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人文主义谈话录 -- 万年看客

共:💬261 🌺79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The Art Assignment:为艺术辩护四则

一:论“我也能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7EKAIY43kg

几周之前我们接到观众来信,请问我们应当怎样应对以下看法:“这种东西我也能做出来,这种东西太简单了,不配称之为艺术。”我们认为,首先你大概做不出同样的作品,其次你也并没有做。但是另一位观众对我们的说法并不满意:“这不就意味着艺术的价值仅仅在于创作者能否占先以及其他人是否有意效仿吗?这个答案看上去太懒惰了。”很好,那我就来一个不太懒惰的答案。

假如当你打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忍不住想说:“这种东西我也能创作出来,或者我的孩子也能创作出来,”那么第一件事就是估计一下自己究竟能不能创作出同等水准的作品。例如彼埃.蒙德里安的方格绘画乍一看上去很容易就能画出来,但是只要你拿过油画画笔就会意识到,如此笔直的线条与如此平滑的用色绝非易事。在画布边缘戛然而止的线条显然表明这绝不是外行所为。赛.托姆布雷的作品乍一看去好像小孩子的涂鸦,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他的线条质量上乘,他的用色克制而精细。这并不是蜡笔在纸面上的胡乱涂抹,而是画家对于油画颜料、铅笔与蜡笔的高超掌控。这些画作或许的确只是涂鸦,但却是质量高超的涂鸦。如果你依然相信这些画作你也能画出来,那你就去画画试试吧。依靠亲身实践来理解一幅画作的创作过程是很有裨益的,你兴许还会学到新的技艺,你的生活与工作也会踏上新的方向。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假如你真能创作出同样的作品又怎么样。以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的《无题(完美爱人)》为例。这件作品是一对一模一样的普通电子钟,时间也调到了分秒不差的程度。你当然也可以去商店买两只一模一样的钟表挂在墙上,然后试一试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让两只钟表分秒不差地步调一致以及哪只钟表的电池会首先耗尽,但这样一来你就错失了重点。这部作品的标题显然要求你将作品视为恋人的譬喻,两个心跳如同钟表指针走动的个体能够如何取得协调,并且不可避免的地最终不再协调。这题目还暗示就算两位恋人的步调不再一致也依然很完美。作品的内涵还不止于此,因为这部作品并不是随便什么时候的随便什么人创作出来的。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是一名公开的同性恋,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他的伴侣刚刚被确诊患有艾滋病。这部作品富含公开且讲究策略的政治意味。当你了解到作者的伴侣死于1991年而作者本人死于1996年的时候,这部作品的含义也更加丰富且更能打动人心了。作者本人的电池仅仅比他的伴侣多延续了几年而已。

如果你相信一部艺术品应当不借助墙上的简介标签也能传递一切你应该知道的信息,那么我大概说服不了你。但是对我而言,无论是蒙娜丽莎、折扣服装店里的风景画还是iPhone手机,任何一件物品的含义都与其创作环境有关,而创作环境也会影响物品的意义。冈萨雷斯-托雷斯的很多作品都以可复制性为基础——例如一叠空白的纸或者一堆糖果,观众们可以从糖果堆中任意拿取。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扩散开来,同时出现在众多地点,还希望观众参与也成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对他来说,艺术的重点并不在于“这东西我也能做”,而在于“我想让你做这东西”。你对于他的作品的复制也是他的作品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他的作品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即便在他身后也是一样。今天你依然可以体验他的作品,甚至将他的作品带回家里。

下次当你说“这种东西我也能做出来”的时候,你真正想说的话以及我鼓励你应该说的话是这样的:“这件作品看上去并没有体现令人印象深刻的技能水平,而我认为技能水平才是艺术欣赏的标准。”我认为偏好那些体现了超凡脱俗的手工技艺的艺术品完全无可厚非。但是自从二十世纪初以来,一大批艺术家都曾经独辟蹊径,刻意避免展现手工技艺,而且他们的理由也很充足,例如为了颠覆当时的主流艺术趋势,质疑独特物体的价值;为了破坏艺术界的商业体系,创作出难以让有钱人收藏把玩的作品;或者为了重新思考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隔离。

二十世纪初期出现了所谓艺术“去技艺化”的讨论。去技艺化这个词最早用来形容机器与操纵机器的非熟练工取代熟练工的过程。工业化对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带来了全新的艺术品复制方式,更不用说照相技术的问世了。照相让人们开始质疑花费大量时间学习逼真绘画物体的意义。于是有些艺术家不再花费时间掌握某一种媒介,而是开始扩展这些媒介的边界,甚至将边界全盘抛弃,例如刻意采取平庸琐碎风格的雕塑,故意只使用入门技法的绘画,存心走简约路线的构图,等等。这些作品并非不需要技艺,而是需要不同于手工技能的另一套技艺——调查、推演、合作、探索新材料、激进理念。在生活当中,我们并不认为手工行业是唯一有价值的行业。同理,在艺术领域我们也应当重视那些并不关注手工技艺的作者的作品,因为他们关注创意的良好执行。他们的艺术创作侧重于将思想代入形式,或者让他人将思想代入形式,而不是形式本身。

下次你忍不住说“我也能做”的时候,应当在开口之前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的环境使得我没有这么做却迫使他们非得这么做不可?怎样的环境使得他们不仅想到了这个理念,还将其付诸实施,并为其找到了观众?他们的创作过程发生在怎样的社会、政治与经济条件下?”你依然可以敬佩非凡的技艺,但是同时还可以敞开心胸,接受一个远远更广大的艺术世界。

二:为行为艺术辩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mMTKdUAokM

你正在美术馆里观赏作品,。突然间你的眼角余光捕捉到了一阵骚动。不至于吧?你的额角流下一滴冷汗,赶紧寻找最近的逃生通道。可是已经太晚了,行为艺术已经开始发生了。为什么?为什么要侵犯我那珍贵的第四面墙呢?为什么我要被迫要承受这不可避免的尴尬呢?以下就是我们为行为艺术的辩护。

所谓行为艺术就是以人体为媒介或者以某种形式涉及现场行为的艺术、当然这没什么新鲜的。人类历来都有在彼此面前表演的传统,具体形式包括宗教仪式、讲故事、舞蹈、狂欢等等。但是随着艺术的演进,人们开始专门用艺术一词形容特定的物体,例如绘画与雕塑。现场行为属于另外的艺术门类,例如话剧、芭蕾舞与歌剧。可是从二十世纪以来,艺术家们开始探索能否将现场行为融入艺术作品。二十世纪最初十年的意大利未来主义者了认为行为艺术是接触大众群体的唯一途径。他们举办了噪音音乐会,以及存心营造扰乱效果的剧场表演,旨在摧毁“艺术当中肃穆、神圣、严肃与崇高的特质。”你是不是认为这些艺术家都是疯子?未来主义者就是希望你能这么想。“人们使用‘疯人’这个词的用意是堵塞一切创新者的嘴,因此这个词理应被视为荣誉头衔。”

达达主义者同样拥抱了疯狂的特质。他们借助一战之后卡巴莱歌舞在德国的兴起为自己造势。雨果.鲍尔与妻子艾米.海宁斯于1916年在苏黎世开办了伏尔泰咖啡馆,邀请艺术家来到酒馆里进行各种类型的音乐表演与朗诵,谁也不知道随便哪个晚上会有什么节目演出。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包豪斯成为了全世界第一家提供行为艺术培训课程的机构,进一步巩固了行为艺术的地位。先锋主义剧场在欧洲遍地开花。早期超现实主义者安托南.阿尔托总结了他所谓的“残酷剧场”,主张让观众与景象直接交流,用行为将观众们吞没。“我们废弃了舞台与观众席,用单一的场地取而代之,不存在任何割裂两者的屏障,这就是行为的剧场。”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黑山学院成为了实验性跨学科艺术活动的温床。先锋派作曲家约翰.凯奇在这里开班授课并且安排跨门类合作艺术创作。凯奇告诉学生们,他认为音乐与禅宗佛教大有渊源,艺术不应当与生活隔离,而应当存在于生活行为当中,与生活的一切混乱、意外与偶尔的美丽相辅相成。凯奇作品的表演者们会收到大量留白的乐谱供他们自由发挥。他们的演出效果事先无法预测,事后也无法重复。黑山学院还传播了舞蹈家与编舞者摩斯.肯宁汉的革命性见解。他主张即便是走路站立这样的普通动作也可以被视为舞蹈。

二十世纪五十年抽象绘画的兴起强调了身体参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有一件显然却经常被人遗忘的事情:当你在观赏一幅风景油画的时候,每一幅画作都是对于过往曾经发生的动作系列的记录。但是自从杰克逊.波洛克以来,这一点变得越来越难以忽视了。用批评家哈罗德.罗森伯格的话来说,“一系列美国画家开始将画布视为表现行为的角斗场……换句话说落在画布上的并不是绘画,而是事件本身。”日本的具体美术协会将这个理念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白发一雄当着观众的面在泥水里裸体打滚,春上三郎冲破了一排纸糊的框架,田中敦子穿上了用电线缠绕而成的外套。在欧洲,伊夫.克莱因雇用女性人体模特在身上涂抹颜料,然后印在纸面上。

行为艺术并不要求我们走进房间观看过去事件的记录,而是将事件带到了此时此地你的身边。偶发艺术的创始者阿伦.卡普罗于1959年在鲁宾画廊举办了自己的第一次艺术实践。他在请柬上这样写道:“你将会成为偶发艺术的一部分,你将在参与的同时感受艺术。”受邀宾客们根本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他们不仅目击、而且也参与了一场结构松散的行为活动,然后就若有所思地离去了。卡普罗之所以将自己的艺术实践称作“偶发艺术”,是因为“这种事情是自发的,就这么发生了。”参与激浪运动的艺术家们将日常行为当成了一书,他们认为任何人都是艺术家,所有人都是艺术家。在1962年激浪艺术节上,本.帕特森进行了“低音提琴变奏”,即使用很多日常器物拨动大提琴琴弦。白南淮将自己的领带与头发泡在油漆桶中,然后在一条十三英尺长的纸上留下了一道拖曳痕迹。艾莉森.诺尔斯做了一大盘子沙拉并且当场分发了出去。

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一切都很好玩,但也有些人的态度非常严肃。约瑟夫.博伊斯不仅授课,还会编排戏剧化的行为,从而施行他所谓的“社会雕塑”理念。他的用意是改变人们的意识,相信艺术可以也应该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维也纳的年轻艺术家们兴起了所谓的行为主义,认为行为主义不仅是艺术形式,还是一种存在态度。赫尔曼.尼奇重现了古老的仪式,将其称作“出自美学的祈祷方式”。瓦莉.艾丝波尔将纸箱套在身上,用帘子遮挡住纸箱前方的开口,邀请观众从开口伸手进来触摸她的裸体。这种幽默却暗含机锋的行为质疑了针对女性身体的物化。

在动荡的六七十年代,行为艺术也奠定了自成一家的地位。民权主义与第二波女权主义都强调身体的政治意味,艺术家们则抓住了这一理念的潜能。1963年卡罗琳.舍尼曼这样解释道:“之所以要将我的身体当成绘画的延伸,是为了挑战与威胁恩准女性进入艺术种马俱乐部的权力界线。”通过行为艺术,女性身体、黑人身体、同性恋身体以及整合了多重身份的身体可以通过许多视角得到重新主张、重新肯定与公然体现,不再仅仅局限于白人男性的视角,而是将当事人自身的视角也考虑了进来。极简主义者关心现象学,或者说从特定视角触发的意识研究,行为艺术家也是一样。将活人身体插入艺术作品当中直截了当地动摇了普遍视角的幻觉。行为艺术主张每个人都是由事件、语言、历史与身份认同塑造的独立自我,永远处于变化当中。这些自我成为了绘画的组成部分,成为了承载绘画的画布,占据了空间与自然界当中的位置,为他者在空间当中找到了位置,执行了任务并且要求他者执行任务,建造了专门承载身体的结构,尾随了陌生人,接受了其他身份,提出问题,创造店铺,承担危险,测试自身的忍受力,将观众变成表演者,彻底融合了艺术与生活,探索了欲望、两性、性取向、异域情调以及艺术史表现的负担。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行为艺术就在艺术节赢得了相对稳固的一席之地,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利用行为艺术讨论了范围广泛的问题。他们的艺术创作得到了记录与展示,但是总体而言始终抗拒着商业力量,使得艺术家们在经常具有压迫性质的市场体系之外找到了另外的创作方式。今天的行为艺术形式极为多样。卡卢普.林兹以名为“台湾”的替代自我的身份演唱歌曲。这个自我是一位神经质的女性,后来他又宣称这名女性已经死亡。珍妮弗.阿洛拉与吉列尔莫.卡尔萨迪利亚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让奥运体操选手在木制民航座椅复制品上面表演体操动作。瑞恩.麦克纳马拉公开学习舞蹈。凯特.吉尔摩将一栋板屋刷成粉色,每扇窗户后面都安排了一名白衣女子荡秋千。班尼特.米勒将一只腊肠狗摆在了联合国代表的席位上面。拉格纳.基亚尔坦松安排演员将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最后一分钟内容反复演出了十二个小时。至于更经典的还有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著名作品《凝视》,邀请观众们排队与她本人对面而坐,四目对视。并不意外的是,说唱歌手Jay-Z也受到了阿布拉莫维奇的启发,将自己的MTV称作行为艺术影片。他认为:“音乐会基本上就是行为艺术,只不过表演场地不一样而已。”

行为艺术源自跨门类的思考方式,在不同门类之间的空白空间茁壮成长。你是否觉得艺术仅仅是有钱人精心策划的可笑骗局呢?许多行为艺术家都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利用行为艺术有意识地触犯并且颠覆了传统,从内部改造了艺术。行为艺术源自人们想要将传统艺术形式的内在等级扁平化的愿望。倘若实现了这一点,艺术家就能直接触及受众,而不是必须借助受到密码束缚的形式或者必须在自身与观众之间隔一张画布。与其说人们想要创作行为艺术,倒不如说特定行为从各种已经无法容纳它们的艺术门类当中渗透了出来。就像任何其他艺术门类一样,行为艺术的好坏也要由你来衡量。欣赏行为艺术的关键在于要允许自己感到不安,承认自己感到怀疑、害怕、厌恶或者幽闭恐惧。行为艺术为你提供了思考空间,让你能想清楚你是谁,你在哪,你与那些不是你的人有什么关系。行为艺术能让我们思考任何特定空间或者地点的成文与不成文规则。如果你因为行为艺术感到不适,别忘了这正是艺术家原本的目的。不要急着离开。留下来,感受自己的不适,体验一下不明所以的神秘感,想一想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充分接受不适,接受未知。你本人,艺术家与艺术本身都将会因此而受益的。

三:为抽象主义辩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6hl5J47c3k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当人们试图创作艺术品的时候,都会试图将其制作成为身边现实物体看上去的样子。然后在大约一百年前,有一批艺术家决定不再这样做。他们的作品令人们大为惊骇:“这不是艺术!这不是艺术的目的!”面对这片全新的艺术领域,谁的手里也没有指南针,谁也不知道应当怎样诠释与欣赏此类艺术。抽象艺术如今已经不再如此令人震惊了,但依然令人感到困惑烦躁。我们要怎样应对与可识别物体完全脱节的艺术形式呢?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以下就是我们为抽象艺术的辩护。

有一点现实很需要注意:我们并非直接一头扎进了彻底的抽象表现手法。J.M.W.透纳的作品表明现实世界当中的事物看上去往往也可以很抽象。惠斯勒的《夜曲》以及维克多.雨果的墨水画也体现了这一点。但是随着十九世纪的推进、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摄影技术的发明,欧洲与美国的城市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体现城市生活的艺术作品自然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艺术家们越来越有兴趣以非自然的方式来描绘事物。他们依然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主题,但是开始对其加以抽象化处理,即总结风格、简化细节与扁平化特征。

到了二十世纪初期,马蒂斯与安德烈.德朗开始以陌生的手法绘制常见事物。他们的色彩如此明亮,笔触如此粗犷,以至于评论家将他们并称为“野兽派”。毕加索与乔治.布拉克率先尝试了立体主义风格,他们绘制得也是日常物体,但是将其拆解成了几何形状,粉碎了画面的平面,并且同时展示了一个物体的多个侧面。立体主义超越了人眼在特定时间能够看到的全部内容,将多个不同视角与时刻融合在了一起,同时也使人注意到了画布本身的扁平特质。意大利未来主义者想要体现城市生活的速度与过度刺激,因此他们的绘画也体现了空间与时间的碰撞。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基希纳利用抽象笔法与浓艳的非现实色彩来描绘城市街头混乱焦虑的景象。与他同时代的佛朗兹.马克以及瓦西里.康定斯基声称自己的作品受到了非洲部落艺术、中世纪德国木版画、俄国民间绘画艺术、法国新艺术派以及儿童涂鸦的影响。马克选择抽象主义是为了描绘自然世界,而康定斯基的兴趣则是描绘精神世界。他声称自己的作品体现了“观者在画面上的形状与色彩组合的影响下的体验与感受。”对于他来说,抽象主义并不是现实主义的对立面,抽象就是现实。毕竟肉眼不可见的真实事物也有很多,例如情绪与意识就像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一样真实,或许也能用绘画体现出来。卡西米尔.马列维奇将自己的抽象艺术风格称作至上主义,声称自己笔下的几何图形及其布局体现了接近于零的内容,也为“至上的纯粹艺术感受”打下了基础。

在一战来临之前的几年里,上述名称各异的团体往往会让人们产生错觉,以为抽象艺术是一场步调一致或者有组织的运动,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抽象主义的确源自一张遍及全世界的艺术家网络,这些艺术家也的确在关注着彼此的作品。但是现在我们知道,瑞典艺术家希尔马.阿夫克林特早在1905年就开始绘制抽象作品了。她是所谓“五人组”的一员,这一群体经常举行降神会,借助绘画与各种精神进行沟通。阿夫克林特的抽象创作源自她对精神世界、密教崇拜与科学的兴趣,她还试图绘制新近的科学发现,例如电磁场、x光与红外线。神智学者安妮.贝赞特在1901年发布了一系列图像,将其称作“思想形态”。神智学者相信理念、情感与声音都会发出可见的气场,这些画作则体现了这一想法。

康定斯基与许多其他人都读到过贝赞特的文章,并且将音乐当成了绘画的对照。音乐可以按照自身的标准接受评判,完全不必承担表现实际事物的负担。康定斯基喜欢瓦格纳与勋伯格,保罗.克利喜欢巴赫。弗朗齐歇克.库普卡也在音乐与绘画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相信摆脱了分散精力的具体事物之后,艺术作品可以直接作用于灵魂。与此同时,罗伯特.德劳内却因为音乐与噪音而“大为骇然”,他还宣称:“我从来不会以数学方式发言,也从来不会与灵魂或者精神有什么牵扯。”他更关注色彩与对照的即时性与绘画现实,他的《日光盘》被人视为当时最纯粹的抽象作品。他的妻子索尼娅.德劳内为一部影响力极大的诗集绘制了插图,将抽象画与凸版印刷结合了起来。后来她又将这种风格延续到了绘画与时装领域。彼埃.蒙德里安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抽象方式,将他最喜欢的树木与建筑题材转化成了纵横交错的方格。蒙德里安抛弃了现实主义绘画的空间错觉,用他所谓的“真相”取而代之。在他看来,一切事物都能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的线条,只需借助水平与垂直的二元对立就能描述整个世界的结构。所以抽象主义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

在充满创痛的一战期间,保罗.克利这样的艺术家有意识地背离了物质世界。1915年,被征召进德军的克利这样写道:“外部世界越可怕,艺术世界就越抽象。”战争结束后,克利与其他许多抽象派艺术家在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学院授课。她们的核心教学原则是技艺与艺术拥有平等的地位。他们还试图通过建筑、器物设计与艺术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像这样对于形式与功能的双重强调也得到了特奥.凡.杜斯堡与荷兰风格派的采纳。这里出现了“可塑性极强的全新艺术,一种简化的几何风格,可以作为日常生活当中的普世审美语言。”抽象主义还通过对于偶然性的探索体现了出来。达达主义艺术家汉斯.阿尔普的创作方式就是将纸片洒在画布上,然后按照落下时候的样子做成拼接画。

当然抽象艺术并不仅仅局限于绘画领域,比如抽象雕塑在俄国就大行其道。著名雕塑家弗拉基米尔.塔特林在一战之前提出了“真实空间中的直实材料”理念。战后的亚历山大.罗德钦科在1921年将三幅单色绘画摆在一起展示,然后他写道:“都结束了,再也不会有其他的表现形式了。”然后他彻底抛弃了绘画与高雅艺术,转而加入了生产主义者的阵营,专注于设计宣传海报与广告,从而将艺术整合进生活当中。抽象画的事业还将会继续发展下去,而参与者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埃尔.李西茨基、马斯登.哈特利、胡安.米罗、亚历山大.考尔德、阿希尔.戈尔基以及许许多多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共同推进了抽象主义的发展。在二战期间,很多欧洲艺术家都逃到了美国,例如约瑟夫与安妮.亚伯斯夫妇,费尔南德.莱热、蒙德里安、雅克.利普契兹、汉斯.霍夫曼、安德烈.马松、马克斯.恩斯特等等。他们将抽象艺术创作的新手法带到了美国。人们普遍认为,二战期间涌入美国的先锋艺术思想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抽象表现主义者在纽约取得成功的前提。抽象表现主义的许多参与者都喜欢从古代神话与上古文化当中寻求创作灵感,试图寻找超越时间的创作题材。他们还受到了荣格心理学以及爵士乐的影响。像这样基本上属于即兴创作的做法为作品赋予了直接即时的特质,旨在通过大尺度、充满动态的姿势或者面积巨大的色块触发强烈的情感。反应日本的具体美术协会也接受了将画布当作表现动作的角斗场的理念,白发一雄甚至用双脚来绘画。

抽象艺术的流派众多。海伦.弗兰肯特尔与莫里斯.路易斯代表了后绘画性抽象,硬边线抽象则可以用来形容埃斯沃兹.凯利、肯尼斯.诺兰德、菲拉斯.海因斯、艾格尼.马丁、艾德.莱因哈特的作品。此外还有欧普艺术与极简主义,后者将艺术蒸馏成了最基本的原材料。再往后还有后极简主义,强调采用非传统的创作材料与身体参与的创作过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新表现主义,九十年代出现了概念抽象主义,等等。尽管说了这么多,但我们还是忽略了大量重要且有趣的艺术家与作品。但是随着我们跑步冲向现代,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众多艺术家处于各种不同的目的都曾经采用过抽象创作手法。如今的抽象艺术已经不再是破旧立新的手段了,但是对于那些有志创作的人们来说,抽象艺术依旧大有可为。今天最有表现力的抽象作品往往以创作媒介的传统为基础,对此前的创作方法进行循环再利用与重新诠释,从而创作出新事物。我们可以利用抽象艺术来思考科技的形式与功能,也可以通过对于质地与实体存在的强调来否认科技。此外抽象艺术还在不断地逼问我们,艺术创作的正确与错误方法分别是什么,究竟还有哪些打动眼球与心灵的全新方法。

很多人都在抱怨虚高的艺术品市场如何偏爱抽象艺术品。但是这一点包含着极为重要的事实:抽象艺术是包罗万象的艺术。抽象艺术不是单一的事物。它可以是一面镜子或者一扇窗口,可以根据时间、地点与观看者的身份来改变自身形象。既有优秀的抽象艺术,也有低劣的抽象艺术。但是抽象艺术具有极大的弹性,很容易加以诠释,因此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并且通行全球。优秀的抽象艺术值得长时间凝视,同一件作品的意味会随着你的转变而转变。但是如此宽广的内涵往往也会令人心焦气馁。但是只要将眼界放宽一些,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与世界互动的许多核心方式都是极为抽象的——宗教、市场、通货等等。人类自古以来就热爱抽象,早在原始人的洞穴里就出现了抽象几何图案。陶器与纺织物上的花纹也是抽象艺术的先驱。几何形状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不过经常被视为边角装饰或者低于艺术的手工艺。如果我们仔细想想抽象图案伴随了我们多么久,就会意识到这种叙事多么荒谬。抽象艺术不是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探索与接纳的产物。如果换一个视角,恐怕从未采纳过抽象艺术的人类历史才是不可思议的。

四:为Kanye West辩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8cCSRIk9c8

2015年5月,Kanye West在芝加哥艺术学院接受了荣誉博士头衔并发表了演说。这一事件引发了很多评论家的尖刻评论。可是Kanye West为什么不值得被艺术界认真对待呢?姑且先不考虑他的音乐,让我们将Kanye West视为一位艺术家——不是嘻哈艺术家,也不是音乐家,而是一位跨门类新浪潮艺术家——并且看一看他的作品为什么理应在艺术学院与博物馆里拥有一席之地。丑话说在前面,Kanye根本不需要我们的认可,正因为如此他才配得上我们的认可。以下就是我们为Kanye的辩护。

1977年7月8日Kanye West生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母亲是英语系教授,父亲是摄影记者。父母离婚后Kanye随母亲来到芝加哥生活并在此度过了大部分童年时光。从小他就喜欢写诗作曲以及唱饶舌音乐,还学会了如何录制样片。Kanye在学校里成绩良好,不过最终还是从大学辍学从事音乐,逐渐成为一名成功的嘻哈音乐制作人,并且赢得了洛克菲勒畅销唱片奖。之后他又成功转型成为歌手并且一炮走红,剩下的情节大家都知道了。他的第一部个人专辑《College Dropout》发行于2004年。在这部作品以及随后一系列作品中他都体现了广泛取材的非凡能力。他的音乐不仅广受欢迎,也受到了同业与批评家们的称赞。

合作是他身为制作人时期的的核心创作原则。转型之后他依然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来丰富与反映自己的创作理念。与他合作过的歌手包括Lupe Fiasco、蕾哈娜以及保罗.麦卡特尼。Kanye对于自己作品的各个方面都极为关注,尤其是专辑封面设计。为他工作过的艺术家包括村上隆、乔治.康多、里卡多.堤西以及Kanye旗下的常任创意总监Dhanda。此外他还拍摄了许多实验性质的MTV,聘请斯派克.琼斯拍摄了《Flashing Lights》,《Otis》以及《Only One》,聘请史蒂夫.麦奎因为自己的《All Day I Feel Like That》拍摄了短片,并且在洛杉矶艺术博物馆播放。Kanye甚至还执导了有三十五分钟的短片《Runaway》, 菲利普.林担任服装设计,瓦妮莎.比克罗夫特担任艺术总监。Kanye与比克罗夫特曾多次合作,还请她为自己的2013年《Yeezus》专辑巡演设计了舞台布景。Kanye的表演艺术经常包括女性模特摆成的活体舞台造型。他这样评价比克罗夫特:“她是我的眼睛,是我的大脑的一部分。”她还为Kanye筹划了时装展示,让全体模特排成方阵一言不发地原地站立。Kanye坚持不懈地试图打入时尚领域,并且吸引了时尚圈核心人物的注意与偶尔的不屑一顾。Kanye设计的服装遵循极简中性原则,还借鉴了军装的元素,这些设计选择表明他很愿意让受众群体产生两极分化的观点,并且将关于种族的社会评论融入时装当中。

Kanye从不会错过打破疆界颠覆预期的机会。他不断改造自己的形象与音乐。他在2015年好莱坞露天剧场的演唱会上拒绝演奏热门歌曲,而是完整演唱了2008年的专辑《808s & Heartbreak》。他经常发表公开言论,而且自我意识极强,因此总是争议缠身。尽管Kanye经常遭受自恋的批评,但不可否认他的志向极大并且从不忌讳公开表白。他说话经常口无遮拦但从不口是心非。他相信公正并且急于抨击自己眼中的不公正现象,但是想法转变之后也不会耻于道歉。

自古以来艺术界就充满了自我膨胀之辈,Kanye只是新近的例子而已。但是Kanye也激励我们去做重要的事情,去从事能够影响别人生活的切实工作。当他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发言时曾说过,“这份荣誉会使你们的人生更加轻松。”他的话有两层意思:首先,身为Kanye校友的身份有助于学生打入艺术界;其次,有了Kanye的艺术界也会更加开放且少几分精英主义。

理想的艺术家应当有主见地创作,应当坚持立场并且勤于反思,应当不断进步并且引发讨论,应当博采众长并且自成一家,应当直抒胸臆而不是沦为公关公司的傀儡。我们绝不认为Kanye做什么都是艺术,我们也绝不打算支持他在2020年竞选美国总统。但是当他的作品与其他艺术相互参照的时候,我们肯定会想到——他也鼓励我们这么想——视觉艺术以外的众多其他艺术门类当中还有哪些作品有资格进入美术馆。艺术界以外的人们越是参与艺术,艺术就越能获得补益,我们也越有机会让美术馆成为有趣、新颖且关系重大的场所。这样的美术馆旨在为真实存在的公众服务,而不是一味迎合仅仅存在于臆想当中的高雅公众。Kanye从未臆想过自己的受众群体,他的受众群体切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现在正是人们放下成见接受这一点的时候。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