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棉妈论语别解 -- 王小棉她妈

共:💬190 🌺1176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二十八)

不说难听话会死吗?

【原文】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定公是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使用臣下,臣子事奉君主,都应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用臣子,臣子应该以忠的态度来事奉君主。”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论语》通篇看来,孔子倒是不要求作为臣子的“愚忠”。臣下的“忠”要建立在君主的“礼”之上。只有君主做到了对臣子“守礼”,臣下才需要全心全意尽忠。

其实这也是个立场问题。后世的“愚忠、死忠” 是作为绝对统治者皇帝们对大臣的要求。站在大臣们的立场上一般还是先保小命要紧。孔子站在臣子的立场上,总不能说比干被杀是活该,当了比干,就要有被纣王杀死的自觉。所以他阐明,臣下的尽忠是要有条件的,那就是君主要对臣下守礼,要有约束,不能为所欲为。

邦无道,臣子自然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怎么做,否则就不会有后文孔子对隐逸之人的赞美。

【原文】 3·20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睢》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场景。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让人沉迷其中,忧愁而不使人精神肉体受到损害。”

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思无邪。这里拿《关睢》这首诗举例子是想要表达什么呢?我认为孔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举行礼的仪式的一个情感标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欢乐也好,哀戚也好,都不要过分,过分的快乐与哀伤都会破坏礼的仪式的庄严肃穆感,反而达不到原来“礼”的目的。

比如咱参加同学聚会,高兴是吧,高兴。但你也不能高兴过头了,喝多了,然后大家就自己想象吧。清明祭奠亲人,心里追思感怀这些都可以有,但是如果伤心太过大病不起,真性情倒是真性情了,但是哈,总觉不大合适,因为不合礼。

所以孔子提倡的礼在各个方面讲究的都是适可而止。

至于说“乐而不淫”把“淫”字解释成放荡与淫荡之类的,我也只能说“没文化真可怕!”

【原文】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宰我是孔子的学生。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树。后来宰我又解释说,用栗树的意思是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完的事不用提意见了,已经去做的事就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很久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鲁哀公问宰我一个种树的问题,宰我应当就事论事地回答鲁哀公。偏他多嘴说了句“使民战栗”,这下孔子不高兴了。

为啥不高兴?首先说宰我跟人说人家祖宗做事不地道,任谁也高兴不起来。尤其是对君主,不迁怒降罪已经是仁慈的了。无论是作为君子还是做为臣下,都不能说话揭人家的短。这本身就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再有,君子讷于言,少说话就没错。就是说话,也该知道什么事该说什么事不该说。

于是孔子举了三个例子说明啥话不能说。成事不说,这里的说,应当读“睡”是游说、劝说、说服的意思。已经做完的事情就不要再想着说服别人证明自己正确了,那还有什么用,事情本身没有阻止,再说难道是为了显示自己英明神武吗?找死么!遂事不谏,这里的遂事,我理解是已经开始做了的事情,有没有结束不一定,反正已经开始做了,还开工没有回头箭。君主或者家主已经做了这样的事,那就不要再去劝阻了。谏,可以理解为建议停止。已经开始了,劝阻已经没有意义了,看看怎么能补救就怎么补救吧,埋怨君主不该做某事也是没有意义的。既往不咎,往事,就是以前的事情了。以前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错的也好对的也罢就不要揪着不放了。即便是要总结经验教训,那也得对事不对人。

这也是“礼”!

我经常给学生说,所谓的情商高,最低标准就是不让别人难堪。而让别人难堪,并不是取决于没做什么,更多的时候取决于你做错了什么。会做错什么呢?就是说错话。所以,有没有本事放一边,一个人要是过得不好,一定是没有管住自己的嘴,坏话说的太多了。

某些人就该经常被教育:“不说难听话你会死啊”!

通宝推: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