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自说自话 -- 给我打钱87405

共:💬26 🌺2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NO.9 从《爆裂鼓手》到个人实践

昨晚看了《爆裂鼓手》,和孩子一块看的——昨天出去转悠了一白天,孩子只看了一小部分就累得睡着了——我看得有点如坐针毡,对白当中充满了“你这个小逼养的、你这个狗娘养的、老子干死你……”等等已经不仅仅是粗话的“爆裂言语”了。

我有点庆幸孩子睡着了,这是我看完之后去豆瓣转了一圈之后的感触。

说这是一部分充满争议的电影,应该不算过分,至少从豆瓣的影评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两种针锋相对的立场:有人说,这部电影在说明,庸才唯一的出路就是把自己搞残;但另一些人说,我没有资格去抱怨,因为我不够努力。

我的观点则是,不论是无心插柳,还是有意为之,弗莱彻和内曼还真就是天生的一对。

而让我感触最深的问题是:一定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我,是否应该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

我内心告诉我,我不应该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但我做不到。

最简单的一个问题,当我对孩子说:你只要努力就好。怎么来定义这个努力?人有多大的潜能?有没有极限?这句话太复杂。

理论上,我认为父母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并非是一种必然。理由非常简单,因为你的孩子不一定就和你是一对。理论上很容易想通,实践做不到。我希望,我将来能做到,我对自己的孩子就像自说自话那样,我说我的,她接受她的。

理论上,教育这个东西,首先是个配对的问题。你跟我对上了,我们就能形成正循环。你跟我不对上,你我产生的效果比零还要小。我相信,人一生下来,内心当中就会有一些非常特殊的东西,那就是个性。在我来看,对于一个生命有限的个体而言,也许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他这一生当中,是否有遇到过一次,和他能对得上的人,而这个人,到底是老师还是朋友甚至是敌人,已经不重要了。

所以,借此机会,我需要再次重申,尽管每一次我都会与我的“对手”争个不停,但我并非是在整体意义上否定其它观点,否定那也只是我个人的事。

《失控》这本书,阐述的是一个关于建立自适应社会的设想,这很高级,但我认为很难实现,因为关于《爆裂鼓手》的争执恐怕永远也不会停止。

对于森林大火,显然有这么两种可能,一种是坏的,一种是好的。而人类到目前尚没有能力去定性定量,什么样的森林大火是需要的,什么样的森林大火是应该避免的。

对于努力,显然也有这么两种可能,一种是把人折磨至死,一种是激发人的潜能。现在人类有办法对此定性定量吗?共性有正确与否,个性并不存在对或者错,但是什么叫共性,什么叫个性,人类有办法来定性定量吗?我能点燃某人的火,那其实并不是我点燃的,那火本来就有。你也能点燃某人的火,那火本来也就是有的。

互联网出现之后,小圈子现象非常突出,因为小圈子可以形成正循环。在一个小圈子里,人和人在某种层面上达到了平等,或者说,找到了共性,能够形成红点,最终达到一种共振。

但有的人把相同当主要部分,有的人把不同当成主要部分,因此,还有一种小圈子,它是跨圈子的圈子,它的跨越,本身就是一种圈子,因为它追求的是从不同的圈子里吸取养分,它需要的是不同,而不是相同。这种圈子是看不见的,因为它并不会形成实体的圈子。有不同,就会有争论。可能会有观点认为,争论有什么意义?大吵一番,还是各走各的路。对我来说,意义在于,我又向和而不同多走了一步。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但如果非要说绝对,那么可能会存在这么一种绝对,那就是人是不可能有知已的。有知己,就意味着相同成为主要部分,就意味着停滞。但如果一个人要成长,他需要的主要部分是不同,只有在不同当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就是一个永远自我否定的人,一个永远自我否定的人,怎么会有知己?

当人们在说成长这个词时,它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有不变的成分的。而如果是一个绝对概念,它会从不变走向变,再从变走向不变,从相同走向不同,再从不同走向相同,周而复始,永不止步。而当人类说永不止步这个词时,真的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所以,当人们在说教育、学习、成长这些词时,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呢?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思想是无限的,这个度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求同存异,很难很难。以上,是我关于教育这码事的终极纠结。我希望自己再过三五年,能成为一本书,孩子爱看就看,不爱看就不爱看。现在自认为做不到,也自认为很难。算是一种追求吧,知行合一嘛。

做为这次发言的一个总结,我想这么来说:理论是好学的,易懂的,实践是困难的,艰深晦涩的。如果让我来提炼什么叫人生,那么我只需要一个字:比。如果还要扩展一下,那么就是:在比较中找相同找不同。对于整体而言,这是无法停止的,而每一个个体无非就在这其中找到一个有限,一个度。所以,实践永远都是自己的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