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闪击战:机动战的优点与风险 -- 晨枫

共:💬146 🌺909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闪击战:机动战的优点与风险

    让我们考察一下在战术层次内所进行的一次或一系列装甲大纵深突破行动,我们只能看到其总体中的毫无意义的并且的确令人误解的支离破碎的部分。我们可能看到由坦克、步兵战斗车和汽车组成的一个长长的纵队成一路深入敌区,几乎未遇抵抗地向前推进。除了在纵队的先头前进的坦克冲过敌方宪兵检查站或与沿道路向前线开进的敌方车队遭遇时需要进行警戒的小战斗外,我们看不到值得一提的战斗――如果说现在战争正在进行的话,我们所看到的必然会是长驱直人的胜利进军。看来我们可以十分肯定,人侵者很快就要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到达敌方的首都,赢得战争的胜利。

    当我们透过望远镜仔细向别处观察时,我们会发现进攻纵队是怎样设法穿过敌方的前沿防线的,是如何越过沿边境建立的由军队和武器构成的坚固防御体系的。我们看到了在炮兵和空中火力的支援下刚刚打开的一个缺口。但是,这个突破口不过是一条狭窄的通道。在它的两侧,敌方仍有守卫防线的强大部队,这些部队确实被攻方沿整个战线配置的数量不多的兵力所实施的佯攻和小规模攻击弄得晕头转向,可能还受到攻方不规律的空中袭击的袭扰,但它们基本保持完整。现在,这条狭窄的通道看起来的确很脆弱;似乎两侧的防御部队只要稍微靠拢一下,便可以再次会合,封闭这个突破口。因此,我们可能作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实施纵深突破的长长的纵队径直往里闯,它简直是在自找毁灭。

    它已经远离己方牢固控制的前沿地区,它的补给仓库远在前沿地区之后。我们会看到大量汽车沿由“铅笔粗细”的进攻纵队开辟的那一条道路前进,向进攻纵队运来补充燃料和弹药。但是,我们先前看到的那些强大的防御部队一旦会合和封闭了突破门,进攻纵队的后方交通肯定将被切断。此后,进攻纵队中的坦克、装甲战斗车和其余车辆将会开始缺乏燃料。一迈进攻纵队停止前进,其极端严重的弱点便会暴露无遗:长长的车队处处有翼侧,根本没有防御正面,它的每一部分都容易遭到攻击。似乎会出现这种情况:特别莽撞的进攻者似乎在自己动手为防御者取得完全的胜利创造条件;合围这样一支大部队应当说通常是很困难的,但这次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种有意地自我投人合围圈的情况――进攻者开入防守一方的腹地似乎是执意自己出动运输工具把自己送到防御者的战俘营。

    但是,如果现在我们抛开狭隘的战术观点,用更广阔的战役眼光看问题,整个情景便会发生根本变化。首先,我们发现,我们先前孤立地见到的大纵深突破纵队仅是多个这样的纵队之一。的确,每个纵队都来自十分狭窄的战线上刚刚打开的突破门,似是攻方各个纵队正在互相靠拢,在这种情况一肝,说不清谁在包围谁,因为各路突破纵队就像把一张饼切成许多份那样把守方的领土切成许多孤立的部分。然后,我们看到的是防御者如何做出反应,看到了下面这种关键而有决定意义的事实:防御者在突破口两侧仍然十分强大的部队没有互相靠拢封闭突破口;相反,它们接到命令尽快地撤退,以便在原来战线的后方纵深内重建一条全新的防线。显然,其意图是使用现有兵力在只有补给仓库、训练设施、非武装的运输纵队、宪兵部队、野战医院以及所有高级司令部的后方地区顶住对方正在前进的各路突破纵队的攻击。

    当我们把眼光转向军、集团军和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内部时,我们所看到的是极大的混乱和某种恐慌――当然这种恐慌是可以理解的:敌人的坦克正在迅速接近,可是准备在敌到达前重建起来的新战线仍然仅存留在作战计划图上。实际上,守方撤退的部队正在这场竞赛中遇到失败。无论如何,这些部队下定了决心执行所受领的任务,即确保对敌方的正面进攻进行坚决的抵抗。因此,步兵以连、营为单位配置在沿整个战线修筑的堑壕中;炮兵部队的加农炮和榴弹炮也是以连为单位分散配置于工事中。防御者的坦克(可能比敌方的坦克多,质量也更好)并不是成数百辆地集中起来,编成由数个师组成的坦克集群使用,而是分成若干小群,全部用来支援前线各个地段上的步兵。

    当这些依然强大的部队接到意外的撤退命令时,它们的指挥官和参谋机构会感到十分震惊:他们怎么要在敌人还没有在他们防守的地段推进的情况下撤退,放弃他们千辛万苦经营起来的战线?他们尽一切努力来搬走部队,可是在几个月前动员期间用来前运(用接力运输的方法)步兵的汽车此时正散布在各地的运输站,分配给补给部队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肯定没有足够的车辆一次把全部部队运走。炮兵部队所拥有的牵引车可把部分火炮拖走,而它们的火炮有很多原来是由铁路运到前线的。此外,除了坦克以外,指挥官们很难把正在射击和遭到敌人射击的部队撤走。诚然,他们面临的敌人颇弱,因为敌人的各路大纵深突破纵队显然正在别处实施主攻,但是,使已经投入战斗的部队退出战斗仍是很困难的。

    但我们仍然看到,防御者的部队到处都在撤退。它们正在退向大后方的新阵地,他们要将各个孤立的地段联接起来,形成新的防线。但是,当它们向后方撤退时,它们受到了阻拦和钳制。后勤部队在前线战斗部队撤退前就开始向后方转移,此时它们的重型车辆堵塞了道路。在距原来战线更远一些的地方,交通拥挤现象甚至更加严重;平民百姓也在乘小汽车、畜力车、公共汽车却步行撤退。后撤部队打通交通线(如果它们能够做到的话)之后,还要十分出乎意料地认真同敌人战斗。原来敌人的大纵深突破纵队已派出了若干战斗群沿侧方道路向前穿插,现在它们正在伏击阵地上等待守方撤退部队的到来。这些伏击部队实际上人数不多,但是与之遭遇的撤退部队却无法了解它们到底有多大兵力。在任何情况下,与之遭遇的撤退部队在头几分钟内都会遭受严重的损失,因为对方可以在没有受到抵抗的情况下向坐在卡车内的部队、由牵引车拖曳的炮兵以及毫无准备的坦克开火。如果撤退中的防御部队表现顽强,它们可能会通过战斗打开前进的道路,但是要失去大量时间,遭受很大伤亡,战斗后的疲劳会使撤退的部队士气进一步低落。

    还有一种使它们深感震惊的情况在等待着到达指定阵地的撤退部队。它们到达指定阵地后,发现那里一切都没有准备好――没有堑壕工事或火炮阵地,没有给养或野战炊事设备,没有供司令部使用的有线电通信设施,尤其是没有弹药堆积所,无法补充他们因缺乏运输工具而留在前线的那些弹药。造成这种无准备状况除了是因为时间不足外,还因为敌人的大纵深突破纵队在前进中分割了后方地带,搞垮了大量运输和勤务部队,击毁了许多车辆,使其余的车辆七零八落;仓库和后勤支援中心也遭到破坏;由于敌人的战斗部队已插入后勤部队和后勤部队撤退目的地之间,它们无论如何不可能到达指定的新战线位置。

    尽管如此,新到达的撤退部队还是开始驻扎下来;他们在抓紧挖掘堑壕,修筑火炮阵地,收集所能收集的一切弹药。敌人的飞机偶尔前来进行空袭,迫使战斗准备工作中断,杀伤一些人员。使更多人士气低落。给养是一个严重问题,迫使部队指挥官采取一种很古老的应急措施,即派出粮袜征集队到附近村庄征集能吃的一切东西。然而,局势似乎正在好转。司令部作战地图上所划定的线随着部队越来越多地到达指定阵地而正在变成实际的战线。但是仍有一些很长的地段没有防守部队,另外一些地段仅配置了一些小部队和建制不完整的部队。但不管怎样,一条新的防线肯定正在形成。

    然而,这一切都太迟了。大纵深突破纵队的先头部队早已超过了新战线正在攻击后方勤务部队、基地与仓库,以及司令部机构,司令部的书记员、炊事员、参谋军官和无线电员被迫同敌人的坦克和机械化步兵进行绝望的战斗。守方再也没有什么好的选择,守方的高级司令部必须设法重新部署战斗部队,以恢复对局势的控制。守方的一部分部队仍留在原来的战线上,另一部分部队在向后方开进中,或因交通堵塞而滞留不前。只有组成新战线的部队才能迅速采取行动,因此它们现在又一次奉命退却。它们可能想尽一切办法并有决心来执行这项命令,仅是即使处于最佳状态的那些部队也无力超过坚定地向前挺进的敌人。

    这样,先前的整个痛苦过程可能要再次重现,直到散布在地图上各处,与支援部队联系中断、被切断物资补给、士气越来越低落的那些支离破碎的部队只剩下很少战斗力为止,只要他们与敌人部队实际交火,集体投降就会开始出现;摆在高级司令部面前的唯一选择就是投降或大规模撤退(如果防御者原先控制了大片地区的话)。只有现在战术部分才再一次变得与整个战役行动一致起来,出现了一种令人十分感到意外的结局。在人们实际看到防御者的部队陷于混乱的无秩序状态以前,仅从战术上观察问题一直使人产生错觉,因为进攻者未曾采取任何措施来克服长长的大纵深突破纵队在战术上所存在的那个极端严重的弱点。它们协调一致的结构和心理效应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只有在战役层次上才明显地表现出来。

    事后来看,我们可以知道,防御者所犯的决定性错误是命令进行第一次撤退,而没有下令从侧翼对进攻者打开的狭窄通道发动攻击。但是,防御部队司令部绝不会有这样清楚的战役眼光.在起初以及以后的某些时间里,防御者不知道敌人突破战线还有其他什么企图,而只知道敌人是想把他们的整个战线向前推进。

    当然,守方司令部会接到这里或那里的战线被突破的报告。但是,在同时也会接到有关敌方沿整个战线实施的大、小规模攻击的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在司令部作战地图上形成的作战态势实际上可以令人十分有把握地确信:敌人已经发起了一次全面攻势。敌人的进攻在大多数地区遭到了失败,获得成功的防御部队

    指挥官急切地报告他们在防御战斗中所取得的胜利,通常是对他们所抗击的敌军规模加以夸大。敌人显然在少数地区获得了成功,但敌人只是在战线的一些很狭窄的地段达成突破。因此,可以预测,敌人将在战线的其他地段进一步发动进攻,以发展在若干孤立地段上所取得的胜利。或者,敌人可能因为翼侧十分暴露、非常危险、十分不情愿而又不得不把获得成功的部队撤回去。

    这样一来,一种径直的线性思维方式便左右了防御部队司令部的指挥官们的看法。他们自己所采取的战役方法是通过适当分配兵力来保护战线;它们会自然而然地设想,敌人也是想以线性方式作战,通过一次宽正面进攻把守方的整个战线向后推移。敌人还采取了强化守方偏见的策略,这也使守方的战役观走向极端:尽管敌人把最精锐的进攻部队集中在少数地段实施窄正面突击,或者部署在它们的后方组成长列装甲纵队,等待时机发动大纵深攻击,但沿整个战线敌人都或多或少地部署了一些部队,按命令发动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小规模进攻,或至少向防御者开火射击,作出他们就要发动进攻的样子。

    无疑,这种线性的战役方法通过多年的计划、演习和参谋院校教学的熏陶已经渗入防御者的思想,并牢牢地扎下了根。所以,当接到第一批关于敌人的坦克正从敌方战线出发向前急速挺进的报告时,似乎最令人可信的解释是:敌人已决定发动某种小规模的袭击。于是防御者便坐等这样的报告出现:敌人的袭击部

    队正在向他们自己的安全地区――和再补给地区――撤退。随着更多的报告到来,――这些报告指出,敌人的突破不只是进行小规模的袭击,在坦克的后面,还有敌人的机械化步兵和炮兵组成的大部队,疑虑便必然会在防御者的心目中开始产生。但是,这些报告也可能被搁置一旁,不予理会:这些报告毕竟不是来自战线上那些集中精力注视当面之敌动向的高级指挥官;相反,它们大都来自空军的飞行员(这些飞行员十分可能把己方的某个运输纵队同敌军混同起来),或者来自宪兵检查站、受到袭击后残余的公路运输车队与勤务部队、警察、村长,等等。现在正在进行着一场战争,人们的神经十分紧张,所以各种不实的报告都来了:敌人的伞兵在到处空降,敌人的坦克不仅深人到战线的后方,而且已经到达根本不可能到达的纵深地区。

    此时,情报成了战争的最强大的武器。敌方的大纵深突破纵队正在尽快地向在他们作战地图上标示出来的打赢战争的目标推进,边前进边报告已取得的进展,而位于后方司令部的高级指挥官则没有多大必要向他们下达下一步的命令。各纵队的指挥官们则在纵队先头乘车率队前进,在现场决定向挡住他们去路的抵抗部队发起进攻,或者绕过他们继续快速前进。位于后方的司令部一接到各纵队的进展报告,便进行整理,并随即在作战地图上标示出来,以显示突破的进展情况。这一点十分重要,可以防止己方空军部队误炸己方部队,并有助于集中力量攻击可能企图阻止突破纵队前进或从其暴露的翼侧发动反击的对方防御部队。实际上,进攻者的高级司令部不需要大量的情报,通信联络大都是单向的,即从前线传向后方的,从后方的司令部发往各给队的命令极少。

    守方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当防御者的指挥官们最后认识到敌方根本不是沿宽大正面发动攻势的时候,及时而准确地得到关于敌人大纵深突破纵队动向的情报便极其重要。如果守方司令部能够在战役层次上对展开的交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正确的行动方案――即封闭战线上的突破口,或者至少在推进的敌方装甲部队的后方设置路障,以阻断其物资的再补充――便会立即一目了然。然而,现在防御部队司令部的通信线路饱和,尽是发来的报告。这些报告有一些原来是很准确的,但现在已经过时了;另外一些报告则言过其实,还有一些报告完全是出于恐惧而无中生有。发来的情报要进行分类整理,以便据此搞清敌军的位置、运动速度、突破地段的宽度及敌军最重要的弱点。防御部队的指挥官及其参谋人员简直要被大量发来的电报淹没了,并且在他们努力搞清当时的真正情况时,情况又变化了,因为敌人在继续前进。甚至卫星观察、现代化空中照相和更加先进的通信系统也无济于事,这一点已在近年来发生的战争中得到证明。随着部队运动的开始,战争的迷雾也开始出现了。

    因此,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一场情报竞赛;它是将要进行的重新部署竞赛的先决条件。一方面,向前推进的大纵深突破纵队上报了各种报告;另一方面,防御部队司令部力求迅速处理所收到的情报,以便对当前发生的事件有一个正确的――即使不是最及时的(“实时的”)――了解。如果防御者面得了这场竞赛,即如果他们仍没有失去综合分析情报的能力,他们仍然有取得完全胜利的可能:如果位置适当,他们可以派出可调用的部队来攻击敌方突破纵队,并将发现这些纵队是有懈可击的――在战术层次上的确是如此。但是,如果防御者在情报战中遭到失败,如果在战役层次上所看到的局势仍然混乱不清,致使防御者无法及时选准实施反击的目标,那么只有全面撤退,重建一条十分强固的可以避免被大纵深突破纵队立即突破的战线,防御者才能有获救的希望。

    这样做可能会使敌人占领大片地区,但是如果前线战斗部队能够退出战斗,以小分队形式重新集结,并以比敌人更快的速度,迅速同新锐部队一起重新进行部署,建立起一条新的战线,如果真有大片地区可让与敌人,那么这样做至少可以继续有效地对敌人进行抵抗。只有进行大纵深撤退才有成功的可能――其距离要超过敌人一次跃进的突破深度,因为超过那个深度后,敌人的装甲纵队必须停下来等待补给机构赶上,补充物资和人员、维修车辆和进行休整。换句话说,其结局不再取决于战役层次上双方军队的相互作用,而是取决于战区的地理纵深。要想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到战略的更高层次。

    通宝推:蓝鸟,吹西门的雪,华恩,迷途笨狼,桥上,tanhuan,
    • 家园 穿插与深入敌后打游击有什么区别

      大纵深突破,一两个主要方向集团运动,然后如何如何合围,这个好理解,自古大刀长矛时也是这个打法,只不过那时的“纵深”就是前后几里地,阵前阵后而已。

      楼里说着说着就说起了穿插,但是听起来与派大股部队到敌人后方,破坏供应,部队调动,扰乱军心这些游击战是类似,难怪用不着坦克,爬山穿行,骑兵天降。

      不过这与大纵深突破是不是一回事呢,赶脚着tg挺好挺成功的战术,怎么非得挂上二战苏德战场的坦克闪击战名牌呢。

      • 家园 回答你的问题

        游击战争很少直接打击对方军队,不做正面交锋,一般是靠削弱对手取胜。游击战靠隐藏为主。

        闪击战和穿插都是机动作战。靠机动把对方置于死地。都讲究合围。

        机动作战是王道。。。。

      • 家园 打游击和穿插的兵力规模相差太大,量变造成质变

        打游击是战略层面的深入敌后打击和骚扰,不追求一时一地的胜利,效果可能要多年后才浮现出来;穿插是战役层面的,几天甚至几小时里就要出效果的。

      • 家园 闪击战大纵深空地一体战游击战的共同特点是全维打击敌方实力

        实力可分为实虚,虚者如情报判断指挥士气和机动自由。实者又可分为直接战斗力量(硬)和后勤(软)。全维作战打击敌方的软和虚的部分,效费比有时高于打击硬的部分。

    • 家园 印象里这样突进去也不是万能的

      苏军也有很多次突进去的部队被打残的例子。

      要形成有力的突击,后续必须跟上。苏军就强调打开突破口之后,要把所有的后备力量都投进去,否则很可能是肉包子打狗。

      • 家园 敌我一兑一打遭遇战,四兑一攻坚,一兑四追歼敌,一兑十围歼

        将军眼里只有统计数字。闪击战的经济公式就是机动能力和打击能力越大,围歼敌人的需要人数越少。 绝对信息透明和制空权下, 像牧犬圈羊一样,以一围十都行。想不死人就让敌人认输是件很难的事,能尽量少死人就是很好的将领了。

        巴顿:为国牺牲从来都不是赢得战争的方法,赢得战争的方法是让你的敌人为国牺牲!

      • 家园 那本《苏军内幕》上不是说

        苏军只要打开个突破口,所有指挥官的唯一选择是把所有预备队投入,努力扩大并彻底撕裂对手防线。库尔斯克战役好像最初就是个团打开了一个连级突破口后团长立刻投入全部力量并报告和请求增援,两天内扑向这个缺口的苏军增加到了集团军级别。德国人当然挡不住这个压力,于是被一分为二,防线彻底崩溃。

        • 家园 这好像就是传说中的苏联的“斧头理论”吧

          把所有力量集中到一个突破点上,然后一击毕命。用中国话说,就是“一力降十会”。

          • 家园 斧头理论是说战争升级的,直接上核弹

            两个人徒手打架,先拿出刀子来的会占据优势

            俩人拿刀子对掐,先拿出斧头来的会占据优势

            既然这样,为啥不一开打就直接上斧头捏?

            暴力美学就是这样事儿滴

          • 家园 这个词我没听说过,意思差不多

            感觉苏军很重视优势兵力先分割对手。斯大林格勒最后围歼德军时也是把德军一劈为二了。现在回想一下打天津,前线司令是刘亚楼这个正宗苏军少校,如果陈长捷对苏军战术熟悉些,是不是能猜到其腰斩的部署呢。

            • 家园 陈长捷就是能猜到腰斩,也然并卵

              彼时的天津城就是个皮薄馅小的狗不理,陈再怎么腾挪,也难以回天。当然,腾挪的好的话,会增添解放军的伤亡。

              饶是如此,据黄永胜儿子写的书,黄对刘的急功近利还是有点儿腹诽的

              • 家园 所以黄只能是军人

                和长春长围不同,天津的速下是给北平那边看的,就像打上海不能用重武器一样,军事必须要服从政治。天津模式让后面很多的城市守军都不敢负隅顽抗,实现了更多的无血开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