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闪击战:机动战的优点与风险 -- 晨枫

共:💬146 🌺909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团队思想发生了变化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其统帅部用兵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完全没有过去那种大胆穿插突破的胆识和锐气

一个团队表现出来的共同思想,不是某一个人的个人思想,而是内部博弈的结果。

斯大林格勒战役对德军整体军事思想造成的冲击,导致德军军事思想向负面转化。

二战德军所受到的思想影响,来自于一战期间的阵地战传统思想,来自于对一战失败的反思。因此,德军一方面有一批深受旧式作战思路影响的中高级军官,一方面有一批主张革新旧式作战思路的中高级军官,而且由于一战失败,要求革新的呼声具有一定优势。同时由于一战失利根源于多种因素,其中政治因素的作用在一战后重新崛起的过程中被明显放大,因此革新在得到实践检验和确立统治地位一定时期之后培育出下一代军官之前,是不巩固的。

表现在实战中,就是最初的德军通过一系列战争的逐步试验,树立了闪电战的信心,确立了革新派的优势地位,从而能够将这一信心贯彻到对苏作战中去。

但是在对苏作战中,闪电战在最初取得了一定优势的局势下,在莫斯科战役前,旧式军官的个人需求开始起到影响作用。

新式军官取得了很大的个人荣耀,旧式军官也需要通过部分功勋来实现个人的一些利益。独立领兵作战的辉煌战功,也必然引起觊觎者的效仿。统帅在这个时候也常常出现分润功劳、遍洒恩宠的心理,“适当”支持一下不得势的老资格军官,给他们一些安慰,并且给一些没有得到足够表现机会的新锐军官机会,安抚他们所有人的情绪。

所以在初期巨大胜利面前,分兵在思想上成为决策集团的重要思潮。

反对分兵的往往只有一少部分人:

在初期的胜利中出尽了风头的、掌握着正确战略战术以及正确战略战术所带来的荣耀的将领。

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古代战例中的一个奇怪现象。在古代经典战例中,经常出现一个现象:初期取得大胜之后,随后的军事会议却爆发激烈争论,以至于需要“力排众议”,才能继续延续正确的战略战术打下去,取得最终的胜利。与此相反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先胜后败,惨遭逆推,沦落成为背景板。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思想变化了。

统帅能否战胜这一错误思潮,首先自己能否坚持正确的决策,其次自己能否引导整个团队坚持正确的决策,是整个集团胜败的关键。这也是一个团队实现从优秀团队跃升为顶级团队的质的升华的关键节点。

经典的战例有很多,但是我忽然想起了一个不是很经典的战例。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也出现过先胜后败的问题。后来老蒋不是通过解决内部问题取得了胜利,而是用钱砸赢了。这样老蒋在控制团队上始终不能越过最艰难的那个坎。

希特勒显然没有能力引导整个团队取得胜利,所以他从莫斯科战役的时候就开始失败。

当天平失去平衡的时候,一旦开了口子,就会迅速倾倒,不可收拾。

莫斯科战役开始,德军的发展开始减速,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应该是整个转变过程的顶点,从向上转变为向下。到库尔斯克会战,德军的顶峰期结束,急速下降。

在表面上,革新派军官一直主导了战争的进程,所以一系列的失败也直接导致了革新派的地位下降。

斯大林格勒战役应该是消磨掉了德军革新派军官在体制内的主要优势。

库尔斯克会战的时候,闪电战的军事思想就遭到了明显的阻力,战役发起时间一拖再拖,以至于战役发起的时候时机已经错过了。

与之相对应的是斯大林。

斯大林原本也是一个错误思想的拥护者。维斯瓦河畔的奇迹,他是一个不在场的参与者。苏俄红军势如破竹,兵临华沙,当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却在维斯瓦河畔折戟沉沙。战前,苏俄红军原本可以集中兵力突破华沙,但是前线指挥官意见不统一,最后的决策却是分兵,给了波军反败为胜的机会。斯大林在此时是西南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南方面军在布琼尼的指挥下,而布琼尼与吐哈切夫斯基有矛盾,结果就是苏俄红军各自为战,没有打下华沙。可以说,斯大林以参与者的身份犯了与二战德国同样的错误。

希特勒的军事经历仅限于中士,所以他并没有斯大林这样的高级军事经验。这样的差距在苏德战争的决策中越来越发挥出决定性作用。

苏联红军随后在1944年中打出了号称“十次突击”的连续进攻战,充分表明了苏联指挥团队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统一的一致思想。

希特勒在这个时候已经对团队失去控制。1944年7月更是爆发了刺杀希特勒的“瓦尔基里行动”。一批军官发动政变,一面刺杀希特勒,一面围捕纳粹。这起行动虽然失败,但是德国统帅部的矛盾与混乱也暴露在世人面前。

统帅一个团队,里面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通宝推:庄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