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同样是系统集成设计,为什么喷运十不喷C919? -- 脊梁硬

共:💬835 🌺4972 🌵14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运十的寿命就是颠覆性的问题

运十110吨对当时的中国实在太大,土法上马铆接大梁肯定会严重影响寿命,200小时疲劳寿命是理论上估计出来的,但就算做了整机疲劳寿命试验,肯定也长不了,请问你打算怎么解决?等着你的大压机出来?

顺便说一句,运20的大梁怎么做的?运20首飞前一年西安三角航空投产一个4万吨的大压机。

先用落后技术凑和对客机来说最要命,因为这是个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恶性循环,结构重量很快就上去了,所以最好就是设计之初一次到位而不是后来打补丁。有个说法,客机的整体设计确定下来以后,未来的命运已经可以确定八成。。。

另起炉灶的好处俺早就说了,你根本就没注意,否则你就不会一再问俺怎么解决大压机问题。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答案是根本就不用解决!不用解决!不用解决!因为当时干线客机已经不用造那么大,80年代MD80/737 classic/A320先后出来的三款干线飞机已经定义了--干线客机就是60-70吨级。中国造79吨的轰6在60年代就毫无问题,所以哪怕另起炉灶造60-70吨干线客机,也不存在大压机的问题。当然更现实的方案是拿小项目练手,俺一直主张把支线客机MPC75坚持下去嘛,30-40吨的的小玩意,更容易,更没有大压机的问题。

至于7075档次的高强铝合金你自己也说了,最迟至80年代末就搞定了,另起炉灶时设计之初就可以考虑采用。

航电可以进口最新的设备,甚至可以上电传,还可以跟歼十的电传一块研究,相互促进。

气动上可以采用最先进的超临界机翼。

如果上支线客机,发动机可以采用罗罗87年代刚刚投入生产的Tay发动机,6吨推力正好适合40吨支线客机,其实这个发动机就是斯贝核心机加了个新风扇,所以可以考虑国产化或者和罗罗合作生产,当时特别流行发动机合作生产,CFM56和V2500都是国际合作,而且显然还能促进军用斯贝的国产化。

更何况当时市场大大的,70-100座支线客机那时只有老掉牙的福克和四发怪物BAE146,直到90年代末这个级别客机的市场上就没个有竞争力的。

所以80年代另起炉灶是很理想的时机,再玩运十纯粹自找麻烦。上边俺都摆出来了,当时玩MPC75这样的支线客机技术上只有电传一个难点,启动资金可能是另外一个,但挤一挤肯定能挤出来,市场不小,还能促进军工发展,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机会。从小支线玩起,慢慢把产业建起来,下一步发展干线客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大压机可以慢慢上。

当然掐死运十就没然后,而且MBB主动拿MPC75找上门来都没抓住机会,这点的确该骂,决策者太没远见。。。

通宝推:心有戚戚,故乡在喀什,浣花岛主,豪哥的江湖,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