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质疑袁崇焕 -- mynoodles

共:💬82 🌺1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既已耗了那么多时间,干脆再多说几句,所谓不吐不快

毛文龙投敌叛变一事,我7月一定会把原始材料贴上来,不然未免对不起袁督师。

其中还有个原故,就是原本我对袁督师杀毛文龙也颇有疑虑,后来与孙勇进兄以及真髓兄等人讨论此事,孙兄突然忆起似曾有见故宫档案一类资料中,有毛与皇太极商议归清之书信,并抱怨皇太极不及时答复云云。数月后终于查找得之,确实如孙兄所言,此事当归功于孙兄。

其二,疯行烈一文指责程本直之《矶声记》太过。且近乎掩耳盗玲,对很明显的问题视而不见故意不提。我在下面已经就裁员问题回了一下。

具体内容:链接出处

其三,在指责程本直《矶声记》一文及其他地方,疯行烈多处提出袁督师要对蓟镇失守负责,理由是那也是他的防区。

好,既然他知道程本直《矶声记》,就他就不应该不知道余大成《剖肝录》,这个问题,余大成在《剖肝录》中就已经驳斥过了与袁督师有过节并想乘机杀督师全家的梁廷栋,梁廷栋当时无言以对,马上转换话题以避之。

余大成《剖肝录》先说:“然焕自蓟趋京,两日夜行三百里。所部马兵才九千人。广渠门一战,挫之。意俟步兵至方合力逐北。而初一日之命下矣。诸廷臣持焕者十之三,而心悯其冤者十之七。时以所坐甚大,且惮于体仁与栋,未敢救。”

然后又说自己当时任职方郎中,于是独发愤对众日:“奈何使功高劳苦之臣,蒙不自之冤乎?”

因往见梁廷栋日:“兵临城下,而自坏万里长城,岂计乎?”

梁曰:“此上意也。”

此处梁推脱说是皇帝的意思,没敢说督师任何罪状,何以如此?

余大成马上说:“焕非为无罪,实有大功。今日为城中,舍此难堪御敌者?朝廷置兵部官何用?使功罪倒衡若此?公宜率合部争之。”

OK,到这里事情已经很清楚了,余大成说督师不但无罪,而且实有大功。城中舍此人难堪御敌。朝廷置兵部官何用?使功罪倒衡若此?

如果是因督师之过而导致清军自蓟镇入,或者说是督师没有尽职而导致北京被围,则余大成“非为无罪,实有大功”这话何解?他又责问朝廷置兵部官何用,使功罪倒衡若此?更可见这个责任是在兵部,而不在袁督师。

不要说督师是兵部尚书,因为他这个衔是领,不是实授,明代官制大家都清楚,对不?

梁根本不敢接余大成的责问,马上转移话题,说督师蓄逆。

余大成又马上追着责问梁廷栋道:“兵由蓟入,焕自辽来。闻报入援,誓死力战。不知所逆何事?所畜何谋也?”

而疯文一再说蓟镇失守、王抚之死,皆是袁督师之过,撇开前面余大成所言责任在兵部,如果此事如疯行烈所言,错在督师,是他失职导致,则余大成此问简直是强词夺理,“兵由蓟入,焕自辽来”,等于就是在直接说兵自蓟镇来和督师无关。而如果这真是督师辖区,梁廷栋更大可直接说他失职、失地,只是这就足以致督师于死地。

因为崇祯朝为这两样罪名掉脑袋的大有人在,如蓟州总督范志完、赵光?\等,后来有次更因失地之罪一次就斩杀了蓟镇总监邓希诏、分监孙茂霖,顺天巡抚陈祖苞、保定巡抚张其平、山东巡抚颜继祖,蓟镇总兵吴国俊、陈国威,援剿总兵祖宽、李重镇等三十六名官员。

可惜,梁廷栋面对余大成的责问并不敢这样说,他只是说:“焕杀文龙与王遵抚,非逆耶?”

余大成又反问:“焕斩文龙是已。王遵抚死于敌者,而谓焕杀之,何以掩天下人之口乎?”

对“王遵抚死于敌者,而谓焕杀之,何以掩天下人之口乎?”这个话不知道疯行烈作何感想?

梁廷栋这个时候已经心虚,遂强颜声色道:“久知有书与焕,令杀御史中丞。焕常铭之座右。遵抚之死,焕特假手于敌耳。”

嘿嘿,露馅了吧?王抚之死居然成了政治谋杀,而不是因为袁督师的失职而死的了,奇也怪哉,大好罪名就此放弃不用而去子虚乌有的猜测?什么道理?

可惜啊,就是这个猜测出来的政治谋杀罪名,也一样被余大成驳了回去:“书信有之,然在斩文龙之后。中引李临淮斩崔众事所云:‘今斩御史,若拜中丞,即斩中丞;拜宰相,即斩宰相。’盖《唐书》中语,特借以称焕耳。若遵抚为焕所假手,则宰相一言又何所指?且此言何可为焕罪?叛逆当坐于某。”

看来,这个梁廷栋文化程度大大地不如余大成,人家那是引唐书的话都不知道,顿时大大的没面子,当下“栋不怿而退。”

余大成与梁廷栋都是审袁督师一案以及处理此事的当事人,他们俩的话可信还是疯行烈的猜测可信?

失职蓟镇这个事情我看还是不要再说下去了吧。

其三,疯文以东江饷银问题责难,说:

“十六万军队,每年一百二十万两军饷,(22)这已经是很低的了,实际上最后能到毛文龙之手的只得四十万!跟袁崇焕那四百八十万两相比,真是天差地别!没人相信毛真的有那么多军队,再加上朝庭常常拖欠军饷文龙亦常催饷,“朝臣多疑而厌之”(22)。为了彻底查清楚东江有兵多少,崇祯元年四月初四,崇祯派内臣黄中色至东江核查兵数,单单皮岛一地,“逐名点查壮实堪战者三万六千余名”,“云从铁山昌城满浦獐鹿长山石城广鹿旅顺诸地,”“各地精壮兵丁者合计十五万余!”(23)可后来袁崇焕死活不肯相信,坚持按二万八千人的编制发军饷,十多万士卒,二万八人的军饷,你叫东江怎么活?!”

OK,我们先来说这二万八的数字,毛文龙自己在塘报里也说,这是“道臣王庭试点阅,又裁以二万八”的,此处只说前面的“十六万”和,却偏偏不提这个话,这样做很是不大够意思吧?

而且既然这人头是人家大臣亲自点阅出来的,也就是说是当面清点的,若是二万八这个数字其中有虚假,毛文龙何以不随后指出来?毛文龙他接下去说的话,是“且二万八千之食,又不随时发运。且忽出禁海一疏,动粮不至八月,竟无颗粒之颁,臣岂有点石之术哉!”而不是说我的人马不止二万八!

其四,疯文一再强调说,东江粮饷远远不够,而且一直被克扣:“十六万军队,每年一百二十万两军饷,(22)这已经是很低的了,实际上最后能到毛文龙之手的只得四十万!跟袁崇焕那四百八十万两相比,真是天差地别!”

16万和2万8就不再提了,说饷银。我也给个资料,看看这一百多万的饷银是去了那里:“去旧额东江岁饷百万,大半不出都门,皆人权宦囊中。自焕斩文龙,尽失其赂,佥与体仁、栋合谋倾焕,交致其罪,坐以大逆,夷三族。”

说这话的人是谁,此话又出自何处,疯行烈似乎应该知道,如果确实是不知道的,那么我没话好说。我只能很真诚的在此希望他能重新审视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观点。

如果知道而不提,那么我就更没话说了。袁督师之死,与这一百万多万饷银的关系何其巨大:“去旧额东江岁饷百万,大半不出都门,皆人权宦囊中。自焕斩文龙,尽失其赂”,一个“赂”字,道尽东江粮饷多少事体。知道而不说这个,我想,这样的心思不大好吧。

刚才和河里的一位朋友说,有的话不吐不快,这个觉我也不睡了,拉拉杂杂说了几个马上能想起来而不用去反复查资料打字的事,我想,几个关键的问题已经说清楚了,蓟镇问题、东江粮饷、广渠门之战,其他问题河里有不少朋友也都说了,如果其他一样样都说过来,我一没这个精力,二觉得意义也不大,所以还是免了吧,就到此为止。

言语如有得罪之处,还望作者和大家包涵,斑竹如是觉得我这个里面有不妥当的言辞,请尽管提醒我,呵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