叵测,意图谋反,这是不公正的。黄永年《

安史之乱》已辨之。从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怀恩对于叛乱根本没有任何成熟

的打算,完全是被朝廷和河东将领的敌视态度逼反的。颜真卿一语道破其实质:"且

言怀恩反者,独辛云京、骆奉仙、李抱玉、鱼朝恩四人耳,自外群臣皆言其枉。"

真卿忠直,世所公认,他的话反映的完全是实情。四人中,骆、鱼既为宦官,自然

以诬陷外臣为能事,这是其本职,代宗皇帝对此不可能不明白。所以真正起作用的

,是辛、李两个节度使。如果抛开旧史字里行间对叛乱者的诋毁之词,怀恩最终走

上大逆之路,辛、李为首的河东军人功不可没。

一方面,仆固怀恩率领平叛功勋朔方军的叛变给唐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但另一方

面,却也客观上给解决朔方军问题创造了条件。我们知道,自从肃宗驾幸灵武以后

,朔方军就一直是中兴朝廷的支柱力量,发展到现在,朔方军的权势和实力已经膨

胀到了朝廷完全不能容忍的地步了。朝廷必欲削之,却苦于无从下手。现在,由于

怀恩公开叛变,朔方军内部各部之间、蕃汉士兵之间也爆发了冲突。于是朝廷在起

用郭子仪收拾完残局之后,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分割这支庞大的武装了。郭子仪作为

朔方军领袖,与仆固怀恩不同,是一个政治协调能力很强的将领。所以他入主朔方

军,不但朔方军内部多数人能接受,李抱玉、辛云京等河东军人也能接受(与子仪

资格同样老的河东帅李光弼已去世,否则还难说)。更重要的是仆固怀恩在军中并

没有认真的做过叛乱的准备,并在起兵后带走了那些不忠于唐廷的部队,仆固??等

则死于内讧,所以子仪一到,很快就解决了留存下来的朔方军的危机。

由于怀恩的突然病死,随从其反叛的朔方部队很快又陷入内讧中。

《通鉴》:

怀恩中途遇暴疾而归;丁酉,死于鸣沙。大将张韶代领其众,别将徐璜玉杀之,范

志诚又杀璜玉而领其众。

实际上,仆固怀恩之病死,作为安史之乱真正结束的标志,其意义并不亚于史朝义

之上吊。一个的军人时代就此结束,以政治角逐为表象的和平岁月才会到来。

怀恩所招引来的外患,最终也未能成事。朝廷将残余的朔方军人张休藏、仆固名臣

、李建忠等也召了回来。至此,朔方军才正式完成了从安史之乱时代到大历时代的

角色转换。

--

当拿起剑,我就感到――我要告别平庸!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202.108.158.*]

家园 仆固怀恩这种不愿意受任何人约束的性格在军队里完全是不能容忍的。

邙山战役的失败,责任与其说在李光弼,还不如说是郭子仪种下的祸根。

仆固怀恩为首的朔方军将士和河东军部队再怎么有矛盾,李光弼毕竟是顶头上司,大战当前,敢于直接违反主帅的布阵方略,导致全军溃败,真是万死不足以赎其身(暂且不论李光弼的方略是吸取了当年哥叔翰潼关之战的教训,仆固怀恩为了独占全攻,丝毫不考虑兵凶战危,该死!),还好意思“激愤”!

仆固怀恩就是个个人极端主义者,这种人在军种早该被整肃了。

都是郭子仪把他给宠坏了。

家园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尽管仆固怀恩多次顶撞上级,但是他毕竟同魏延不同,他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的将领,且“其麾下皆朔方蕃汉劲卒”,在唐强盛的时候当然可以像斩杀高仙芝那样杀掉他,但是在潼关沦陷,唐中央的军队力量已经基本溃散,朔方的兵力以及回纥和吐蕃的兵力遂成为唐朝的主要依赖力量,而仆固怀恩手下的那些混合兵力以及他对于回纥和吐蕃的影响是他之所以横行不法的原因,斩杀他固然容易,但是要迅速找到一个能够完全替代他的人却不是很容易,而且很可能让其他蕃将有兔死狐悲的感觉。事实上安史之乱的主角大多都是蕃将出身,如果像仆固怀恩立下战功的那样的将领都会被杀,那些已经反叛的蕃将如何相信政府的那些招降许诺呢?这样做将很不利于对于敌人进行分化。郭子仪之所以容忍他一是因为的确需要他的这种力量,二来也很有可能是考虑到这样做的影响可能很不好。所以简单套用军纪来分析有点过于简单化了。

家园 抓大放小?

相州战役临阵打黑枪,邙山战役因为拒绝执行主帅命令导致全军崩溃,这些都是“小”?

家园 如果斩杀他的话如何平定他手下的那群部队呢

当时的唐政府的军队拮据到要用两京的财富来邀请回纥的军队。如果因为杀掉仆固怀恩而导致朔方军队分裂,谁当的起这后果?很大可能这些部队反过来投奔安史叛军,那样后果将不堪设想。用句比喻,仆固怀恩就像穿一串钱的绳子,如果抽走这根绳子,那些四散的钱币可就不那么容易收回了。何况仆固怀恩确有大能,后来最后平定河北地区的主力就是他所统率的回纥部队。尽管你提到的那些问题的确存在,但是至少还没有他私下同叛军来往的证据,如果轻率处理,容易酿成大错。

家园 我不认为会很困难。

斩杀仆固怀恩师出有名,继之以怀柔其部众,没那么容易兵变的。

再说了,朔方军在后也没起什么作用,叛军最后覆灭的根子在于史朝义杀父引发的叛军内讧使其实力大减,并不是朔方军的勇猛善战。

而且仆固怀恩最后还是反了,而且勾结回纥和土坡,再次攻陷长安,唐朝亡在他手上了吗?

地球离了他还不转了?

家园 我还是觉得你的说法不具可行性

????志曰:史思明自称燕王,牙前兵马使吴思礼曰:“思明果反,??蕃将也,安

肯尽节于国家?”因目左武锋使仆固??恩,??恩色变,阴恨之。三月六日,史思明

轻兵抵相州,郭公率诸军御之,战于万金驿。贼分马军并滏而西,郭公使仆固??恩

以蕃汉马军邀击破之,还遇吴思礼于陈,射杀之,呼曰:“吴思礼阵没。”其夕,

收军。郭公疑??恩为变,遂脱身先去,诸军相继溃于城下。

从这段记载至少可以看出两点,一是郭子仪在军中的威望还没有后来那么大,二是军中能够完全被他调用的军队也不多,否则仅仅凭传言他根本不必要离开军队。

当然我觉得具体分析的话,需要有关于仆固怀恩的军队成分以及他掌握兵力同唐军兵力的对比。这点我想请napolen兄向原作者征询一下。谢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