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 -- 明心灵竹

共:💬15 🌺6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其实奉献精神还有一个来源

就是热爱。以前看安东尼罗宾的文章,里面说过为他人奉献是幸福感的来源,后来我看整合精神哲学先生也有这个说法,他那里叫无主奉献。事实上不用那么复杂,当我们喜欢某事为其付出的时候是不奢求回报的(当然有回报更好),付出本身就能让人有很强的幸福感(就像恋爱,宠爱小孩老兄这种有小孩的肯定更能感觉到)。问题出在两点,第一爱太贵了,让一个人产生爱的资源远远要比恨要多,第二,爱需要智慧(换句话说爱的维护成本很高)。前一点就不说了,我来说说后一点。前一段时间罗尔事件,很多人都在指责罗尔(这无可厚非),但是接着很多人开始要求罗尔退还捐款并表示自己以后再也不捐了。对于这件事我比较认同微博博主“魔根大葱”的观点

我认为任何慈善行为一定要把捐助者和受捐者分开来,不能把特定的捐助者和受捐者搅在一起。

从捐助者来说,你的每一次捐款,初识目的就是献出自己的爱心,这份爱心是不求得受捐者的任何回报为前提的,你的捐款虽然是捐给了特定的某个人,但其实你是捐给的整个社会,是向社会献出自己的爱心。不管你献出爱心的初识目的是为了自我安慰,还是自我感动,亦或者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社会更美好,从你捐出的那一刻起,你的爱心已经献出,不管受捐者是骗子还是真实的需求,你的爱心不受任何影响,这份本心十足真金。有网友觉得自己的爱心被骗了,我觉得大可不必,就像我前面说的,你的爱心是献给的社会,而不是某个特定受捐者。

从受捐者来说,在收到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以后,其实他收到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爱心帮助,他感谢社会就可以了,不必感谢某个具体的捐助者,要一个个感谢也不现实,即使在以后他有能力的时候,也没必要去一一感谢,同样的他只要把自己的爱心献给社会就可以了。

他是从社会这个角度(或者说人与人的角度),我想从人自身这个角度谈一下。归根结底,捐赠的那一下是出于自己的爱心还是出于peer presure。如果是后者自然会产生怨恨,如果是前者则不然,套用我对财富的定义,我之所以捐助是因为我认为这个孩子可怜,是因为我认为任何年轻的生命都不应该轻易就凋谢了,帮助他人这个事情本身就能让我受益(产生幸福感)。所以这是一种财富,既然本身是财富那也就无所谓回报了。但是大部分人搞不清楚这一点,于是奉献了而没得到回报就会产生怨恨,这就是我说的热爱需要智慧即爱的维护成本高。

通宝推:普鲁托,脑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